雷达运动目标检测大作业
合成孔径雷达的动目标成像与检测
合成孔径雷达的动目标成像与检测摘要动目标的成像与检测是合成孔径雷达(SAR)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民用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动目标的检测和成像技术,研制先进的动目标检测和成像雷达系统,努力寻找各种高效、实用的动目标检测和成像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了单通道SAR的动目标检测和成像技术,旨在提高动目标的检测概率,获取动目标的运动参数并对其精确成像。
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SAR的运动目标回波模型,探讨了目标运动引起的多普勒质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常规SAR成像结果的影响。
2、对SAR的动目标检测和成像原理做了介绍,分析了步进频信号和线性调频信号的一维距离像,对步进频信号的一维距离像进行了重点分析。
3、对信号进行仿真,对不同参数的一维距离像进行比较,分析仿真结果。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动目标检测和成像,一维距离像Moving Targets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SARAbstractMoving Targets Detection and Imaging (MTDI) is hot in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research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martial field and civilian field. Now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advanced MTDI systems and explore high efficient MTDI algorithms. The key techniques of MTDI are studied in this dissertation for getting high detection probability, accurate parameters and good images of moving targets.The major work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as follows:1. After analyzing the model of moving targets’ echoes, the change s of Doppler history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which are due to targets’ moving. It is analyz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s on the conventional SAR imaging.2.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MTDI are int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we analyze the High Range Resolution Profile of the step frequency signal and the linear frequency modulation signal. The High Range Resolution Profile of the step frequency signal is more important in our paper.3.We will simulation ,then change the parameters of the signal and analy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Key words: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Moving Targets Detection and Imaging, High Range Resolution Profile.目录1 绪论 (1)1.1 合成孔径雷达的动目标检测和成像的意义 (1)1.2 合成孔径雷达研究及动态 (2)1.3本文的主要内容 (5)2 SAR动目标检测和成像原理 (6)2.1 SAR理论模型和成像原理 (6)2.2 运动目标的回波信号分析 (10)2.3目标运动引起的多普勒质心变化及其对常规SAR成像的影响 (12)2.3.1 目标运动引起的多普勒质心变化 (13)2.3.2动目标多普勒质心变化对常规SAR成像的影响 (14)2.4本章小结 (14)3 合成孔径雷达动目标的一维距离像 (15)3.1 频率步进脉冲信号距离成像原理分析 (15)3.2 频率步进雷达发射信号波形及设计准则 (18)3.2.1 频率步进波形 (18)3.2.2 频率步进信号相关参量设计 (19)3.3 一个步进频信号的一维距离像 (24)3.4仿真结果 (27)3.4.1 第一组参数实验数据及结果 (27)3.4.2 第二组参数实验数据及结果 (29)3.4.3 第三组参数实验数据及结果 (31)3.4.4 第四组参数实验数据及结果 (32)3.4.5 第五组参数实验数据及结果 (34)3.4.6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5)3.4.7 参考程序 (36)3.5 总结 (38)4 结束语 (39)参考文献 (40)致谢 (42)1 绪论1.1 合成孔径雷达的动目标检测和成像的意义检测运动目标是现代雷达要完成的功能之一。
雷达图像处理中的目标检测算法实现教程
雷达图像处理中的目标检测算法实现教程目标检测在雷达图像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实现自动驾驶、无人机导航、目标追踪等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雷达图像处理中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并提供相应的实现教程。
1. 需求分析在开始实现目标检测算法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任务的需求分析。
例如,是否需要检测特定类型的目标,目标的形状和尺寸如何,是否需要快速检测等。
需求分析的结果将指导我们选择适合的算法来进行目标检测。
2.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目标检测之前,常常需要对雷达图像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降低噪声、增强目标信号和提高图像质量。
常见的预处理技术包括滤波、去噪、增强等。
根据任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预处理算法进行图像的处理。
3.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目标检测的核心步骤,它能够将图像中的目标与其他物体进行区分。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形状特征、纹理特征、颜色特征等。
在雷达图像处理中,常使用的特征提取算法有HOG (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方向梯度直方图)、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卷积神经网络)等。
选择合适的特征提取算法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目标检测算法4.1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在雷达图像处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用的算法是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决策树(Decision Tree)。
这些算法主要依靠人工设计的特征进行目标检测,因此需要较多的领域知识和经验。
虽然这些算法在某些问题上表现出色,但在复杂场景下的目标检测效果不尽人意。
4.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给目标检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对大量训练数据进行学习,可以自动地学习到图像中的特征和目标。
常见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有Faster R-CNN、YOLO(You Only Look Once)和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等。
雷达信号处理PPT电子教案-第七讲动目标检测
滤波
抑制噪声和其他干扰信号,提 高信号的信噪比。
混频
将接收到的信号从射频频段转 换到中频或视频频段,便于信
号处理。
自动增益控制
保持信号的相对稳定,防止因 目标距离远近导致的信号幅度
变化。
信号特征提取技术
多普勒频率提取
运动轨迹拟合
根据多普勒效应原理,提取出目标相对于 雷达的运动速度对应的频率信息。
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信号处理将在智能交通、无人驾驶、无人机侦察等 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动目标检测技术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 用前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人工智能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动目标检测将与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 融合,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多传感器融合
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动目标检测将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环境和 多变情况,提高目标检测的可靠性。
网络化与分布式处理
未来动目标检测技术将朝着网络化和分布式处理方向发展,实现大 规模数据处理和信息共享。
雷达信号处理ppt电子教案第七讲动目标检测
目录
• 引言 • 动目标检测的基本原理 • 动目标检测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 动目标检测的实际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背景
01
雷达信号处理是现代雷达系统中 的关键技术,动目标检测是其重 要组成部分。
02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雷 达信号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动目标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信号接收
雷达接收到回波后, 将其转换为可处理的 电信号。
信号预处理
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 放大、滤波等处理, 以提高信号质量。
信号特征提取
雷达图像分析与目标检测
雷达图像分析与目标检测雷达图像分析与目标检测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在军事、航空航天、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雷达图像分析与目标检测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以及应用领域,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基本概念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
雷达图像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展示后得到的二维或三维图像。
雷达图像分析与目标检测是指通过对雷达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其中包含的有用信息,并对其中存在的目标物体进行检测和识别。
二、技术原理1. 雷达信号处理:首先需要对接收到的原始信号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波干扰、增强信号质量等。
然后通过调制解调等技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对其进行滤波、降噪等处理,最后得到雷达图像。
2. 图像处理与分析:雷达图像通常具有复杂的特征和噪声,需要进行图像增强、去噪、边缘检测等处理,以便更好地提取目标物体的特征。
常用的图像处理技术包括滤波、变换、分割等。
3. 目标检测与识别:目标检测是指在雷达图像中自动识别和定位目标物体。
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包括基于特征提取和分类器的方法,如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
目标识别则是在检测到目标后对其进行分类和识别,通常采用模式匹配或机器学习方法。
三、应用领域1. 军事应用:雷达图像分析与目标检测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应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防御系统以及无人机和舰船上的自动导航系统中,实现对敌方军事设施和装备的监视和打击。
2. 航空航天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雷达图像分析与目标检测可以应用于飞行器的导航和避障系统中,提高飞行安全性和精确性。
同时,它也可以用于航空器的目标跟踪和探测系统中,实现对空中目标的监视和追踪。
3. 气象应用:雷达图像分析与目标检测在气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气象雷达图像的分析和解译,实现对天气变化、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监测和预测。
雷达目标检测
雷达目标检测雷达目标检测是指利用雷达技术来识别和跟踪周围环境中的目标物体。
雷达目标检测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可以帮助人们提前发现和识别目标,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雷达目标检测的原理是利用雷达向目标物体发射电磁波,通过探测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雷达目标检测一般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即信号处理和目标识别。
信号处理是指对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
首先,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和增益控制,去除噪声和增强目标信号。
然后,利用信号处理算法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如目标的幅度、相位、频率等。
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判断目标的存在与否,并计算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角度等信息。
目标识别是指通过特征匹配和分类算法来确定目标的类型和属性。
首先,将目标的特征与已知目标的特征进行匹配,通过比较相似性来确定目标的类型。
然后,将目标的特征输入到分类算法中进行识别,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目标的特征和样本库中的训练数据来确定目标的类型和属性。
在雷达目标检测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是多普勒效应的应用,通过测量目标反射信号的频率变化来确定目标的速度。
二是高分辨率雷达成像技术,可以获取目标的微小细节和形状信息,提高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是多目标跟踪技术,可以同时跟踪和识别多个目标,并提供目标的跟踪轨迹。
总之,雷达目标检测是一种高效、准确的目标识别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雷达目标检测将在军事、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
雷达原理作业
《雷达原理》作业,#1,2016 王斌答案不准确Bingo~ 2016.4.281、雷达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探测目标并获取目标的有关信息,雷达所测量的目标的主要参数一般包括目标距离、方位角、仰角、径向速度。
2、雷达所面临的四大威胁是电子侦察与干扰、低空/超低空飞行器、反辐射雷达、隐身目标。
3、在雷达工作波长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角分辨力,必须增大天线的有效孔径。
对脉冲雷达而言,µ,PRF为1000 Hz,则雷达的分辨其距离分辨力由脉冲宽度决定;如果发射信号的脉宽为1s力为 150m ,最小作用距离为 150m ,最大作用距离为 150km 。
4、常用的雷达波束形状包括针状波束和扇形波束。
5、简述雷达测距、测角和测速的基本原理。
ANS:测距的基本原理:通过测定电磁波在雷达与目标间往返一次所需时间来测量距离。
测角的基本原理:电磁波在空间的直线传播以及雷达天线波束具有方向性。
测速的基本原理:运动目标回波具有多普勒效应。
6. 简述RCS的定义及物理含义。
ANS:定义:RCS是目标向雷达接受天线方向散射电磁波能力的度量。
物理含义:它是一个等效的面积,当这个面积所截获的雷达照射能量各向同性地向周围散射时,当单位立体角内的散射功率,恰好等于目标向接收天线方向单位立体角内散射的功率。
=3 GHz,若一目标以1.2马赫(1马赫=340m/s)速度朝雷达飞行,则雷7、已知雷达工作频率为f达收到的回波频率与发射频率之差(即目标的多普勒频率)为多少?ANS:1.2*340*2/(3*10^8/3*10^9)=81608、已知某雷达为X波段,天线尺寸为0.6 m(方位向)×0.5 m(俯仰向),设k=1.25,求该雷达的方位和仰角分辨力,并求天线的增益(用dB表示)。
ANS:仰角分辨率:0.09375~0.062496方位角分辨率:0.078125~0.05208天线的增益:G=2680.83~6031.869、画出雷达的基本构成形式的框图,并简述各部分的功能。
LFMCW雷达高速运动目标检测与估计
i d tlC mp e aioa MT rcsi , rpsdm to n te si gt o p r i gvnip t N ( i a— n e i o a dt t dt n Dpoes g t po e e di ’ sniv t t e p l t a i u R S l a. r o r il n h e o h s teoa r D e wh e n S n g t N i a o . oii p f rdi ilsedt gt dt t n S l o sl r eteeii c f em t d o o eR t ) S r e e hg- e re e c o .i a nr u po c nyo e o . — s i ts e r n 1p a s ei mu t e t i s vh f e h t h
hg — ed t gt d t t n i l er rq e c — o ua d cniu u ae( F W)rd r A cr i esm er c a c r t s i s e re e i n a e u n ym d lt ot o s v L MC h p a s e o ni c f e n w aa . codn t t m t h a t i c g oh y y r es i
K y wo d e r s: L MC ;mut c ce i tg ain;MT r c s i g e o d r x n ;moin c mp n ain F W li y l n e rt - o D p o e s ;s c n a m i g n y i t o e st o o
r g—o e op n sl da te al t e MT rcsi sdt r i utcc tg t nadgt et gt e cy ae D  ̄ r u l gir o e th n m . D poes giue a z m l—yl i er i r l i . n c i se v s e i n s oe e l i e n a o n e t ae v o t h
雷达大作业-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docx
雷达原理大作业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指导老师:魏青振幅和差脉冲测角基本原理单脉冲自动测角属于同时波瓣测角法,在一个角平面内,两个相同的波束部分重叠,交叠方向即为等信号轴的方向。
将这两个波束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比较,就可取得目标在这个平面上的角误差信号,然后将此误差电压放大变换后加到驱动电动机控制天线向减小误差的方向运动。
因为两个波束同时接收到回波,故单脉冲测角获得目标角误差信息的时间可以很短,理论上只要分析一个回波脉冲就可以确定角误差,所以叫“单脉冲”。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测角精度,故精密跟踪雷达通常采用它。
由于取出角度误差信号的具体方法不同,单脉冲雷达的种类很多,应用最广的是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该方法的实质实际上是利用两个偏置天线方向图的和差波束。
和差脉冲法测角的基本原理为:①角误差信号。
雷达天线在一个角平面内有两个部分重叠的波束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示:振幅和差式单脉冲雷达取得角误差信号的基本方法是将这两个波束同时收到的信号进行和差处理,分别得到和信号和差信号。
与和差信号相应的和差波束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c)。
振幅和差式单脉冲波束图(a)两波束;(b)和波束;(c)差波束其中差信号即为该角平面内的角误差信号。
若目标处在天线轴向方向(等信号轴),误差角为零,则两波束收到的回波信号幅度相同,差信号等于零。
目标偏离等信号轴而有一误差角时,差信号输出振幅与误差角成正比,而其符号(相位)则由偏离的方向决定。
和信号除用作目标检测和距离跟踪外,还用作角误差信号的相位基准。
②和差波束形成原理:和差比较器是单脉冲雷达的重要部件,由它完成和差处理,形成和差波束。
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中的双T接头为例,它有四个端口,∑(和)端、△(差)端和1、2端,这四个端口是匹配的。
发射时,从发射机来的信号加到和差比较器的∑端,1、2端输出等幅同相信号,△端无输出,两个馈源同相激励,并辐射相同功率,结果两波束在空间各点产生的场强同相相加,形成发射和波束。
雷达效能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测试,验证雷达系统的性能,包括其探测距离、精度、抗干扰能力、数据处理速度等关键指标。
通过对雷达系统进行全面的效能测试,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二、实验背景随着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雷达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雷达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对其进行效能测试是至关重要的。
本次实验选取了一种先进的雷达系统进行测试,以期为雷达系统的研发、改进和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设备与器材1. 雷达系统:包括发射单元、接收单元、数据处理单元等。
2. 测试场地:具备不同距离、不同障碍物场景的测试场地。
3. 测试设备:距离测量仪、角度测量仪、信号分析仪等。
4. 通信设备:用于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
四、实验方法1. 基本参数测试:测试雷达系统的发射频率、接收频率、脉冲宽度、重复频率等基本参数。
2. 探测距离测试:在不同距离的障碍物前,测试雷达系统的探测距离,记录数据并分析。
3. 精度测试:在不同角度和距离的障碍物前,测试雷达系统的定位精度,记录数据并分析。
4. 抗干扰能力测试:在存在多种干扰源的情况下,测试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记录数据并分析。
5. 数据处理速度测试:测试雷达系统在接收到信号后,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记录数据并分析。
五、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搭建实验场地,连接测试设备,确保实验环境符合要求。
2. 基本参数测试: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设置雷达系统参数,进行基本参数测试。
3. 探测距离测试:在不同距离的障碍物前,调整雷达系统的工作状态,测试探测距离,记录数据。
4. 精度测试:在不同角度和距离的障碍物前,调整雷达系统的工作状态,测试定位精度,记录数据。
5. 抗干扰能力测试:在存在多种干扰源的情况下,调整雷达系统的工作状态,测试抗干扰能力,记录数据。
6. 数据处理速度测试: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测试雷达系统的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记录数据。
检测曲线 雷达原理大作业
swerlingI型目标检测曲线仿真姓名:杨宁学号:14020181051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一、 基本原理:(1)第一类称Swerling Ⅰ型, 慢起伏, 瑞利分布。
接收到的目标回波在任意一次扫描期间都是恒定的(完全相关), 但是从一次扫描到下一次扫描是独立的(不相关的)。
假设不计天线波束形状对回波振幅的影响, 截面积σ的概率密度函数服从以下分布:式中,σ为目标起伏全过程的平均值。
式(5.4.14)表示截面积σ按指数函数分布, 目标截面积与回波功率成比例, 而回波振幅A 的分布则为瑞利分布。
由于A 2=σ, 即得到1(2)第二类称Swerling Ⅱ型, 快起伏, 瑞利分布。
目标截面积的概率分布为快起伏, 假定脉冲与脉冲间的起伏是统计独立的。
(3)第三类称Swerling Ⅲ型, 慢起伏, 截面积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这类截面积起伏所对应的回波振幅A 满足以下概率密度函数(A 2=σ):且有σ=4A 20/3。
(4)第四类称Swerling Ⅳ型, 快起伏。
σσσσ-=e p 1)(⎥⎦⎤⎢⎣⎡-=202202)(A A A A A p ⎥⎦⎤⎢⎣⎡-=σσσσσ2exp 4)(2p ⎥⎦⎤⎢⎣⎡-=20240323exp 29)(A A A A A p第一、二类情况截面积的概率分布, 适用于复杂目标是由大量近似相等单元散射体组成的情况, 虽然理论上要求独立散射体的数量很大, 实际上只需四五个即可。
许多复杂目标的截面积如飞机, 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四类情况截面积的概率分布, 适用于目标具有一个较大反射体和许多小反射体合成, 或者一个大的反射体在方位上有小变化的情况。
用上述四类起伏模型时, 代入雷达方程中的雷达截面积是其平均值σ。
本次主要对swerling I型目标的检测概率曲线进行仿真。
二、仿真设计:Swerling I 型目标的特点是目标回波在任意一次扫描期间都是恒定的(完全相关),但是从一次扫描到下一次扫描是独立的(不相关的)。
雷达实验报告
雷达实验报告雷达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雷达系统,探索雷达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雷达模块、控制器和计算机,通过测量反射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并利用信号的频率变化来获得目标物体的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雷达系统能够准确地检测目标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引言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如航空、天气预报、导航等。
雷达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利用信号的时间和频率变化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和速度。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雷达系统,深入了解雷达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实验设备和方法2.1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有:雷达模块、控制器、计算机。
2.2 实验方法(1)搭建雷达系统:将雷达模块与控制器连接,并将控制器与计算机连接。
(2)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雷达系统的工作频率和功率。
(3)目标检测:通过控制器发送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
利用信号的时间差来计算目标物体的距离,并利用频率变化来计算目标物体的速度。
(4)数据分析:将实验结果导入计算机,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距离测量我们在实验中选择了不同距离的目标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了实验结果。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雷达系统能够准确地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
实验结果与实际距离相差不大,证明了雷达系统的测量精度较高。
3.2 速度测量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运动目标进行速度测量。
通过分析信号的频率变化,我们能够准确地计算目标物体的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雷达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目标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提供准确的速度信息。
4.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由于环境中存在其他电磁波干扰,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雷达系统的精度受到设备本身的限制,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
此外,实验操作的不准确也可能引入误差。
雷达原理作业4-2016
《雷达原理》作业,No.4
递交日期:2016.4.20
1. 对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的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回波,分别通过相位检波器后,输出信号的主要区别是,回波脉冲在距离显示器上的主要区别是 .。
2、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的作用是,常用的实现动目标
显示的方法是。
3、雷达的盲速效应是指,出现盲速的条件是,要提高第一等效盲速,采取的措施有,频闪效应是指,出现频闪的条件是。
4、对于PRF为1KHz、波长3cm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它的第一盲速为( )米/秒,当目标速度大于( )米/秒时,会出现频闪效应。
为了消除盲速现象,可以采用( )。
5. MTI滤波器的凹口宽度应该( ),通带内的频响要求( )。
6. 在MTD中,如果采用N=256的滤波器组,PRF为1KHz,则能检测运动目标的分辨率是();与MTI系统相比,其信噪比提高了()倍,分辨力提高了()倍。
7. 说明采用参差重复频率提高第一盲速的基本原理。
8. 如果雷达系统的PRF为1 KHz,工作频率为3 GHz, 气象杂波(云)的径向运动速度为10m/s,试设计一个一阶的MTI对消器。
9. 若目标的最大径向速度为120m/s,雷达的工作波长为2cm,脉冲重复频率为1500Hz,则雷达对该目标测量时,会不会出现盲速和频闪现象?为什么?
10. 什么是点盲相?什么是连续盲相?试画出点盲相和连续盲相出现时鉴相器的矢量图。
11. 作图描述地面雷达的杂波和动目标频谱,并以一次对消器为例说明MTI处理的基本原理。
比较一次对消器和二次对消器的基本结构及滤波特性,说明二次对消器在抑制固定杂波上的优点。
雷达信号处理中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
雷达信号处理中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距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以及民用领域。
雷达信号处理中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是在雷达应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旨在提取目标信息并实现对目标的实时跟踪。
目标检测是雷达信号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从杂波中识别出目标信号。
在目标检测中,常用的方法有能量检测法、匹配滤波法和统计检测法等。
能量检测法是一种基于信号能量的方法,当接收到的信号能量超过一定阈值时,认为检测到了目标。
匹配滤波法则是将已知目标的参考信号与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关运算,通过寻找相关峰值来检测目标。
统计检测法则是基于统计学原理进行目标检测,利用雷达回波信号的统计特性来判断是否存在目标。
目标跟踪是在目标检测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和预测。
雷达目标跟踪技术主要分为两类:点目标跟踪和航迹跟踪。
对于点目标跟踪,通常采用卡尔曼滤波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等滤波算法进行实时跟踪。
卡尔曼滤波器通过将目标位置和速度作为状态变量建立状态方程,并结合观测方程对目标进行预测和修正。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则是对非线性系统进行近似线性化处理,将卡尔曼滤波器扩展到非线性系统上。
而航迹跟踪则是对目标的航迹进行预测和估计,常用的方法有最小二乘法、贝叶斯滤波法等。
在雷达信号处理中,还有一类重要的技术是目标特征提取。
目标特征提取是指从雷达回波信号中提取出与目标特征属性相关的信息。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和小波变换等。
时域特征是指根据雷达回波信号的幅度、距离延迟、时间间隔等特征进行目标识别。
频域特征则是通过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提取出目标的频谱特征。
小波变换则是将时域和频域结合起来,通过不同尺度波形进行目标特征提取。
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的研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在军事领域,雷达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能够实现对目标的远程监视和侦察,为军事行动提供重要支持。
在民用领域,雷达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应用于航空交通管制、地震监测和气象预警等方面,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雷达目标检测方法总结
雷达目标检测方法总结目录1.雷达目标检测方法概述 (1)1. 1.基本概念 (1)2. 2.基础知识 (1)2.目标检测问题 (1)雷达数据的特征 (3)雷达目标检测方法 (4)1.雷达目标检测方法概述1.1.基本概念雷达的检测过程可用门限检测来描述。
几乎所有的判断都是以接收机的输出与某个门限电平的比较为基础的,如果接收机输出的包络超过了某一设置门限,就认为出现了目标。
雷达在探测时会受到噪声、杂波和干扰的影响,因而采用固定门限进行目标检测时会产生一定的虚警,特别是当杂波背景起伏变化时虚警率会急剧上升,严重影响雷达的检测性能。
因此,根据雷达杂波数据动态调整检测门限,在虚警概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目标检测概率最大化,这种方法称为恒虚警率(ConstantFa1seA1armRate,CFAR)检测技术。
1.2.基础知识雷达在判决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类错误。
第一类是在没有目标时判断为有目标,这类错误称为虚警。
另一类是在有目标时判断为没有目标,这类错误称为漏警。
以上两类错误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分别称为虚警概率和漏警概率。
2.目标检测问题雷达返回的信号,经A/D采样后输出。
而输出的信号,除了有目标信号外,还包含了环境的噪声信号。
目标检测任务就是,如何从含有噪音的信号中提取有效的目标信息,最大化检测概率,最小化误报概率。
PropagationMediumTransmitter Waveform Generator ReceiverA /DSigna1Processor Range/Dopp1er/Ang1eprocess Detection Tracking&P arameterEstimationAJωuφαAU=qpqojdTargetCrossSection AntennaStatistica1DecisionTheoryCD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雷达数据的特征目标速度快慢,离雷达的远近,在雷达波形中都有直观体现,使得雷达数据信号具有数学统计特征,这主要反映在幅度、频率、相位方面:当有目标出现时,目标反射的无线电波能量较强,导致雷达接收到的信号幅度增加,雷达同波的幅度会相对较大。
04PD雷达作业
PD 雷达 作业题一、填空题1.雷达的主要功能是发现、_____、_______和识别目标,而从目标的物理状态来区分运动目标、______目标(停止的坦克或车辆等)和固定目标(导弹发射架或建筑物等)。
答案:跟踪、定位 静止2.从雷达检测目标的机理分析,对于运动目标主要应用了目标的________频率特性。
答案:多普勒3.对于雷达探测,当目标与雷达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回波信号中的多普勒频移将按下式计算λ/2r d v f =,设0f 为雷达发射频率,r f 为雷达接收频率,则当目标向着雷达运动时,=r f ___________;当目标远离雷达运动时,=r f ___________;当目标固定不动时,=r f _______________。
答案:d r f f f +=0,d r f f f -=0,0f f r =4.机载PD 雷达的回波信号中主要包含主杂波信号、________信号、________和目标回波信号。
答案:高度杂波、旁瓣杂波。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下面的多普勒频移公式中,错误的是() A.r d v f λ2= B.r d v c f f 02= C.r d v cf f 0= 答案:C三、判断题(每题1分)1.PD 雷达与普通脉冲雷达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在频域内对回波信号进行检测,而后者是在时域内进行检测。
()答案:对2.PD 雷达信号处理机的核心就是一个窄带滤波器组。
它滤除了各种干扰杂波,保留了所需的目标信号。
( )答案:对四、名词解释1.MTI 雷达答案:运动目标显示雷达。
2.MTD 技术答案:运动目标检测技术。
3.多普勒频移答案:由被观测目标运动而引起的雷达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之间的差异。
五、问答题1.设目标以匀速相对雷达运动,试推导多普勒频移公式:r d v f λ2=答案:当目标与雷达站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则距离R 随时间变化。
则在时间t 时刻,目标与雷达站间的距离)(t R 为t v R t R r -=0)(式中,0R 为0=t 时的距离;r v 为目标相对雷达站的径向运动速度。
雷达技术扫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雷达扫描技术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雷达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位置、速度和距离的技术。
雷达系统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组成。
雷达工作原理如下:1. 发射机产生高频电磁波,经天线辐射出去。
2. 电磁波遇到目标后,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
3. 接收机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得到目标信息。
三、实验设备1. 雷达系统: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
2. 实验场地:开阔地带,距离目标物一定距离。
3. 计算机软件:用于雷达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安装雷达系统,确保各个部分连接正确。
2. 打开雷达系统电源,启动计算机软件。
3. 设置雷达工作参数,如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等。
4. 开始雷达扫描实验,记录数据。
5. 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雷达系统工作正常,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等部分均无异常。
2. 实验过程中,雷达系统对目标物进行扫描,记录了目标物的距离、方位角、仰角等数据。
3. 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以下结果:(1)目标物距离:雷达系统准确测量了目标物的距离,误差在±1%以内。
(2)目标物方位角:雷达系统准确测量了目标物的方位角,误差在±1°以内。
(3)目标物仰角:雷达系统准确测量了目标物的仰角,误差在±1°以内。
(4)目标物速度:雷达系统无法直接测量目标物的速度,但可通过多普勒效应原理进行估算。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雷达扫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雷达系统在实际场景中具有较好的性能,能够准确测量目标物的位置、距离、方位角、仰角等信息。
3. 雷达技术在军事、民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原理大作业
雷达原理大作业指导老师:魏青班级: 021231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在自动测角系统中的应用摘要:对目标的定向,是雷达的主要任务之一,单脉冲定向是雷达定向的一个重要方法。
单脉冲探测技术的作用就是首先选择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在角度、距离,有时还在频率(或者速度)坐标上跟随目标的路线。
其中,角度跟踪,即测角可分为最大信号法和等信号法两大类。
本文重点对等信号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基于MATLAB进行仿真和应用。
关键词:振幅法测角等信号法MATLAB目录0 引言 (2)1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基本原理 (2)1.1 和差法测角 (2)1.2 单脉冲自动测角系统 (4)1.3 公式推导 (6)1.4 系统组成 (8)2 主要优缺点 (9)3 MATLAB实现4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的应用5 结论参考文献0 引言单脉冲雷达测角体制已有几十年历史,迄今仍然是精度较高的雷达测角方法。
单脉冲是指在目标回波一个探测脉冲周期内能够完整分离目标角度信息,而不同于锥扫(线扫)体制,通过多个脉冲周期扫描得到回波幅度调制信息,再从中提取角度信息。
单脉冲雷达测角体制有四种类型,振幅和差、振幅-振幅、相位和差、相位-相位。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振幅和差及振幅-振幅,又叫比幅单脉冲。
单脉冲测角的基本原理是运用指向目标(或发射机)的有方向性的天线波束,测量接收信号的到达角。
单脉冲雷达系统中,目标的角位置信息是将回波信号加以成对比较得到的,在进行这种比较时,系统输出电压只取决于信号的到达角。
在一个平面内,两个相同的波束部分重叠,其交叠方向即为等信号轴。
将这两个波束同时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和差处理,就可取得目标在这个平面上的角误差信号,然后将此误差电压放大变换加到驱动电动机控制天线向减小误差的方向运动。
因为两个波束同时接收回波,故单脉冲测角获得目标角误差信息的时间可以很短,理论上只需分析一个回波脉冲就可以确定角误差。
近年来,测角效率和测角精度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均匀空时自适应处理摘要本文首先依次介绍了在非均匀环境下的STAP处理法,包括降维、降秩以及LSMI方法,接着重点分析了直接数据域(DDD)方法的原理及实现过程,最后针对直接数据域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
引言机载雷达对运动目标检测时,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抑制强大的地面杂波和各种类型的干扰,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
STAP 技术通过对杂波或干扰训练样本分布特性的实时学习来来形成空域—时域二维自适应权值,实现对机载雷达杂波和干扰的有效抑制。
STAP技术在形成自适应权值时,需要计算杂波协方差矩阵R。
实际系统的协方差矩阵是估计得到的,即先在待检测距离单元的临近单元测得K个二维数据矢量样本V i(i=1,2…K),再计算R的估计值Ř=Σi=1K V i V i H∕K,然后可得自适应权值W=μR^-1S,其中μ为常数,S为空时导向矢量。
临近训练样本的选择必须满足独立同分布(IID)条件。
同时,为了使由杂波协方差矩阵估计引起的性能损失控制在3dB内,要求均匀训练样本数K至少要2倍于其系统自由度(DOF)。
如果所选样本非均匀,则形成的权值无法有效对消待检测单元中所含有的杂波和干扰,从而大大降低对运动目标的检测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 机载雷达面临的杂波环境往往是非均匀的, 这对经典的S T A P 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难题, 许多新的适用于非均匀杂波环境的S T A P 方法不断被提出。
1、解决非均匀样本的方法1.1、降维方法降维方法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减少空时自适应处理时所需的巨大运算量, 但后来发现该类方法同时大大减少了对均匀训练样本数的需求, 对非均匀情况下杂波抑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降维方法将每次自适应处理所需要抑制的杂波范围限制在某一个较小杂波子空间内, 根据RMB准则和Brennan定理, 自适应处理时所需要的均匀训练样本数由2 倍于整体系统自由度减至降维后2 倍于子空间系统自由度。
降维程度越高, 对均匀训练样本的需求就越少。
降维方法属固定结构方法, 无法充分利用杂波的统计特性。
当辅助波束与杂波谱匹配很好时, 处理性能往往很好。
反之, 则性能下降。
1.2、降秩方法与固定结构降维方法相反, 降秩方法充分利用回波中杂波的分布特性, 每次处理选取完备杂波空间来形成自适应权值对消杂波分量, 可看作依赖回波数据的自适应降维方法。
该类方法在形成权值过程中利用的信息中不含噪声分量, 所以避免了小样本情况下噪声发散带来的性能下降问题, 故减少了对均匀训练样本数的需求。
同样, 该类方法在满足信杂噪比损失不超过 3 d B 条件时所需的训练样本数约为 2 倍的杂波子空间的维数。
从处理器结构上来看, 降秩方法可分为广义旁瓣相消类( G S C) 和直接形式处理器( DF P ) 两种结构; 从算法上来看, 降秩方法可分为主分量法( PC)法、互谱( CS M ) 法和多级维纳滤波方法( M WF ) 。
其中P C 法和DF P 法皆适用于G S C 结构和DF P 结构, MW F 法目前只有GS C 结构。
1.3 LSMI方法依据R M B 准则, 直接矩阵求逆( S M I ) 时, 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有效估计杂波协方差阵至少需要约2 倍系统自由度的均匀训练样本。
1988年,Carlson 通过对杂波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分解研究发现,训练样本数越少,从而导致自适应方向图失真越严重。
LSMI算法通过对杂波协方差矩阵进行对角加载,将发散的小特征值统一抬高到同一水平上,可使得自适应方向图趋于理想波形。
研究表明,信杂噪比损失不超过3dB所需的均匀训练样本数约为2倍的大特征值个数(杂波子空间的维数)。
LSMI算法原理简单并且易实现,惟一的难点是对角加载量的确定。
理想情况下,代表杂波电平的大特征值要远远大于代表噪声电平的小特征值, 因此对加载量精确性的要求并不高, 只要把所有发散的小特征值抬高到低于杂波大特征值的同一水平即可。
然而, 由于各种误差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特征值和小特征值处于相差不多的电平上, 如果加载量过大会造成部分杂波特性的损失, 从而降低ST A P算法的改善性能; 而加载量过小会导对噪声发散抑制的不够, 从而使得方向图依旧失真, 难以达到理想的自适应抑制杂波性能。
经仿真实验分析表明, 在无论有无误差情况下, 加载量取噪声电平1 ~10 倍是合理的。
2、直接数据域(DDD)原理直接数据域(DDD)算法直接由待检测距离单元数据分别和联合利用空域两阵元和时域两脉冲信号相消滤除信号,然后再在空域和时域分别作前向和后向滑动得到若干样本,由这些样本可以估计干扰信息进而进行杂波抑制。
2.1信号模型为了方便起见,假设雷达天线阵为均匀线阵结构,阵元数目为N,在一个相干处理间隔(CPI)内的脉冲数目为K,因此接收到的数据X为一N*K矩阵,表示第n个阵元在第k个脉冲下的回拨。
目标信号S也为一N*K的其元素X n,k矩阵,它由空域和时域导向矢量构成,设两个矢量分别为:S s(Ψs0)=[1,exp(jɸs(Ψs0)),…,exp(j(N-1)ɸs(Ψs0))]T (1)式中ɸs(Ψs0)=2pidcosΨs0/λ,d为阵元间距,λ为波长。
S T(f d0)=[1,exp(jɸT(f d0)),…,exp(j(K-1)ɸT(f d0))]T 2)式中ɸT(f d0)=2pif d0/f r,f d0为目标信号多普勒频率,f r为脉冲重复频率,目标信号矩阵为:S=S s(Ψs0)S T T(f d0) (3)2.2算法原理以及实现DDD STAP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直接由待检测距离单元数据分别和联合利用空域两阵元和时域两脉冲信号相消滤除信号,然后在空域和时域分别进行前向和后向滑动得到样本,以此估计干扰信息并设计最优滤波器。
由(1)、(2)、(3)式可知,目标信号矩阵S沿空域相位差为ɸs(Ψs0),沿时域相位差为ɸT(f d0),沿空时域(对角线方向)相位差为ɸs(Ψs0)+ɸT(f d0)。
根据以上相位差对矩阵X分别作空域、时域、空时域两脉冲相消,得到以下三个矩阵:X s=X(1:N-1,:)-exp(-jɸs(Ψs0))X(2:N,:) (4)X T=X(:,1:K-1)-exp(-jɸT(f d0))X(:,2:K) (5)X ST=X(1:N-1,1:K-1)-exp(-j(ɸs(Ψs0)+ɸT(f d0)))X(2:N,2:K) (6)由以上几式知,矩阵X s、X T、X ST维数分别为(N-1)*K、N*(K-1)和(N-1)*(K-1)。
假设空域和时域滑动孔径分别为N M和K M,则矩阵X S、X T、X ST前向滑动可以得到(N-N M)*(K-K M+1)、(N-N M+1)*(K-K M)和(N-N M)*(K-K M)个样本,若同时作前向和后向滑动,样本数目加倍,总共可以得到L=2*(N-N M)*(K-K M+1)+(N-N M+1)*(K-K M)+(N-)*(K-)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记为X l m,l=1,2,…,L,由此估计的协方差矩阵为:^Rx =Σl=1L VEC(X l m)VEC H(X l m)/L (7)式中VEC()表示将矩阵变换为一列矢量。
DDD算法自适应权按如下优化问题的解求得:MINWW HŘX W s.t.W H S M=1 (8)式中Sm为前N M个阵元和K M个脉冲所构成的指向目标信号的空时导向矢量,空时数据X经DDD算法后得到一(N-N M+1)*(K-K M+1)的输出矩阵Y,可将Y 的第一个元素y1,1(X的前N M阵元的前K M次脉冲数据用自适应权W处理后的输出)作为待检测距离单元的最终输出。
由于Y已经过DDD算法处理,孤立干扰得到有效抑制,而干扰目标依然存在。
干扰目标会污染训练样本,由受污染样本估计的协方差矩阵得到的自适应权会造成目标相消,影响目标检测,这可通过上面的信号滤除方法解决。
系统出现误差时,特别是主杂波区训练样本存在功率非均匀问题时,可通过在距离门上分段处理来解决功率非均匀问题,同时信号滤除可以补偿距离分段引起的训练样本减少。
令N Y=N-N M+1,K Y=K-K M+1,信号滤除后由Y可得到下面五个矩阵:Y S1=Y(1:N Y-1,1:K Y-1)-exp(-jɸs(Ψs0))Y(2:N Y,1:K Y-1) (9)Y S2=Y(1:N Y-1,2:K Y)-exp(-jɸs(Ψs0))Y(2:N Y,2:K Y) (10)Y T1=Y(1:N Y-1,1:K Y-1)-exp(-jɸT(f d0))Y(1:N Y-1,2:K Y) (11)Y T2=Y(2:N Y,1:K Y-1)-exp(-jɸT(f d0))Y(2:N Y,2:K Y) (12) Y ST=Y(1:N Y-1,1:K Y-1)-exp(-j(ɸs(Ψs0)+ɸT(f d0)))Y(2:N Y,2:K Y) (13)矩阵Y经过信号滤除后得到以上五个(N Y-1)*(K Y-1)维的矩阵,可以有效补偿距离分段带来的训练样本数目的损失,训练样本数为每段样本数的5倍,由它们估计杂波协方差矩阵得到自适应权,从而实现了对数据Y的级联统计STAP处理。
3.仿真实验结果图1.多普勒-空域二维平面图图2.杂波的特征之分布曲线图3.空时二维频率响应的平面图图4.改善因子曲线4.结论相比于其他解决非均匀样本的空时处理方法,直接数据域(DDD)非常有优势。
但是其本身又存在着缺陷,即为了获取足够的训练样本,必须以空域和时域较大的孔径损失作为代价;反之为了保证较小孔径损失,必须以训练样本不足为代价。
错误!未指定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