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货币政策创新研究 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货币政策创新研究

吴东立

目录

一、引言 (3)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证研究 (4)

(一)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 (4)

1.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 (4)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4)

(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分析 (5)

三、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 (6)

(一)问题的提出 (6)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7)

(三)模型处理和检验方法 (7)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8)

2.V AR模型估计 (8)

3.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12)

四、我国中央银行区域货币政策创新的基本思路 (16)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差别准备金政策 (17)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差别再贴现政策 (18)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差别再贷款政策 (19)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差别信贷政策 (19)

参考文献: (20)

一、引言

经济区域化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特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是国内地区间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在整体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出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带,区域之间经济金融发展极为不平衡。坚持“五个统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全国“一盘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因此,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格外重要。“结构问题似乎总是比总量问题更有意义”(戈德史密斯,1996)。

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总量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目前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在不同区域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此需要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有差异的区域货币政策。统一性的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实行区域性的货币政策以协调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之外,从理论上来看,区域性货币政策一直被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体系所遗忘。虽然蒙代尔(Mundell,1961)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他指出最优货币区即可以小于一国范围,也可以大于一国国界。但经济学家们往往热衷于讨论后一种情况,因此,对大国内部区域货币政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创新意义,它扩展了传统货币政策研究的范畴,从一国内部探讨如何制定和执行最优的货币政策,缓解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建立和谐统一的经济体系。1998年底,根据地域关联性、经济金融总量和金融监管的需要,考虑到中国地区差异大的特征,央行机构改革参照了美联储13个大区行的模式,撤销31个央行省级分行,成立九大区行,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这也为中央银行区域货币政策创新提供操作平台。之外,美国上个世纪货币政策与地区差异的协调的实践也给我们区域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案例。

因此,本课题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视角上主要是基于区域货币政策创新的视角,即在我国目前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框架下,依托中国人民银行各大区分行,实行有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并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证研究

(一)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

1.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划分经济区域,无论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决断,还是对经济的更好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对于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弗(Edgar. M. Hoover)指出:“把区域视为一个聚合体,可以减少所掌握和处理的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关于我国区域的划分,有多种方式,其中已有代表性的经济区域划分有三分法、七分法、六分法和五分法等。目前在学术界和实务层面应用比较多的是“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的分类方法。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区域相关性,2005年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包括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河北、天津、海南)、中部(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江西)、西部(包括四川、陕西、云南、重庆、广西、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宁夏)和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大板块1,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具体包括: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因此,本课题研究就借鉴这种经济区域划分方法,以此来探讨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区域货币政策创新问题。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我们仅以2006年为例,从经济总量上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4.3、3.9和1.9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6%、19%、17%和9%,东部地区比中部、西部、东北的总和还要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1.2、1.1和1.8万元;从各项存款余额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分别为19.6万亿元、5.0万亿元、5.3万亿元和2.6万亿元,2/3的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城镇居民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接近1.5万元,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1.5、1.6和1.5倍;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超过5800元,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1.8、2.1和1.5倍;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76

1这种划分方法也被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所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