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信息窗1《认识周长》(教案)-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信息窗1《认识周长》(教案)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你们
带来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信息窗1《认识周长》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
我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信息窗1《认识周长》。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掌握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能够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难点是让同学们能够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PPT课件
2. 黑板
3. 直尺
4. 图形卡片
5.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比如“小明围着花坛走了一圈,他走的距离是多少?”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引入周长的概念。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利用PPT课件和黑板,详细讲解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生动的例题,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周长
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计算方法:
1. 图形内有直尺,直接测量
2. 图形内没有直尺,分割成小三角形或小长方形,分别测量,再相加
七、作业设计
作业题目:
1. 小明围着篮球场走了一圈,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
2. 下面的图形周长分别是多少?
答案:
1. 篮球场的周长需要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
2. 见PPT课件中的作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后,我会对今天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资料,让他们在学习周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图形的其他属性。
这就是我对于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信息窗1《认识周长》的教案。
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实践情景引入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小明围着花坛走了一圈,他走的距离是多少?”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这个情景不仅能够让同学们了解到周长的实际意义,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情景要尽量生活化,让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长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概念讲解
1. 周长的定义: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这里的“封闭”和“一周”两个关键词需要同学们深刻理解。
封闭意味着图形是一个闭合的线条,一周则表示沿着图形边缘走一圈。
2.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会教授两种计算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是如果有直尺,可以直接测量图形的长度;方法二则是将图形分割成小三角形或小长方形,分别测量后再相加。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方法二适用于不规则图形,而方法一则更加简单直接。
三、例题讲解
在例题讲解环节,我会通过一些生动的例题,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例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涵盖各种类型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同时,例题的难度要适中,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我会给同学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随堂练习题要有梯度,从简单到复杂,让同学们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环节是课堂的延伸。
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的设置要合理,既要能让同学们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周长
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计算方法:
1. 图形内有直尺,直接测量
2. 图形内没有直尺,分割成小三角形或小长方形,分别测量,再相加
七、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环节,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题目要具有实际意义,让同学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周长的知识。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我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使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语调起伏,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在讲解周长概念时,我注重语速的把握,缓慢而清晰地传达信息,确保同学们能够听懂并理解。
2. 时间分配:我合理分配了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给了同学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在概念讲解环节,我预留了时间让同学们提问和澄清疑惑;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我也确保同学们有足够的时间动手实践。
3. 课堂提问:我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同学们参与,通过提问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对于周长的理解和例子;在概念讲解环节,我提问同学们对于周长计算方法的疑问;在例题讲解环节,我也鼓励同学们思考和解答问题。
4. 情景导入:我以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课程,让同学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周长的实际意义。
我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同学们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中认识到周长的重要性。
教案反思:
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反思和改进:
1. 实践情景引入:虽然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了课程,但可能需要更多的生活化例子,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周长的应用。
下次我可以准备更多相关的实例,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周长的意义。
2. 例题讲解:在讲解例题时,我需要更加注重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
我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思考和探索解题的思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随堂练习:在随堂练习环节,我需要更多关注同学们的练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并提供个别化的指导。
我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同学们在练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业布置:在作业布置环节,我需要更加注重作业的梯度和难度,让同学们能够在回家的时间里巩固所学知识。
我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作业的难度,并提供一些拓展性的作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后提升
1. 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
2. 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
3. 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形
答案:
1. 正方形的周长 = 4厘米× 4 = 16厘米
2. 长方形的周长 = (6厘米 + 3厘米) × 2 = 18厘米
3. 圆形的周长= 2 × π× 5厘米≈ 31.4厘米
题目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5厘米,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答案: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则长为x + 5厘米。
周长 = (x + x + 5) × 2 = (2x + 5) × 2 = 4x + 10厘米。
答案:长方形的周长是4x + 10厘米。
题目3:小明家的花园是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形,花园的周长是多少米?
答案:圆形的周长= 2 × π × 3米≈ 18.84米。
答案:花园的周长是18.84米。
题目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答案:正方形的周长= 4 × 边长。
所以边长 = 周长÷ 4 = 24
厘米÷ 4 = 6厘米。
答案: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
题目5: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8厘米,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
答案: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则长为x + 8厘米。
周长 = (x + x + 8) × 2 = (2x + 8) × 2 = 4x + 16厘米。
由题意得4x + 16厘米 = 48厘米,解得x = 9厘米。
答案:长方形的宽是9厘米。
通过这些课后练习题,同学们可以在回家的时间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些题目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
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