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进程下的社区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现代化进程下的社区复兴
[摘要]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探讨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模式,结合社区发展内容,提出相关建议,复兴社区,从而缓解社区成员之间人际关系隔离、冷漠,社区归属感较低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单位管理;社区管理;社区复兴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词典中,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广泛地应用与体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社会生产力,从而使城市得到协调、全面的运行和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城市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了城市空间和城市区域(含建筑空间)总体布局的一流水准,而且也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细部规划、建筑艺术和科学管理水平①。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们的交通方式、交往方式以及通讯方式带来了巨大转变。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也带来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及大量的城市问题,如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阶层分化、隔离等。
本文希望通过探讨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模式,结合社区发展内容,提出相关建议,着手解决社区成员之间人际关系隔离、冷漠,社区归属感较低的问题。
二、社会组织结构的模式发展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的模式是“单位管理”。
所谓“单位管理”,是依托单位,凭借单位的行政权力体系,对隶属于单位的基层社会成员实行全方位的管理②。
中国城市居民工作的单位组织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组织,主要是国企,负责生产服务;一种是行政组织,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是企业的领导机关。
单位组织的状况,构成了中国城市社区的基本结构要素。
单位按照行政模式构造,国家对个人的管理都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
这就导致单位大包大揽了许多职责。
如保障就业、劳保福利、分配住房、解决子女入学、就业、开具结婚证明等多项功能。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单位制在加强社会秩序整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消极作用,一是“整体性社会”,孙立平等人指出,1949年后大陆建立起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③。
在这种社会中,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的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④。
社会秩序完全依赖国家控制的力度,单位现象使得全部社会生活呈政治化、行政化趋向,社会的各个子系统缺乏独立运作的条件;二是个人产生了依赖性人格⑤。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位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总体性社会也走向了尽头。
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居住的社区或是由政府分配的平房,或是由
单位福利分房,所以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本单位职工聚居。
前者由于其自身居住环境和传承下来的交往惯性,邻里交流频繁,并在交往与互助的情境下培养了社区归属感;后者由于是熟人社区,虽然是住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但单位内部交往促进了社区成员交往的频率与意愿,社区归属感自然形成。
虽然“单位人”的邻里交流与社区归属感强,但“单位管理”制度已经不符合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潮流,所以它必然遭到历史的淘汰。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社区原有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以单位为主体的管理体制被打破,政府原先承担的一些社会性事务被剥离,企业也有许多职能移交给社会,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而这些转出的职能,很大一部分要由社区承担。
其实,自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颁布,我国就开始了“街居制管理”,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街居制”也是行政权力主导的一种体制,对稳定当时社会秩序,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后来的社区组织模式发展提供了经验指导。
如今的街道社区已从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逐步向开放、合作、多元的社区过渡,并引进了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①。
其主要特征有:管理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由管理变为服务;管理形式上,由行政控制到居民积极参与;管理目标上,由政府管理到社区自治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管理逐渐完善。
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却增长缓慢。
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竞争机制,强调优胜劣汰,社会成员之间差距形成;另一方面,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期,资源分配不公,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业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起调控作用的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使人们的社会差距不断拉大。
同时,单位取消福利分房,商品房的繁荣发展,使这种经济地位的差距投射到人们的聚居区域——社区中。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向大城市涌入,城市用地紧张,城区中平房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的楼群。
具有相似社会地位,相似社会收入的人群聚居在同一社区,贫富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上,还表现在社区的地理位置、社区资源以及周边配套设施上。
社区与社区之间产生隔离。
在同一社区内部,社区成员之间的隔离也让现代人抱怨不已。
单位只是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合作的聚集地,家是高层的水泥建筑,进门即关门,与邻里的交流微乎其微,邻里关系冷淡,社区归属感低。
怎样解决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城市病呢?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社区复兴。
三、社区复兴与思考
在市场的疆界迅猛发展的同时,另一个领域——社区也在扩张领土。
如果说19世纪市场向社区扩张,形成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为主导的时代,20世纪中期以后,政府干预向市场经济扩张,形成以政府管制经济为主导的时代,那么,21世纪到底会怎样呢?重建社区——社会秩序,复兴社区可能是人类的一种新选择。
社区复兴的重点在于让城市不同的空间社区能够形成满足居民工作、休闲、
生活、消费、文化、医疗、教育、居住等服务需求;在一个复兴的社区,人们能够享受便捷高效的各项公共服务,更能够从社区的资源当中,获取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团结与关怀。
同时还能够在社区中,获得私人生活的充分发展③。
这就要求城市社区发展在活力、动力、凝聚力层面强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社区的全面复兴。
(一)复兴社区发展的活力,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的共同体,复兴社区的活力,首先要完善社区广场、社区中心设施服务,提高社区环境卫生、绿化,加强社区治安、社区防治等硬件设施建设,营造整洁卫生安全的社区大环境;其次要完善社区服务就业服务、老年人服务、社区公共事务、便民利民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福利服务、社区文体服务,培育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使人们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
社会公共服务的繁荣发展为社区复兴注入了源源活力,可是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是谁?学者杨团提出,政府鼓励社区和帮助社区组织建立社区的公共服务事业,以实现政府的压缩式管理和降低财政支出,提高服务效率,与此同时,公司也将目光投向社区,对社区实施社会投资。
社区正在通过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方式积累社区财产,从而增加了社区——社会这个主体。
提出了作为社区公共服务主要提供者的政府机构,只有从单中心体制转为多中心体制,才能在社区公共服务经济中更好发挥作用。
也就是每一个公民不是由一个政府单位提供全部服务,而是由大量的各不相同的公共服务产业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共同服务,包括企业和非营利组织。
(二)复兴社区发展的动力,增加居民自组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街道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以及居民自治性组织。
街道与居委会是具有行政职能的基层组织,在复兴社区方面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物业管理公司为盈利性机构,在维护小区秩序、安全与卫生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业主委员会及居民自治性组织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形成,是社区发展的内驱力,也是复兴社区发展的中坚动力支持。
业委会与自治组织在社区日常管理中,应当发动社区成员积极参与活动,尤其是发展老人、妇女、儿童参加到社区建设之中;招募社区志愿者,开展社区自助服务;与周边资源结合,定期举办社区活动,如联系高校教师开展社区再教育,联系医院医师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甚至与周边小区成员开展周末娱乐活动等等。
在社区活动中,展开社区自助互助,并使社区成员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促进社区建设,增强社区归属感,为复兴社区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三)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使社区成员从内心感受到关爱,并且在这种关爱的基础上体会尊重、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感受。
城市的归属感建立在对社区的归属感基础之上,因而社区——社会关系的建构必须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要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加强服务理念,提倡公平、正义、理性,在制定社会政策、执行社会政策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尊重居民意愿,加强沟通,并且关注
对弱势群体的照顾。
当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也受到尊重和保护,这一定是一个具有关爱和包容开放特性的社区。
在社区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培育出一种集体的、共同的文化素养,提倡文明生活方式,要让每一个居民都学会节约、维护环境、关爱他人、帮助弱者、关心公共利益、关心社区邻里等。
这样的社区建设,不仅是在物质需求方面满足群众需求,更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温暖,让人获取满足和幸福感,从而形成强大的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
四、总结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然而,经济增长却不能让人们的幸福感稳步提升。
如何增加都市人的幸福感?这就需要回归到社区中去。
政府、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为社区提供丰富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展开自助互助,促进社区发展;培养社区文化,营造公平、正义,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归属感,使每一位社区成员平等地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以及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人际氛围,让每一位社区成员获得幸福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