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0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教育家2008年8,q第6期圊燕臻热臻熊臻骶黧臻蒸强臻臻骶鸶臻甍臻蘸臻骶臻鳓甍甍矧黼熟臻簿嚣臻戮黼嚣臻燕嚣臻热鸶黼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工历史试题评析
:j;王文华
(湘潭电机中学湖南湘潭411101)
2007年高考刚一结束,中学历史界对全国文科综合卷I历史试题恶评如潮,口诛笔伐;学生亦是一声叹息,一脸茫然。

但笔者以为,今年文综卷I在整体上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充分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全面解读之,有助于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实施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和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L试卷结构分析
1.1与2006年全国文综卷I比,题型不变,题量稳定.年度■矗量量分值厉占比重
迸舞置12十49柏%
Z007缸非选奉学科l道(‘问)32
52拓
择曩辟学科1遣(2问)Z O
迸并曩12十4848%
2006年非避奉学辩1遭(4问)32
52%
舞曩奠学辩1道(2阿)20
1.2知识结构
(1)2006--2007年全国文综卷I知识结构比较
慕中置古代史中国近理代史世界近现代史
曩直分值比傍曩疆分位比例量量分值比棚
选舞曩/选掸曩/
200712/2032%进摔鼍3232%4/3236%非选捧囊:I F盔谭■
选掸曩/造舞囊/
20062/3234%20/20‘O%盏摔曩2B26%非选择曩非遣舞曩
从上表可知,中国古代史下凋了2分,中国近现代史下调了8分,而世界近现代史上调了10分,上升幅度较大。

中国古代史选择与非选择搭配合理,中国近现代史全部以选择题型呈现,而世界近现代史主要以材料分析来考察。

三大板块的分值和比例更趋于均匀,分别为32,32,36,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组对三大板块的同等重视,符合高中教学实际.
(2)2006—2007年全国文综卷I模块结构比较
\\丧块破治史赶挤史文化史
宰武分值比侧分位比羽分值比棚
20078688%‘t%88%
200644“%2020%3636芬从历年高考来看,政治史所占比重最高,本无可厚非。

但较之于去年,今年政治史所占比重偏高。

而大体属于文化史的仅为12、18题,属于经济史的为2l题,二者仅占12分。

这种突出政治史,减弱经济史,忽视文化史的做法,未能突出体现新课标模块制的特点,没能突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的共同演进,对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的区分度不够。

笔者倾向于三者大体保持平衡,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这方面来说,无疑2006年命题更合理些。

2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及能力要求
■号主量知讽点
12谥号汉武帝
13式厨代唐麻簇●起.士蕨衰蔫
14八旗■度特点兵民合一
16湘军组织形式兵妇将有,为近代军用所承袭
16甲午战后的新军特点仿效西近代军崩绾练
171925年国民革命军特点重视思想教青,配量专职藏治干部
18民蕞冲突随民蕨危机加探而凸显
19H A R T路牌时问^胃联军占倭北京
20蒋介石夺军权整喜竞务案
21[966—1965我国经挤曲线日鞭食生产状况
22毛浑东。

三十世界。

理论团螭二、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
2318世纪中期瞅洲经挤现t工业革命影响牡会生恬
美国中立破繁的捷变与废黧蔡运敷蕈的原因,租借法豢、蹙化目际霄量.中置抗38
对华援助日拉辛的历史作用与美国攫华原因
40。

绍兴和议”与金迁都燕京淮水、大敢关分界线与迁都原因,历史影响上表显示,除14—17题属于中国军制变化专题外,其他各题独立,考查的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覆盖面有所提高。

今年高考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要求的各种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灵活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如13、15、20、21、23、38题第(1)、(4)问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如12、14、18、19、38题(3)、(4)问主要考查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16、17、22主要考查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如38题(2)问主要考查了论证和探讨的能力。

3试题特点
3.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14、17、zo、22、38第(3)、(4)问、40第(1)问均直接考查了课本基础知识,甚至小字部分。

3.2选择题重视“非主干知识点”考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要求提高,难度较高。

如12“谥号”题,15湘军组织形式题,16甲午战后的新军特点,18民教冲突,19H A R丁路牌等,内容细小,联系面宽广,侧重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转化。

学生复习不仔细,故失分较多,而选择题的失败则直接影响了整个分数的提高。

3.3选挣题多数不以专题形式呈现,以专题出现的仅14—17题。

这在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试题中不太多见。

这种形式有利于命题者灵活选择相关内容,说明命题者更加注重内容的选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题的难度。

3.4非选择题能力要求明确,但考查内容均系主干知识,学生较为熟悉,难度与去年比,略有下降,大体持平。

如38“美国中立政策的演变与对华援助”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的能力。

学生在《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专题或《大国崛起》专题已学到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了解中立政策的实施、修改、放弃,《租借法案》的实施,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

而且把中国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说明美国为什么要对华援助,更能体现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较好地体现中外史在横向上的综合。

3.5文字阅读量明显增加,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概括、归纳、论证能力的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13、15、23题为材料式选择题;38题三段材料有近700字,40题(1)、(2)有2、300字。

包括“文言文”材料和较长的“西式”语言。

3.6图文并茂,形式灵活,颇有上海特色。

总计1张实物图,1张曲线图,l张地图,对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要求较高,也使历史试卷产生灵动之感,充分显现了命题者高超的命题艺术。

我认为这几道题是今年试题最精彩的,也是整个试卷的亮点之一.这在全国文综卷I并不多见,值得坚持。

3.7大幅度避开热点、重点,青睐“冷点”。

本年度热点,如中非合作、海洋战略、中印友好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台湾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新农村渖}学发展(下转147页)
嗣科学教育家2008年6月第6期‘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147甍蘸燕甍噩噩藩蒹嚣噩萏蒙舞甍嚣甍嚣蒙薹婺嚣甍i舞甍甍嚣嚣嚣蒹烈臻甍噩噩蕊惹蒙甍涮嚣嚣婺噩矧臻嚣嚣嚣弧蕊强
《荷花》带给我的-…
吴日正
(珠海市香洲区第二i1,学广东珠海519000)
在家长开放周,我选择了《荷花)这一课,上完后发现这一课带给我的不仅是荷花的美,还有很多……
《荷花》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记叙文。

作者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美丽景色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一毅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同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奠大的收获。

”我在讲课时,也抓住了下面两个方面来处理。

1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形式引入,激发学生朗读情趣。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

在教学中,我以“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荷花了”引入第二段的学习,学习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大部分城市里的孩子没有见过荷花,很难与作者身同感受,体会荷花的美.针对这一点,我专门制作了《荷花》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欣赏图片中读文、体会,在读中自悟。

我抓住第二段让学生多读,反复读,体会用词之巧妙,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特别是文中讲到荷花的三种形态,我每种形态配以一幅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荷花,并让学生做动作,体会荷花当时的姿势。

学生兴奋得不得了,纷纷要求表演与朗读。

这充分激发出他们的表演欲望,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与背诵。

然后再用“有的……仿佛……”来练习说话,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说说除了这三种姿势,想像一下还有哪些姿势呢?“从中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句话的含义。

看了多种荷花姿势的图片后,我不由得趁机问到:”这么多的白荷花是谁创造的?。

话音刚落,就有十几位同学争先恐后地回答:”大自然。

“我不由得惊叹现在孩子的聪明,更确信这种给学生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比额外的文字解释效果要好得多了。

2讲到第四自然段时,配着美丽的图片与优扬的音乐,我深情朗读。

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荷花些什么?并及时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同学们都很陶醉地联想。

我也趁机走下讲台,”再假设我就是其中一朵荷花,有哪个可爱的小动物愿意来告诉我些什么?“学生一见老师成了荷花仙子,他们的兴致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纷纷要求回答:”我是小蝴蝶,落在你的肩膀上,说荷花姐姐,你今天好美呀。

”我是小青蛙,呱呱,我想告诉你今早我看见的有趣的事情。

“”我是一只小螃蟹,荷花姐姐,你的叶子好大呀,我好不容易爬上来,可以在这欣赏一下风景吗?“等等。

我惊喜地对孩子们的话语一一回答,细细地感受着这和谐融洽的氛围。

我一直以为,我班的学生不大会想象,不会说优美的句子,看来只要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孩子们会还给我大大的惊喜。

整个课堂都沉浸在一片活泼热烈的气氛当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这节课使我真正感受了这句话的含义.我借助这篇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使学生既感受了美的熏陶,也训练了语文的听说读写,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课后,听课的家长都反应这节课不错,孩子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不知不觉熟悉了课文,也训练了口头表达。

学生也反应都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看来今后的教学,我除了要重视文本的解读,也要重视学生的需求。

《荷花》带给了我很多……
收稿日期:2008—6—22
(下接140页)观、中国的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等在本套试卷里未能体现。

3.8突出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如“民教冲突”题,H A R T路牌题等,均在新情境下,运用有关知识推导得出结论,从而揭示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38题,由美国修改中立法,逐步增加对英国、中国的反法西斯援助的史实,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表达了促进和平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的良好意愿。

3.9综合部分关注时政,隐性介入,三科结合,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如40题以金迁都燕京为背景,考查了迁都原因及影响,燕京区位优势及批驳反对迁都的迷信观点,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不是从现实角度出发命题,而是从金迁都北京考起,巧妙地把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同题结合起来。

3.10试题命制体现了利用近代化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三种学术观点来整合基础知识。

文科综合考试命题人员大多为高等学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

在命题的过程中,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

4对教学的启示
4.1坚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立足基础,回归课本,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学习,练好史学基本功,提高学科素养,反对猜题压题或题海战术。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不留任何知识的死角,包含楷体字、注释和地图等。

不要心存幻想和有侥幸心理,而要扎扎实实、彻彻底底地让学生对历史进行全面复习。

4.2挖掘教材隐性知识,对教材未能深入的部分,可运用大学教材和新课程教材中的相关表述,作适当延伸,尤其注意补充新的材料,扩展学生知识面。

史料教学是当前历史教学的发展的向,要充分利用原汁原味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的消化,并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准确地表达。

4.3坚持能力考查的向,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4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

坚持从起始年级很抓信息处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4.4关注现实,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尤其注重那些长效的热点。

但对“热点”问题进行适当的“冷处理”,注意从不同角度解读热点,这样的效果也许更佳。

总之,在冷热关系的把握原则上,我们力争全面掌握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不再盲目强化所谓“热点”而淡化所谓的“冷点”,造成知识的盲点。

4.5加紧研究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深入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依托教材但不盲从教材,不断开拓教学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与试题命制中自觉渗透新理念;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精神。

注意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6优化专题,把握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在复习中以问题为中心,以课本为依据,采取符合学生的特点的方式方法,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人人动起来,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4.7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要加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与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2007年全国文综历史学科试卷加大了试题设计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对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适应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也符合新课标、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这一变化也恰恰反映了改革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实用型、探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呼唤。

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顺应改革的时代潮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心应手地迎接新课改后的高考,培养出更多创新、探究型人才,为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收稿日期:Z008—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