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2006年第2期
(总第99期)
福州党校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Fuzhou
NO.2,2006
(GeneralNo.99)
论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陈清辉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福建船政学堂被誉为中国海军的摇篮,他的出现和发展初步动摇了中国古典人文教
育传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他的出现同时也开启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本文试
图从福建船政学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的进步来考察它在福建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
地位.
关键词:福建船政学堂;教育;近代化
一
个国家的近代化,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培
养,而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近代化.福建船政
学堂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的
创新,它的出现和发展初步动摇了中国占典人文教
育传统,开启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一
,福建船政学堂的产生和发展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西方
工业文明战胜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中国面l临着近代化的严峻挑战.对这种挑战首先作出响应的是以奕忻,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为了挽救
清政府的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展
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在从事洋务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中国的
海防建设远远落后于西方,所以他们认识到"欲
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
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夫习造轮船,非为造
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
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
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必开艺局,选少年颖悟
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
可衍于中国."
福建船政学堂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1866
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福建船政学堂于马尾.它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专习制造,注重法文,称
"法文学堂",后学堂专习管理驾驶,注重英文,
称"英文学堂"."法文学堂由三个科组成:造船
科(制造学堂或称前学堂),设计科(绘事院),
和艺圃.英文学堂也有三科:航行理论科(驾驶
学堂或称后学堂),航行实践科(练船),和轮机
房(管轮学堂)."3船政学堂初期,由左宗棠,沈
葆桢办理,成效桌着,培养了不少人才.至1880
年后船政学堂开始陷入困境.1884年中法战争,
船厂被攻毁,学堂受损惨重.1890年后船政学堂
管理不善,经费困难,由福州将军裕禄"兼充船
政大臣"整顿,有所振兴,但无根本好转.辛亥
革命后于1912年11月,改前学堂为海军制造学
校,改后学堂为海军学校,改船政艺圃为艺术学
校.
福建船政学堂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47年,但
它却培养了一大批适应近代要求的人才,它从教育
作者简介:陈清辉,女,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53
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迥异
于中国传统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蹒跚起步阶段一
个重大举措,开启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二,福建船政学堂开启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一)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初具近代新式学校的
形式和机制
课程的科学化是衡量教育近代化完成的基本标
准.这是由于:第,学校课程的设置反映了教育
的目的性和办学思想.第二,课程的设置是学校实
现特定的培养目标的途径.第三,教育在不同历史
阶段的质的变革,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之问的
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或结构上.课程的
变化不仅可以引起教育类型和层次的变化,而且也
可以引起教育结构和本质特征的变化.因此课程的
科学化是衡量教育近代化完成的基本标准._4
福建船政学堂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了不同的课
程.其课程设置大致如下:
造船专业基本课程:法文,算术,代数,画法
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机械学.
设计科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术,平面几
何,和画法JL何及一门详论150匹马力轮机课程.
学徒班(艺圃)课程包括:法文,平面几何
和画法几何,代数,制图以及一门讲解轮机的课
程.
驾驶专业课程主要是:英语,算术,几何,代
数,平面三角和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
和地理.
轮机专业课程主要有:算术,几何,制图,发
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以及指示器,盐重
计及其他代表之用途.
由此可见,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设置迥异于中
国传统的教学科目,冲破了长达2000多年传统儒
学只讲"中学"的樊篱.引进了"西文"和"西
艺"的教学内容,它强调学习外语和近代科学知
识.课程的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深浅不一,
各有侧重,使学生既学有专攻,又能触类旁通.同
时大量西学课程在洋务官办学堂的设置动摇了传统儒学教育的正宗地位.
正是由于近代课程的设置,船政学堂的学生才
接受了西方的语言文字和各种科学技术.福建近代教育也正是从船政学堂一步一步地逐步走向近现代的.
(二)福建船政学堂首次运用了近代新式的教
54
学方式,方法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外是对文字学习机械的
记忆和背诵,主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忽略
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所有的学生不加区别,
对课程的内容一律要求记忆.而福建船政学堂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第一,福建船政学赏在福建首次提倡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提倡学以致用.
他们认为"出自学堂者,则未敢信其能否成
材,必亲试之风涛,乃足以觇其胆智.否即实心讲究,譬之纸上谈兵,临阵不免张皇."
造船专业"为了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
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还设置了蒸汽机制造的实习课,由工程师E?jouvet先生任教;设置了船体建
造实习课,由总木匠师F.Borin先生任教.在学
校成立的两年中,每门实习课,每天都进行数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学生熟悉车间的工作,并逐渐培养指挥工人的能力."
后学堂轮机专业"为了使学生能够把学的理
论用于实际,组织他们进行实际操作,主要有如下儿项:按陆地分别进行一百五十匹马力和八十匹马力蒸汽机的安装,在万年号上安装一台一百五十匹马力的蒸汽机,在深航号上安装一台八十匹马力的蒸汽机,另一台同型号的安装在靖远号上.还在华伏波号和海彤云号上安装锅炉."l8
而第一届驾驶班学生在海上实习时间长达4个月,"去时教习躬督驾驶,各练童逐段誊注日记,
量习日度,星度,按图体认,期于精熟.归时则各
童自行轮班驾驶,教习将其日记仔细勘对,至于飚飓大作,巨流如山,颠簸震撼之交,默察其手足之
便利如何,神色之镇定如何,以分优劣."I9]
福建船政学堂注重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作风,改变了传统文字学习和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避免了将学生培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是近代教育采用的重要方法.我们今天的的学校教育仍然十分强调这一点,这就使我们不难看出一百多年前的船政学堂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贵之处了.
第二,福建船政学堂在福建教育史上首次采用
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
船政学堂开办,首批学生分为法文和英文班,
每班三十人.['.]
但事实上,每个专业的学生按照学习掌握程度
的不同分成了不同班级.例如:根据日意格回忆,
设计专业和设计科"专业一班的学生都转入造船
专业了.剩下二班有学生十一名,三班同样也有学
生十一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福建船政学堂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并且还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的班级和专业,以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他们的专业,以利于学
生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
这种新型的授课方法要求教师在学生入学前就
对学生有所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求教师密切地注意学生学习的动态,这样才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因材施教,发挥
学生的特长.这也是今天的学校教育仍然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福建首次运用,进一步满足了近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三,福建船政学堂严格的管理,考核办法初
具近代之风.
教育管理法制化,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教育法
规体系,¨是教育管理现代化重要的标准.福建船政学堂开办之初就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了"求是堂艺局章程",章程共有八条,初步规定了学生的作息,考核,待遇,奖惩,出路等内容.
1,各弟子到局学习后,每逢端午,中秋,给
假三H,度岁时于封印H回家,开印日到局.凡遇外国礼拜H,亦不给假.每H晨起后,前眠前,听
教习洋员训课,不准在外嬉游,致荒学业;不准侮慢教师,欺侮同学.
2,各子弟到局后,饭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均
由局中给发.患病轻重者,监督验其病果沉重,返回本家调理,病痊后即行销假.
3,各子弟饭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名月给银
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
4,开艺局之H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
习洋员分别等弟.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
等者于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舞.
5,子弟人局肄习,总以五年为限.于人局时,
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结,限内不得告请长假,不得改习别业,以取专精.
6,艺局内宜拣派明干正绅,常川住局稽察师
徒勤惰,亦便剽学艺事以扩见闻,其委绅等应由总理船政大臣遴选给委.
7,各子弟学成后,准以水师员弁擢用.惟学
习监工,船主等事,非资质颖敏人不能.其有由文职,文生入局者,亦未便概保武职,应准照军功人
员例议奖.
8,各子弟之学成监工者,学成船主者,即令
作监工,作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国监工船主薪工银数发给,仍特加优擢以奖异能.¨3]
这八项要求可以看作是福建船政学堂纲领性的
管理条例,他规定了学生入学应该遵守的各方面的情况,并严格执行.使学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可
以说这种管理方法是近代学校管理制度的雏形,这也说明了福建船政学堂的管理初具近代之风. (三)留学生制度的建立首次打破了福建封闭
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近代开放式的教育格局
福建船政学堂虽然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
但是他们还认识到不足之处"中国仿造皆其初时期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已放
手自制,止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_1所以"亟应遣令出洋学习,以期精益求精"¨
针对船政学堂的办学特点,沈葆桢提出"前
学堂习法国语言文字者也,当选其学生之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仍赴法国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
陈出新之理.后学堂学习英国语言文字者也,当选其学生之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仍赴英国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船政学堂总共派了四批
留学生赴欧,其中第一批成就最大,第四批因经费困难提早回国.
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促进了旧教育的改革
和新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留学教育的内容,方
法,制度和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旧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派遣留学生本身就意味着改革传统教育和追求新教育制度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留学人员学
成回国以后更是直接地促进了旧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这些归国的留学生在近代海军教育事业中大显身手.例如,严复担任北洋
水师学堂总教习和总办达20余年,蒋超英,魏瀚
也曾分别担任江南水师学堂和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总办.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
55
思想和教育制度,不仅培养了近代海军人才,而且
他们的教育思想逐步被中国教育界接受或吸收,对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和建立,发展新式教育制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总之,福建船政学堂虽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对
外依赖性,但它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对传统的封建教育实行了改革,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声,它传播
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社会风气,培养了福建也
是中国第一批近代人才,促成了福建近代教育的飞跃,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福建船政学堂成立至
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我们重新翻开他的历史,依然可以发现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地方,研究
福建船政学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仍然以考
试为中心,实行各学科的教学工作.课堂上以教师
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忽视了对学生
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但
一
百多年前的福建船政学堂,却早已意识到培养适
应时代要求人才的重要性,走出了科举制的樊篱.
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学生为本位,根据学生
的不同特点培养既学有专长,又能触类旁通的人
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
今人借鉴的地方.因此培养21世纪的人才,应该
从学校的教学改革人手,使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符合新时期时代发展的要求,既强调学生的基础教
育,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否则任何教育目标
的实现,学校职能的转化都难以进行.
参考文献:
[1]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一八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
56
教育出版社,1986.70.
[3]陈元晖,毕乃德.记福建船政学堂的分科及教学.中
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4.
[4]雷均.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2(7)
[5]陈元晖.毕乃德.记福建船政学堂的分科及教学,中
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4—367.
[6]《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台北近代史研究所,1957,237.
[7][8]陈元晖.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国近
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361.
[9]陈元晖.船政奏疏汇编,卷九.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47—348.
[1O]陈尤晖.甘意格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海教育出版社,1992,353. [11]陈晖.H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国近代教
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361.
[12]王利珉,朱佳生.对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1998(8)
[1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71.
[14][15]陈学恂,田正平,李鸿章等.奏闽厂学生出洋
学习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29.
[16]陈学恂,田正平,沈葆桢.奏请分遣学生赴英法两国学习造船驶船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25.
责任编辑:薛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