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烧结Microsoft-Word-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电子瓷烧结原理
第一节 综合热分析
略
第二节烧结机理
一、 定义及分类
1定义:在T 熔温度之下,物料通过增大接触面、颗粒重排、形成晶界、排除气孔,达到致密和增大强度的过程。
2 分类:
二、
烧结动力学(推动力)
1 曲面压差
2 颈部浓度差 △C
对于一个不受应力(无附加压差)的晶体,空位浓度与 有关,和形成空位所需的能量 有关
若质点(离子)直径为 ,可近似地令空位体积为 颈部曲面特性所引起的毛细管力 (数值),
则形成一个空位时,毛细管力所做的功 (体积功) 故 在颈部表面形成一个空位所需的能量为 p σρ
=-V E T 0exp()
V V n E C N KT ==-0a 30a p σρ∆=
3
0a w σρ∆=3
0V a E σρ-3
exp()V E a C KT KT
σρ=-
+宏观:致密提高,强度增加 微观:晶界形成,晶体长大,气孔变小
相应空位浓度为:
3 气相传质
> > 导致:凸 气相 凹 凝聚
蒸发 颈部
在空位浓度差推动下,空位即从颈部不断地向颗粒其它部位扩散,而固体质点则向颈部逆向扩散,颈部空位源的作用, 与 成正比,由扩散机理进行的烧结过程可知:烧结推动力也为表面能作用的结果
三、 烧结的几种机理 1、体积扩散机理
颗粒凸部向凹部传质,使颈部长大,形成晶界,相当于颈部空位向凸部扩散,凹空位 > 凸空位 气孔周围的空位源,向晶体其它部位(主要是表面、晶界)扩散,这些部位质点反向迁移到气孔间隙
2、蒸发—凝聚机理(气相沉积) >
凸部质点进行蒸发,然后通过气相传质到凹部(颈部)凝聚,使颈部长大
3、溶解—沉淀机理(液相烧结)
在液相中的颗粒 > ,造成小颗粒溶解,溶解后通过熔体在大颗粒和两颗粒的颈部沉淀(形成晶界,颈部长大)
4、粘滞流机理
A 在液相烧结时,液相量达到一定数量时,物料出现类似液相的粘滞流动现象,导致颗粒重排(液相烧结初期,在液相中的颗粒)
21ln p M p RT r σρ=⋅0P 凸0p p 凹
3
00
a C C KT σρ∆=C ∆σp 凸p 凹211
ln (p M p RT r r σρ=
+凸凹
凸凹
)021ln SL M L L KT r σρ=
L 小L 大
B 热压烧结
当外力P 大于此时颗粒临界强度时,能使物料发生晶面(颗粒)滑动,增大接触面
第三节 烧结动力学
一、烧结中传质途径
1) 从颗粒表面向颈部的表面扩散; 2) 从粒界向颈部的界面扩散; 3) 从颗粒表面向颈部的体积扩散; 4) 从粒界向颈部的体积扩散; 5) 从颗粒内部位错向颈部的扩散; 6) 从颗粒表面向颈部的蒸发-冷凝;
7) 从颗粒表面向颈部或从小颗粒向大颗粒的溶解-沉淀 二、烧结模型
烧结是从粉状集合体转变成致密集合体的过程,故颗粒的形状和大小直接影响着颗粒间的堆积状态,以及相互的接触情况。
并最终影响烧结。
为了便于定量研究,须建立合理化的模型。
模型:采用等径球体
接触方式烧结模型
烧结一般都会引起宏观尺寸的缩小和致密度的增加,常用收缩和密度值来衡量烧结程度。
由b 图可见:收缩是由于颈部长大和双球间的距离缩短引起的。
设:烧结前两球间中心距离为L ,烧后收缩值为ΔL
对图b 则有:
由于烧结初期 很小,cos =1 故得
()cos y r r L L r r ρθ-+∆==
θθ
可见
勾股定理:
则:
三、固体烧结动力学 1、烧结初期:双球模型
基本前提:通过颈部表面空位扩散速度等于颈部体积长大速度
(1)
为空位扩散系数, 为扩散面积, 为颈部表面曲率半径, 颈部表面与平
面间空位浓度差,设扩散距离也为 L L L r
ρρ
∆=-=-
y ρ
22222()()()()()r r y x r x ρρρρ+=-++=-++24()
r x ρρ=+x
ρ
2
4x r ρ=
V
dV C C A D A D dt ρρ∂∆=⋅=⋅∂24x r ρ=232x A r π=
4
4x V r π=3
00a C C
KT σρ∆=⋅V D A ρC ∆ρexp(/)
S V V D D E KT =-
代入(1)式后,积分求解化简后得:t r KT
D a x 2
002
40σ=
(00C D D V =)
颈部增长率: 51
5351
2005
)40(
t r t r KT D a x -=σ) 收缩率:52
5652
022
)45(4t r KT D a r
x L L S -=-=∆σ 卿格尔Kingery 推导出三种不同传质途径下(体、晶界和表面)的一般式:
t r k t r KT
D a k x m m
n '01=⋅=
σ t r KT
D a k L L
s q 3
02)(σ=∆ 扩散机理:
讨论:(1)t k L
L q
1)(
=∆ t k q
L L ln ln 1
ln
1+=∆ 对t L L ln /-∆ 作图,可求出斜率 q
tg 1
=
α 例如:32O Al 烧结初期L L /∆ 对数与时间作图,测出的斜率为2/5,此结果与式(2)相符。
(2) 温度不高
低于T 泰曼温度下保温是没有意义的(低温收缩大,L
L
∆小时达到烧结) (3)粒度的影响
0S V D D C =⋅0
S V D D C =
exp(/)V
V D E KT C =-
↓r 烧结速度
↓r
x 2 烧结中期(气孔排除,晶界长大)颈部长大, 颗粒重排
(1) 模型 正十四面体 或 正十二面体 (颗粒包围的气孔呈现圆筒状)
设正十二面体共24条边,共有管状气孔24个,分属3个正十二面体所有,而一个正十二面体有8个管状气孔
气孔的半径为r ,十二面体的边长为L 对一个十二面体来说,气孔体积为:L r V 28⋅=π
整个十二面体体积为:33/163
L 则坯体的气孔为:2
32)(6.23
3/168L r L L
r P C ππ=⋅=
(2) 前提:气孔的排除速度 )(
dt
dV
应等于其面上的扩散流量 J dt dV 2
12
=(一个接触面由两个单面合成,两个十二面体共用) 单位时间内每一个面上总流量为:
J J dt dV 62
12
== 借用中心筒传热公式,
3
04Ca D L
J V ∆=π (放射状扩散,表面冷却,中心部分加热的圆筒形导体)
类比:λ→D T C ∆→∆ 令:r L 2= (r 为气孔的半径)
3
08Ca rD J V ∆⋅=π
考虑到分支扩散2⨯ 016V J D Ca π=∆
0696V dV
J rD Ca dt
π==∆ 对圆筒 1r ρ= 2ρ=∞
33000012111()a C a C C KT KT r
σσρρ∆=+=⋅⋅
300S V D D C a =⋅ 03
0V n C Na =
(单位体积内所含空位数) 3
00V n C a N
= 则:3
096S D a dV dt KT
πσ=
2
8r dV r L
π=⎰
2
8r L
π33
20000
096968f t r S r
t
D a D a r
t
KTL
σπσ=→=-
将(2)式代入(1)中
303
98()S C
f D a P t t KTL
σ- C P =0 所需的时间(常数),t 为任意
在一定温度时,C P 与t 成线性,随时间t 延长C P ↓
3 烧结末期 (气孔排除)
(末期气孔封闭,互相独立,包围于四个颗粒间) (1) 模型 正十四面体
气孔集中于角顶呈球状,为四个多面体共有,故有二十四个气孔,每个正十四面
体占有
24
64
=个气孔 (2) 前提:24
64
dV J J dt == 借用同心球壳热扩散公式
4(
)b a
V b a
r r J D C r r π=∆- a
b r r
4V a J D C r π=∆⋅
30624V a dV
J D Cr a dt
π==∆⋅ 将3
00S V D D C a = 3002
a
a C C KT r σ∆=⋅ 代入上式 积分后 3
048()S f D
a V t t KT πσ=
-
30V = (十四面体) 3
03()S C f D a P t t L KT
πσ=- (仅适用于2%C P <)
第四节 晶体长大动力学
晶体的长大始于烧结中期,是烧结末期的主要过程之一,表现为晶界的移动。
1、晶界移动的推动力
G V P ∆=⋅∆ P σρ
∆=
A G V σ
ρ
∆=⋅
(凸) B G V
σ
ρ
∆=- (凹) A B G G ∆>∆ 则A 方质点有自发移向B 方的趋势 2晶粒的等温生长 (模型 多面体)
所有晶界移动的结果均趋向于夹角为1200的直晶界,如果边数大于6的颗粒(截
面),因0
120→呈凹边界(晶界),小于6的颗粒为使夹角0
120→呈凸边界。
晶粒等温长大总是边数多的晶粒长大,而小于6的晶粒缩小
凸→凹 小于6→大于6
3 动力学方程
20B A G G G V
V V σσσρρρ
∆=∆-∆=--=-<
G ∆为颗粒移动动力,推动力1
ρ
∝
(成正比)
细分散的物料,烧结时取r ρ=
晶粒半径长大速度∝推动力(G ∆)数值
'dr k dt r ∴
= 积分 220'
2
k r r t kt -== (0r 为0t =时半径,r 瞬时半径,t 为烧结时间)
0r
r 11ln ln ln 22
r k t =+
ln ln r t -作图斜率为1
2
(气孔、杂质的影响)
第五节 影响烧结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与保温时间
1、T ↑利于烧结
气P T ∝
扩散机理 T D ∝
溶解-沉淀机理 T L ∝,1
T η
∝
蒸发-凝聚机理气P T ∝
综合考虑确定烧结温度 2、保温时间
由烧结机理可知,只有体积扩散才导致坯体的致密化,表面扩散只能改变气孔的形状,而不能引起颗粒中心距的逼近,因此,不出现致密化过程,在烧结高温阶段主要以体积扩散为主,而在低温阶段以表面扩散为主,如果材料在低温时间长,不仅不引起致密化,反而会因表面扩散而给制品性能带来损害,因而理论上应尽可能快地从低温升到高温,以为体积扩散创造条件。
低温保温没有意义。
3、
二、原料活性,晶格活化
1 预烧 得到高活性的原料 预烧时间不宜长,温度要合适
2 原料具有一定的细度,比表面大,活性高
三、添加物的影响
1、 形成固溶体,都可因缺陷的生成或晶格的畸变,而促进烧结
O Al Al O Al O V Ti TiO ++−−→−•'''233
2 r 相近,连续固溶体→畸变,电价不同,4Ti +→
置换3Al +
而产生'''Al V 高温下43Ti
Ti +
+→加剧晶格畸变→更促进烧结
2、 形成液相,生成少量的液相可促进固相烧结
3、 抑制晶型转变,有些氧化物烧结时,发生晶转,并伴有体积效应,这就给致密化带
来困难,造成制品开裂,在工艺上需适当的添加物加以抑制这种转化。
如:2ZrO 多晶转变,V ∆大,加入5%的CaO (稳定剂)24Ca
Zr +
+→置换(晶
格),电价不等,产生阴离子空位,同时抑制晶转,促进烧结。
O O Zr ZrO O V Ca CaO ++−−→−••''2
四、烧成气氛
1、 材料的化学性质,采用氧化或还原性气氛,非氧化物应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中烧结,
一般难烧结的往往选择真空烧结。
2、 气氛中气体分子大小
在分子小的气氛中易于烧结 3、 氧化气氛常常可促进烧结
氧化物表面吸附相当数量的氧,形成非化学计量的化合物,产生阳离子空位,促进烧结(阳离子控制的烧结)
五、纳米微粒对烧结的影响
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大大的比例。
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这些原子具有高的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和其它原子结合。
可以利用纳米微粒这种显著的比表面效应,在实际中,加入少量的纳米粉可能对材料的烧结起到奇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