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它始终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重要品质。
《论语》中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个人层面是为人之本,社会层面是秩序之源,国家层面是立国之基。
研究《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析孝道传承的现实问题,阐释传承孝道的重要性,探讨孝道传承的路径方法,促进现代的道德进步、促进社会和谐、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性都很重要。
关键词:《论语》;孝道;传承;新时代
孝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性格特征,古人常常把“孝”和“道”结合在一起,称为“孝道”。
“道”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光明大路,延伸为“根本道理”。
孝道就是指对待父母长辈的规则,全天下的儿女都应该也必须遵循这个道理。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有许多孔子对孝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对孝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论述总共出现了26处,直接出现“孝”字的有14处,未出现“孝”字但与孝有关的有12处。
孝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本原地位,不仅体现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还表现在个人修养、为政实践、秩序建构中。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可分为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
一、孝是为人之本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是孔子“仁爱”理念的表现,孔子将仁爱作为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孝是仁爱的基础。
《论语》中有关个人修养与行为的孝道思想多达19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表现在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上,另一部分表现在子女对自身的要求上。
首先,子女对父母要做到行为上“能养”,思想上“敬”,礼节上“无违”。
孔子提倡物质赡养和精神关怀并重的孝道思想,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前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能养活爹娘便罢了,但是像狗与马,也都能养活。
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两者呢?后一句的意思是子女要想维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
孔子认为,单纯的赡养不能等同于孝,但并没有因此否认“孝要能养”的要求。
孔子不仅强调父母在世时要赡养和尊敬父母,也注重父母去世时要追思父母。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强调的是礼节上的“无违”,无论父母在世、安葬或祭祀,都要以礼为标准。
其次,子女先立身后尽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为父母活着的时候,子女不要出远门,如果外出远方,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子女到了一定年龄,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使父母不至于为子女以后的生计忧虑,这也是孝。
孔子不仅讲子女要如何孝顺父母,也从父母的角度提出了子女发展自身也是孝的表现。
孔子把孝作为个人行为的必然要求和准则,将孝视为君子人格的核心成分。
二、孝是秩序之源
在《论语》中,孔子在和不同弟子探讨关于孝的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阐释。
他经常把孝与仁、义、礼等结合在一起,印证了孝贯穿道德始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行为审慎,言而有信,普遍关怀别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在这里,孔子就将孝道延伸到了社会领域,认为一个家庭的孝,可以逐步影响社会,促进社会稳定。
孔子主张靠孝悌治国,将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扩大为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许多封建统治者“以孝治国”,鼓吹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宗族观念在家庭团结和社会和谐与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孝是立国之基孔子认为,孝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从个人到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从物质领域到文化、社会风尚等精神领域,孝道思想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种普遍的决定性,孝才能有“道”可言。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具体到国家层面就是“忠”,这也是孔子提倡的最高层次的孝。
自古就有“忠孝两难全”之说,孝是忠的内化,忠是孝的外延。
孔子认为,治国和治家是一个道理,以孝慈引导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忠于国君,因而主张“忠孝合一,移孝忠君”。
曾子认为,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朴。
引申之,重视孝道就会使老百姓品行趋于善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士子行孝道,内合家族,外忠国君;国君行孝道,能给天下树立楷模,使万民臣服。
简言之,关于《论语》中时间的性质,我们必须将其与实践分析、最佳特征相结合,“坚持创造性的改革、创新的发展,并赋予它符合新纪元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新内容。
”传承孝道,要从小事做起,爱父母,爱国家,孝老爱亲,向上向善,
用言行举止去影响身边人,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关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