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实验中学 2015—2016 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三考试 历 史
命题:高二历史备课组 审定:高二历史备课组 校对:高二历史备课组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5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 1.829 年,日本记载: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 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2.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 郡(注:今扬州)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注:今镇江)船, 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注:今常州)船……;会稽郡(注:今绍兴)船……;南海郡(注:今广 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 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 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 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 C.商帮的形成 B.坊市界限的突破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
4. “臣(注:张之洞)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
气。
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
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 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是以虽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这说明他主张( A.兴办军事工业 B.兴办民用工业 C.限制对外贸易 D.发展资本主义 )
5.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中国 北部 1843 年 1893 年 4.2 4.8 中国 西北 4.9 5.4 长江 上游 4.1 4.7 )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长江 中游 4.5 5.2 长江 下游 7.4 10.6 东南 沿海 5.8 6.4 两广 地区 7.0 8.7 云贵 地区 4. 0 4. 5 平均 5.1 6.0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6.郑观应认为: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
今 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
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
滨海七省, 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结合甲午战争前的史实,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 的是( )
①列强对华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加剧列强侵华 ③列强利用条约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1912 年,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 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
”在周学熙、张謇等 人的努力下,至 1921 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 40 多项。
北洋政府此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8.1820-1939 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1820-1849 1850-1879 1880-1911 1912-1939 乡民迁出 总人数 29 72 156 473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29 15 0 0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 小商业人数 0 49 118 77 出国从事工商业 人数 0 8 38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
1835 年 刊登了如下内容: “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 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
”当时,这一报道(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10.1921 年 8 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 23 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 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他联络了 30 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
这一 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B.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D.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
A.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
11.20 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 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印度大文豪泰戈 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 “……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 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 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1961 年 10 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 ,指出: “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 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 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
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 趣” 。
这些措施( ) B.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C.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13.意大利经济学家阿锐基在《漫长的 20 世纪》中写道: “为了拯救市场,拯救在市场条件 下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市 场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保留下来, 买卖的过程也应该一如既往, 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 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作者阐释的是( A.英、荷的重商主义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
B.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14.肯尼迪曾说,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
此言论 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15.1980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 10%,有 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 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 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C.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 )
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16.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说: “在 19 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
正如有人给 了你们在得克萨司斯州的众多祖先那么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
在 21 世纪,人们最 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克林顿的这一论断说明了 ( ) B.信息时代对知识的依赖性逐步增强 D.政府的奖学金成为人们起家的本钱
A.美国政府将会逐步增加奖学金 C.美国政府将严格控制土地资源
17.1960 年,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就导致美元外流,对美国来说 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 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由此可知,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 之一是( ) B.国际贸易的发展 D.世贸组织的建立
A.经济危机的爆发 C.世界银行的建立
18.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 作组织。
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
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 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
这说明 ( ) B. “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19.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
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 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
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 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
20.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 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 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全面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 分) 21. (26 分)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之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 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 事体。
材料二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 1350—1850 之间 500 年,称为“漫长的 16 世 纪” ,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 的火车头和“创生者” ,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 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 进行整体性研究, 涉及到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等方面。
”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三 1930 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 “世界资本主义 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 ——[意]杰奥瓦尼· 阿瑞基《漫长的 20 世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经济、思想文 化的角度简单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8 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漫长的 16 世纪”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从宏观历史 学的角度分析 1500 年—19 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造成的冲击。
(12 分) (3)“论从史出” , “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知识论证二战后初期“世界资本主义如何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 。
(6 分) 22. (1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 畏坎坷的决心未变。
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
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 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 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 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 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 1991—1995 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 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 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 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 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任选一个五年计划,结合主题词和史实加以说明。
(14 分)
考
号
2015—2016 学年(上)高二模块考试答题卡(文科历史)
监考员填涂缺考 [ ]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铅笔填写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 座位号,再用 2B 铅笔把试室号、座位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1 2 3 4 5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6 7 8 9 10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11 12 13 14 15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16 17 18 19 20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21(本小题满分 26 分) (1)
(2)
(3)
22. (本小题满分 14 分)
请勿在此区域内做答或作任何标记
广东实验中学 2015—2016 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三考试·历史 答案及说明 1. 【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 A 项 错误;日本记载唐代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故 B 项 正确;唐代时期中国经济水平高于日本,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 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 D 项错误。
2. 【答案】C 【解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 A 项错 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 铜器、海味” 、 “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 C 项正确; 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 D 项错误。
3. 【答案】C 【解析】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 A.B 项 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在明清出现,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 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 【答案】B 5. 【答案】D 【解析】注意材料设问是“不正确” 。
材料中城市化率绝大多数低于 10%,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出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故 B 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从时间推断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手工工场一般规模较小,不能吸引大量劳动力,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6. 【答案】C 【解析】从“彼邦商船源源而来”反映了列强不断对中国倾销工业品、掠夺 原料,故①正确; “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反映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导致 一个国家在中国取得特权,其它国家都能取得同种特权,加剧了列强侵华,故②正确;列强 在工业革命后大肆掠夺原料,是加剧了中国商品出口,而非限制出口,故③错误;鸦片战争 后中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7.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 1912 年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民族工业的初步发 展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北洋政府颁布经济法规,促进民族工业 发展,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故 B 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于甲午战后,与题目时间不 符,故 C 项错误;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故 D 项错误。
8. 【答案】A 【解析】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表中乡民迁出人数、迁入区域、迁出 后从事的行业等变化以及各时期的时间信息即可判断选择 A 项。
9.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 之理” 这样的内容对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的 1835 年的中国来说, 不失为一种新德知 识和信息的传播,当时报纸又只能为部分中国人所阅读,故正确答案为 D。
10.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在时间 1921 年 8 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资本主义, 故 A 项错误;1921 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邀请美国资本家到苏联投资,目的是利
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故 B 项正确;1927 年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哈默来苏联投资属于个人行为,与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 无关,故 D 项错误。
11. 【答案】D 【解析】②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其它 三项均属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特点,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12. 【答案】D 【解析】 “……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体现了计划经济特点, 说明这些措施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故 A 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实行时间是 1921 —192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埋下苏联解体的隐患是斯大林模式,不是赫鲁 晓夫改革,故 C 项错误; “……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
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 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 是对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纠正, 有利于苏联经 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13. 【答案】C 【解析】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表明,经济活动完全靠市场调节的失灵, “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英、荷的重商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 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由资本主义之前), 与 “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 不符合, 故 A 项错误;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为了挽救社会主义,故 B.D 项错误。
14.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 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 福利政策的实质。
故选 B 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 ,排除 A;材料信息反映 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C;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 D。
15. 【答案】B 【解析】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可 知 A 项错误; “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始于罗斯福新政,故 C 项错误;为解决美国经济滞胀 的问题,里根总统采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小国有经济比重的措施,可知 D 项错误, B 项正确。
16. 【答案】B 【解析】从馈赠土地到馈赠奖学金,反映了知识的重要性。
17.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中并没有体现出经济危机的爆发,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 中“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可知其主要体现了世界 贸易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并没有提到世界银行,故 C 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 的建立是在 1995 年,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
18. 【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不是其名不副实,故 A 项 错误;材料讲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而没有突出其加速发展,故 B 项错误;经济合作突破地域相邻的概念仅仅是其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故 C 项错误; 地域概念被打破,不同集团之间相互合作,并且已经制度化,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导向,故 D 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反映的信息,材料主要说明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美各国在不同的时期兴起、衰落。
各选项中BCD三项说明不全面,本题选A项“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20.【答案】D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而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所以这个报告不可能纠正人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实现生产关系从私有向公有的转变,而在八大报告中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不属于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的经验总结,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会是在1956年中共八大,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反映出中共八大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提出将有计划地组织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是对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故D项正确。
21.【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
(2分)
分析:经济: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资本以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4分)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2分)
(2)表现:政治:专制集权极端强化,达到顶峰。
(2分)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
(2分)
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2分)
分析: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分)发动侵略战争,瓦解了东方旧的统治秩序;(2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2分)
(3)论证: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4分)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2分)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小问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是指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优势”,“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即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在经济上是指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新航路开辟后,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资本以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兴起、壮大,政府支持殖民活动;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需求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2)第一小问表现,“漫长的16世纪”指的是中国的明清时期,中国落后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废除丞相设置内阁,设置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在经济上表现为,小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