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储层渗透率与煤层气垂直井排采曲线关系_倪小明
第六章煤储层的渗透性特征
第六章煤储层的渗透性特征第六章煤储层的渗透性特征煤储层渗透率是进行煤层气渗流分析的主要参数,在煤层气资源已查明的前提条件下,煤储层渗透率又是制约煤层气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外理论和实践表明,煤储层在排水降压过程中,随着水和甲烷的解吸、扩散和排出,有效应力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气体滑脱效应使煤储层渗透率呈现动态变化。
第一节渗透性的基本概念渗透性即多孔介质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表征渗透性的量为渗透率。
与渗透率有关的概念有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等。
一、绝对渗透率若孔隙中只存在一相流体,且流体与介质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作用,则多孔介质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称为绝对渗透率。
多孔介质的绝对渗透率与所通过的流体无关,只与介质的孔隙结构有关。
煤对甲烷、水等流体存在较强的吸附性。
因此,甲烷、水等流体通过煤储层时,测得的渗透率不能称之为绝对渗透率,只有不与煤发生任何物理化学作用的流体才能测得绝对渗透率,如氦气等惰性气体。
但气体通过煤储层时,会引起Klinkenberg 效应(气体滑脱效应)即在多孔介质中,由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与流体通道在一个数量级上,气体分子就与与流动路径上的壁面相互作用(碰撞),从而造成气体分子沿通道壁表面滑移。
这种由气体分子和固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滑移现象,增加了气体的流速。
因此,气体分子测得的渗透率需要经过滑脱效应校正才可得到绝对渗透率(克氏渗透率),即:+=m g p b K K 10 (6-1)式中,K 0—克氏渗透率;p m —平均压力(实验煤样进口压力与出口压力的平均值);K g —每一个测点的气测渗透率;b —与气体性质、孔隙结构有关的常数。
对于气体在一根毛管内的流动来说,b 可由下式得出:rpc b λ4=(6-2)md ρπλ221=(6-3)式中,λ—对应于平均压力p m 时的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r —毛管半径(相当于煤孔隙半径);c —近似于1的比例常数;d —分子直径;m ρ—分子密度,与平均压力p m 有关。
潘庄区块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水压传播数值模拟
王 向 浩 , 王 延 斌 , 倪 小 明 魏 秋 野 , 程 嘉 辉
,
( 1 . 中 国矿 业 大 学 ( 北京) 地 球 科 学 与测 绘 工 程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8 3 ; 2 . 河南理_ 3 2 大 学 能源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河南 焦作 4 5 4 0 0 0 )
排 采 时的 水压 传播 规律 . 结 果表 明 , 单 井排 采 时 , 当煤储 层 原始 渗透 率较 差 , 且 与 改造后 渗透 率
差别较 大时 , 受煤储 层 非均 质性 以及 最 大水平 主应 力的 影响 , 水 压 传 播 轨 迹 形 成 以 井 筒 为 中 心
的椭 圆形 , 且 随着排 采 时 间的增 长 , 椭 圆的长短 半径 比例逐 渐增 大 ; 当原 始渗 透率较 好 , 且与 改
第3 2卷 第 6期 2 0 1 3年 l 2月
河 南 理工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OURNAL OF HE NAN P 0L Y T EC HNI C U NI VE RS I T Y( N AT URAL S C I E NC E)
Vo 1 . 32 No. 6
造后 渗透 率差 别不 大 时 , 则 形成 以井 筒为 中心 的近 似 圆形 ; 群 井排 采 时 , 初 始 阶 段 受煤 储 层 的
非均 质性 影响 , 区域 地 下水 降低 不具规 律性 . 随 着排 采的进 行 , 地 下水势具 有整 体 下降趋 势 , 形
成 井间干扰 , 成 为该 地 区 高产的 关键 因素.
Ab s t r a c t : B a s e d o n t h e d a t a o f v e r i t i c a l we l l g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c o a l b e d me t h a n e ( C B M) i n P a n -
煤储层渗透率与地质强度指标的关系研究及意义_郭红玉
图1 Fig. 1
加工后的部分煤样
The processed coal samples
第8 期
郭红玉等: 煤储层渗透率与地质强度指标( GSI) 的关系研究及意义
1321
GSI 为测试渗透率时压实状态下的比对结果 。
图2 Fig. 2
渗透率测试系统
The test system for the permeability 图3 Fig. 3 典型的煤体结构
, 摒弃“实
。 尝试引入 GSI 理论来
评价煤体结构的完整程度, 探讨 GSI 值与渗透率的关 系, 为快速评估煤储层渗透率, 判定煤储层的水力压 裂适用性提供实验支撑。
收稿日期: 2010 - 04 - 16 责任编辑: 毕永华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902044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IRT0618 ) ;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项目( OTMP0901 ) E - mail: guohy@ hpu. edu. cn 作者简介: 郭红玉( 1978 —) , 男, 河南遂平人, 博士研究生。Tel: 0391 - 3987981 ,
1320
煤
炭
学
报
2010 年第 35 卷
1
GSI 岩体分类体系的引入
形成于地质历史并受目前采动影 的是煤的整体性, [13 ] 响 , 外生裂隙和割理均属于不连续面, 而被切割的 基质块则对应于岩体分类中的块度, 两者实质相通, 这是引用 GSI 岩 体 分 类 体 系 来 评 价 煤 体 结 构 的 基 础
Relationship of the permeability and 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 GSI) of coal reservoir and its significance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各排采参数间关系的探讨
中国煤田地质COAL GEOLO GY OF CHINAVol.12No.1Mar.2000第12卷1期2000年3月作者简介:曹立刚,男,高级工程师,煤层甲烷气开发中心主任。
收稿日期:1999—09—13编辑:葛晓云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各排采参数间关系的探讨曹立刚,郭海林,顾谦隆(东北煤田地质局,沈阳110011)摘要:煤层气井必须进行排水降压,才能达到产气的目的。
而煤层气井的产气量又受控于储层特性并由排采时的各参数所制约,只有掌握产气量与这些参数的关系才能制定合理的开采工作制度。
本文利用铁法D T3井资料研究了在供气条件具备时,排采中产气量、排水量、井口压力和液面深度间的关系,提出了井底压力的作用及估算方法,将有利于煤层气井生产过程的认识和合理开发。
关键词:煤层气;排采;参数关系;井底压力中图分类号:P618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77(2000)01—0031-05排采是煤层气井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排采中必须测定各项排采参数,通过对排采参数的分析,建立排采参数间的关系,是极其有意义的一项工作,它将成为掌握排采特征,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的基础。
铁法煤田大兴区D T3井在完井和压裂以后,连续进行了479天的排采,总计产气量15019万m 3,排水1128万m 3,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现将该井排采时各排采参数之间的关系和做法初步总结,供参考。
1排采中应测定的参数排采工作应测定的参数一般为:产气量、排水量、井口套压、液面深度、系统压力、气温、水温、气体成份、水成份、固体携出物和携出量、油嘴直径、抽油机特征数(如冲程、冲次、工作时间和功能图等)等。
其中:系统压力和气温用于标准方气量的换算;气体成份用以确定气体质量以及判断产气层位;水成份用以确定压裂液排出情况及指示水的来源;根据固体携出物和携出量判断井的工作状况;抽油机特征数用以了解抽油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状况等等。
因此参数中经常直接影响产气量的参数为排水量、井口套压和液面深度。
煤层气井排采初期合理排采强度的确定方法
煤层气井排采初期合理排采强度的确定方法倪小明;王延斌;接铭训;吴建光【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29)006【摘要】为了提高煤层气井产气稳定期和采收率,用微分几何学理论结合达西定律计算了沁南地区煤层气井初始排采强度.根据沁水盆地东南部单排3#煤层的排采井实测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实际初始产气压力与临界解吸压力关系,确定动液面下降高度;用微分几何理论结合达西定律计算了初始产气时的平均压力、影响体积,用于确定初始产气时的最佳影响半径;根据最佳影响半径与排采时间的联系,结合动液面下降高度计算出排采初期的排采强度.计算结果与现场实践吻合较好,初期合理排采强度的确定,既可防止储层激励,又可防止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总页数】4页(P101-104)【作者】倪小明;王延斌;接铭训;吴建光【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2【相关文献】1.煤层气井排采扰动下局部水动力场对排采的动态影响 [J], 张兆民;史国平;廉永彪2.单相水流阶段煤层气井的合理排采强度 [J], 马飞英;王林;鲍祥生;陈伟龙;;;;;;;3.单相水流阶段煤层气井的合理排采强度 [J], 马飞英;王林;鲍祥生;陈伟龙4.煤层气井不同排采阶段产水特征及排采管控方法研究与应用 [J], 余恩晓;马立涛;闫俊廷;周福双5.煤层气井排采初期稳压排采效果分析及其排采制度优化意义 [J], 王海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层气井越流补给的判识方法
煤层气井越流补给的判识方法张双斌;苏现波;郭红玉【摘要】Drainage and pressure lowering are echnical basis for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and prompt leak-age recharge identifi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drainage working system and gas production forecast. Combin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bottom hole flowing pressure, casing pressure, producing fluid level and gas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drainage stages in CBM wells, the existence of leakage recharge is identified by comparison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real water product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leakage recharge when the real water produc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the rose fluid level no longer declines after gas production, gas production and casing pressure are maintained at a low level.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fluid level, casing pressure and gas production, leakage recharge types are classified and the subsequent drainage work-ing system is determined reasonably. The production curves of CBM wells show that this approach is effective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排水降压是煤层气开发的技术依据,及时判别煤层气井是否存在越流补给,将关乎到排采工作制度的制定和产气量预测。
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控制研究
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排采控制研究田俊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在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渗透率是影响气井产量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煤层气排采经验,总经了在气井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并且在不同的排采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排采控制措施。
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影响因素;排采控制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20)01—0017—03 煤层气井获得可观产气量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煤储层要具有一定的含气量以及良好的渗透性,前者是气井产气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气体能够有效产出的关键因素。
在气井排采过程中,如何减少对储层渗透率的伤害,扩大解吸半径,是决定气井能否高产的关键因素。
在此过程中,对储层渗透率影响最大的主要有5个因素:应力敏感性、基质收缩、煤粉堵塞、气锁伤害以及气水两相流效应。
1 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1.1 应力敏感性煤储层是一种典型的双重孔隙介质,其孔隙结构主要是由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构成,其中煤储层的渗透性主要取决于煤中裂隙。
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随着地下水和煤层气的排出,煤储层压力逐渐下降,导致煤储层有效应力增加,煤储层微孔隙和裂隙被压缩甚至闭合,从而使煤储层渗透率明显下降,煤储层表现出明显的应力敏感性。
煤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可以用渗透率损害系数、渗透率损害率、不可逆渗透率损害率和应力敏感系数来具体评价[1]。
前人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大呈指数型降低。
1.2 煤基质收缩效应煤体在吸附或解吸的过程中产生的膨胀或收缩效应统称为吸附变形。
在产气阶段,随着煤层气的解吸,煤基质开始收缩变形,导致煤中的裂隙开度增大,煤储层渗透率开始升高[1]。
基质收缩效应与应力敏感性不同,后者会导致煤储层渗透率下降并且很难恢复,前者则会提高煤储层渗透率。
煤储层渗透率在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前,主要受有效应力的影响而出现下降趋势,但当煤层气排采一段时间后,随着煤层气的不断解吸,煤基质收缩效应开始逐渐增强,有效应力效应逐渐减弱,煤储层渗透率开始逐渐改善。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作者:袁善磊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23期摘要:近年来,人们对煤层气的认识逐渐提高,煤层气的开发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瓦斯都是煤矿开发过程中一项重大安全隐患,煤矿开发过程中发生瓦斯爆炸,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其经常被人们视作有害气体直接被排放到空气中,导致其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并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了煤层气的重要性,通过先进的开发技术对煤层气进行开发,能够使其价值得到体现,一方面能够解决全球能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善环境。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渗透率;变化规律;产量;影响1渗透率动态变化影响因素1.1有效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随着煤层气井排水采气的进行,生产井筒内的动液面会不断下降,孔隙流体压力逐渐降低,导致煤体骨架承受的有效应力增加,使得孔隙体积变小、裂缝趋于闭合,进而造成煤岩渗透率逐步下降。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煤储层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呈负指数关系,且对于高煤阶低渗透性煤储层,此关系更为明显。
有效应力对渗透率的“负效应”随着煤层气井气、水的产出不可避免,认清有效应力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对控制煤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和科学地提高煤层气气井产能十分必要。
1.2煤基质收缩对渗透率的影响和传统油气藏不同,煤层气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之中,当储层压力小于临界解吸压力时,煤层气就会从煤基质表面解吸,从而导致煤基质体积收缩,增加煤层割理宽度,使得煤层渗透率增大。
由于煤层气的吸附解吸是可逆的,通过对吸附膨胀量的研究即可得到解吸过程中的基质收缩量,大部分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吸附膨胀量与孔隙压力呈Langmuir方程的关系。
结合火柴棍模型推导孔隙度变化量,进而利用孔隙度变化量与渗透率变化量的三次方关系,推导得出煤基质收缩所引起的渗透率正效应变化量。
由于煤基质收缩对渗透率的正效应是在煤层气解吸之后发生的,在开发过程中对于实际解吸点的确定尤为重要。
煤层气垂直井重复水力压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_倪小明
0
引
言
水力压裂是目前我国地面开发煤层气储层改 造的主要措施. 煤 层 气 垂 直 井 的 水 力 压 裂 是 从 石 油产业的水力 压 裂 工 艺 移 植 过 来 的, 煤储层与砂 岩储层岩石力学 性 质、 孔裂隙 系 统 等 方面 的 差 异 性决定了完全照搬石油产业的水力压裂进行煤储
*
1019 收稿日期: 2011作者简介: 倪小明 ( 1979 —) ,男,山西临汾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井上下联合抽采煤层气方面教学与研究. E - mail: nxm1979@ 126. com
DOI:10.16186/ki.1673-9787.2012.01.012
第 31 卷第 1 期 2012 年 2 月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 31 No. 1 Feb. 2012Fra bibliotek第1 期
倪小明, 等: 煤层气垂直井重复水力压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1
条件的判别.
M = ( m1 , m2 , m3 ) . 应 用 模 糊 矩 阵 的 复 合 运 算, 得 到煤层气垂直井重复水力压裂选井的模糊综合评 判矩阵为 B = M r11 r 21 r31 r41 r12 r22 r32 r42 R = ( m1 , m2 , m3 , m4 ) × r13 r23 r33 r34 r43 r14 r24 =[ b1 , b2 , b3 , b4] . r44
煤 层 气 垂 直 井重 复 水 力 压 裂 综 合 评价 方 法研究
1, 2 1 1 倪小明 ,朱明阳 ,苏现波 ,徐
煤层气直井提产阶段合理压降速率的确定
煤层气直井提产阶段合理压降速率的确定倪小明;胡海洋;曹运兴;庞东林;郭志企【摘要】目前,煤层气直井提产阶段的排采控制主要根据排采理论结合工程经验进行定性控制,缺少基于理论的数学模型,难以对排采进行定量控制.基于试井、渗流、等温吸附等理论,结合实验室测试及结果分析,建立了提产阶段合理压降速率的数学模型,并分析模型参数对压降速率的影响及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现场排采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根据数学模型可以对提产阶段的排采进行定量控制,为煤层气直井的现场生产提供指导.【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6【总页数】5页(P759-763)【关键词】煤层气;提产阶段;压降速率;渗透率【作者】倪小明;胡海洋;曹运兴;庞东林;郭志企【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山西兰花煤层气有限公司,山西晋城048000;山西兰花煤层气有限公司,山西晋城04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TE3770 引言合理排采工作制度是煤层气井获得持续稳产的重要保障之一。
为了得出相对比较合理排采工作制度,国内外煤层气研究人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数学模型[1-3],根据实验和试井等资料,研究有效应力与渗透率之间的变化关系[4-7],为煤层气井的排采工作制度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一些研究者基于煤层气井产气特点及现场经验,提出了“五段三压式”的排采工作制度,使煤层气井排采控制更具有可操作性[8-10]。
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煤储层属性的多样性等造成仅靠“五段三压式”的指导原则进行排采控制的局限性,而不同储层地质条件决定不同煤层气井需要采取不同排采控制方法,不能单纯依靠排采经验进行定性控制。
煤层气井排采初期合理排采强度的确定方法_倪小明
文章编号:1000-2634(2007)06-0101-04煤层气井排采初期合理排采强度的确定方法*倪小明1,王延斌1,接铭训2,吴建光2(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摘要:为了提高煤层气井产气稳定期和采收率,用微分几何学理论结合达西定律计算了沁南地区煤层气井初始排采强度。
根据沁水盆地东南部单排3#煤层的排采井实测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实际初始产气压力与临界解吸压力关系,确定动液面下降高度;用微分几何理论结合达西定律计算了初始产气时的平均压力、影响体积,用于确定初始产气时的最佳影响半径;根据最佳影响半径与排采时间的联系,结合动液面下降高度计算出排采初期的排采强度。
计算结果与现场实践吻合较好,初期合理排采强度的确定,既可防止储层激励,又可防止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煤层气;排采强度;煤层气井;渗透率中图分类号:TE132.2 文献标识码:A引 言国外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煤层气产出 排水 降压 解吸 扩散 渗流 过程理论的突破(M aha jan,1982),美国仅2005年的煤层气年产量就达到520亿m3[1-3]。
但国外煤储层高压、高渗的特点掩盖了煤层气产出过程中物性变化和流体相态变化对气产量的影响,重视和研究力度不够。
我国煤层气地质工作者在借鉴、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流固耦合理论,其代表有:煤层瓦斯渗流和控制模型(鲜学福等,1989),煤层气流动的固结数学模型(赵阳升, 1990),煤层气流固耦合渗流模型(刘建军等, 1995),并通过三轴应力实验、数值模拟等手段,结合构造动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理论知识,构建了有效应力、煤基质收缩与煤储层渗透率之间耦合的数学模型[4-7]。
其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仅揭示出煤层气排采过程的基质收缩、裂隙拉张引起的煤基块弹性正效应和流压降低、裂隙挤压引起的煤基块弹性负效应与储层渗透率之间关系,对生产实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煤层气排采时渗透率动态特征研究
煤层气排采时渗透率动态特征研究蔡振华;廖新维;杜志强;张倩;范希良【摘要】正确认识煤层气井开采过程中的渗透性变化特征是实现煤层气科学高效开发的重要前提.目前,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渗透率随排采的变化时仅考虑压力敏感性,而没有考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基质收缩效应的影响.笔者提出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分段拟合出不同生产时间下的煤层参数,包括渗透率和地层压力等,并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基质收缩效应的渗透率数学模型,通过数据回归获得到模型的具体参数.该方法可以用于描述煤层渗透率的动态特征,预测煤层气产量变化,指导现场配产.【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3)002【总页数】5页(P149-153)【关键词】煤层气;应力敏感;基质收缩;动态渗透率;生产动态分析【作者】蔡振华;廖新维;杜志强;张倩;范希良【作者单位】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天津30045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煤层气所,西安710077;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油藏评价处,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西安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3+2煤层非均质性强,气井生产动态变化复杂,气井产能的控制因素众多[1],如果直接沿用常规油气预测方法往往会导致不理想的生产结果.究其原因在于煤层与常规储层物性差异极大,煤层具有极强的应力敏感特征和胀缩性[2-3].煤层是双重孔隙储层,基质孔隙内比表面积大且吸附能力强,渗透率极低不能作为生产流动的介质.其主要流动介质是裂缝系统也就是割理,是连接基质和井筒主要通道,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人工压裂致裂缝是实现煤层气增产的主要方式[4].Jones等指出天然裂缝性储层连通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地层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加[5].岩石的孔隙结构在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形变,当其承受的有效应力升高时,裂缝会发生收缩式闭合.国内蒋海军等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类似规律——压力下降导致煤层膨胀,裂缝宽度增加[6].目前,测定煤层压力敏感程度的主要手段是室内实验[7],通过改变围压测量渗透率的变化情况.但是,煤层与致密砂岩和页岩相比,疏松易坍塌,取样难度大.而且煤层非均质性极强,实验样品并不能反映煤层普遍特征.由于前人实验只是对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开展研究较多,没有考虑基质收缩效应.本文提出了利用生产动态分析确定煤层压力敏感性特征的方法,通过气井生产数据,反演出不同储层压力下的渗透率.该方法能够反映多种效应综合作用煤层渗透率实际动态特征,揭示煤层气井的生产规律,为准确预测生产动态提供基础,可以合理确定煤层气的开发方式、工作制度和开采速度, 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常见的气井生产动态分析方法包括传统的Arps方法和现代的Normalized Pressure Integral(NPI)、Blasingame曲线特征分析等方法[8-12].现代生产动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不稳定试井原理与生产动态相结合,通过引入新的无因次流量、压力和拟时间函数,利用典型曲线拟合的方法,包括生产历史拟合方法,实现不关井条件下利用气井日常生产数据(井口压力和产量)反演出煤层渗透率.Blasingame在建立递减曲线典型图版时引入了拟压力规整化产量(q/Δp)和拟时间函数tca考虑变井底流压生产情况和随地层压力变化的气体的PVT性质.气体物质平衡拟时间为式中:tca为物质平衡时间,d;μg为气体黏度,Pa·s;cg为气体压缩系数,MPa-1;qg为煤层气流量,m3/d.可得到无量纲产量qD和时间tD,即则渗透率k可以获得,即式中:k为渗透率,md;q为产气量,m3/d;cti为初始综合压缩系数,MPa-1;φ为孔隙度,无量纲;T为煤层温度,K;pi为煤层原始压力,MPa;pwf为井底流压,MPa;re为煤层边界半径;rw为井底半径.为了进一步获取渗透率动态特征,真实反映应力敏感性和基质收缩性对煤层渗透率的影响.将生产数据按照相应标准平均分成若干段,在每一段承接前一段又影响下一段,这样就能获得在不同时间段内渗透率的变化特征.如图1所示,将黑勇士某口多分支水平煤层气井平均分为6段,对每段进行生产动态拟合,反演出各时间段内的渗透率.煤层渗透率模型是近30 年来的研究热点领域,Enever等通过对澳大利亚煤层研究表明,煤层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呈指数关系[13];McKeeC等在研究美国多个煤层气区块后发现,煤层埋藏深度和有效应力增加导致割理裂缝系统收缩,渗透率呈指数降低[14].国内的研究者也做了大量研究,唐书恒对阳泉、韩城等矿区实测发现煤层渗透率与原地最小主应力为指数关系[15].此外,气体从基质表面脱落,导致基质收缩,裂缝宽度变大,从而渗透率增加,也就是基质收缩效应[16],如图2.根据程波等人研究表明,考虑渗透率与地层压力耦合和基质收缩效应等因素影响,可以建立如下渗透率的数学模型[18-20],即其中,式中:ki为原始煤层渗透率,md;φ为孔隙度;φi为初始孔隙度;εv为煤层体应变;Kc为杨氏模量;υ为煤的泊松比;α为Biot有效应力系数,0≤α≤1.p为煤层压力,MPa;σavg为平均压应力,MPa;εs为基质收缩引起的应变.对式(5)两边取自然对数,则变形为其中,以美国黑勇士盆地区块内某口多分支水平井为例,该井从2010年开始产水量极小,甚至为0,所以可以视为单相流动,而且排采连续,没有检泵等关井操作措施.该井产气历史数据按照每段100 d分为6段,连续进行动态拟合分析,获得每段的渗透率和地层压力.由图3可知该井渗透率随着生产时间连续下降,但下速度逐渐变缓,按照式(11)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图4所示,回归线性方程为即A′=-0.0756,B′=-0.927.(1)煤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复杂,受应力敏感效应、膨胀效应和基质收缩效应的综合影响.常规实验大多仅从应力敏感性方面做研究,对煤层渗透率缺乏充分的认识.本文提出动态分析反演方法,通过实际生产数据获得渗透率随着生产动态规律,该方法能够反映多种效应综合作用煤层渗透率实际动态特征,能够把握煤层气井的生产规律,为准确预测生产动态提供基础,合理确定煤层气的开发方式、工作制度和开采速度, 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2)本文在综合前人建立的煤层渗透率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考虑应力敏感性和基质收缩效应的渗透率与地层压力的关系式,该关系式可以指导渗透率数据的处理.(3)通过实例分析,该方法可以确定煤层渗透率与压力的关系,预测煤层渗透率,指导排采制度,合理释放气井产能.E-mail:**************【相关文献】[1] 徐涛,苏现波,倪小明.沁南地区潘庄区块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1):25-29.[2] 郭春华,周文,孙晗森,等.考虑应力敏感性的煤层气井排采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39(5):27-30.[3] 李相臣,康毅力,罗平亚.应力对煤岩裂缝宽度及渗透率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37(4):29-32.[4] 倪小明,朱明阳,苏现波.煤层气垂直井重复水力压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1):39-43.[5] JONES F O.A Laboratory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onfining Pressure on Fracture Flow and Storage Capacity in Carbonate Rocks[J]. JPT,1975:21-27.[6] 蒋海军,鄢捷年.裂缝性储层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0,28(6):32-33.[7] 林鑫,张士诚,张劲.柳林煤层气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39(6):28-35.[8] 胡建国.产量递减的典型曲线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9,30(6):720-722.[9] 胡建国,张盛宗.应用典型曲线进行产量递减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1995(9):325-333.[10] 廖新维,沈平平.现代试井分析[M].北京:石油工程出版社,2002.[11] 孔祥言.高等渗流力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12] 庄惠农.气藏动态描述和试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3] ENEVER JRE, HENNING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effective stress for Australian coal and its implications with respect to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 modeling[C]//Proceedings of the 1997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S.l.]:[s.n.],1997:13-22.[14] MCKEE C R, BUMB A C, KOENIG R A. Stress dependent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Coal [J]. Rocky Mountain Association of Geologist, 1998,3(1):143-153.[15] 唐书恒.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1,13(1):28-30.[16] 周锋德,姚光庆,唐仲华.煤基质收缩和膨胀对甲烷开采和二氧化碳存储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2):150-156.[17] GAYER R, HARRIS I. Coalbed Methane and Coal Geology [M].London: Geological Society,1996:204-212.[18] 程波,叶佩鑫,隆清明,等.煤基质收缩效应和有效应力对煤层渗透率影响的新数学模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37(2):1-3.[19] ZIMMERMAN RW, SOMERTON W H, SKING M. Compressibility of rocks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6, 91(b12): 12765-12777.[20] MCKEE C R, BUMB A C, KOENING R A. Stress-dependent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coal in: Proceeding of Coal bed Methane Symposium [M].Tuscaloosa, Alabama:[s.n.],1987.[21] SCHWERER F C, PAVONE A M. Effect of pressure-dependent permeability on well test analysis and long term production of methane from coal seams [C]//The SPE Unconventional Gas Recovery Symposium. Pittsburgh Pennsylvania:SPE,1984.[22] 周军平,鲜学福,姜永东,等.考虑有效应力和煤基质收缩效应的渗透率模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9,31(1):4-8.。
不同煤体结构组合下井径扩径的钻进主控因素_倪小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2月第33卷第6期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V ol.33No.6Dec.2011编辑部网址:http://文章编号:1674–5086(2011)06–0135–05DOI:10.3863/j.issn.1674–5086.2011.06.027中图分类号:TE254;P618文献标识码:A不同煤体结构组合下井径扩径的钻进主控因素*倪小明1,2,石书灿31.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公司,山西晋城048006;2.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3.中国石化中原油田企业管理处,河南濮阳457001摘要:煤层气井钻井时井径扩径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固井对煤储层的污染程度,最终影响煤层气井的产能;不同煤体结构组合决定了井径扩径的钻进主控因素不同。
根据焦作矿区恩村井田不同煤体结构的测井响应曲线结合钻井取芯资料,得到不同煤体结构的声波时差值域;统计了各煤层气井不同煤体结构的厚度,划分出各煤层气井不同煤体结构组合及井径扩径严重程度;根据目前的主要钻进参数,系统剖析了不同煤体结构组合条件下的井径扩径的钻进主控因素。
分析表明:煤体结构以I类煤为主时,钻井液密度对井径影响最大;煤体结构以II类煤为主时,钻井液密度、天然裂隙发育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关系对井径影响较大;煤体结构组合中有III类和IV类煤参与时,排量大小对井径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煤体结构;井径扩径;钻井液;钻进参数;煤层气网络出版地址:http:///kcms/detail/51.1718.TE.20111129.0838.015.html倪小明,石书灿.不同煤体结构组合下井径扩径的钻进主控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6):135–139.引言煤层气地面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勘探开发环节中任何一项工程对煤层气产能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钻完井工程作为整个开发链条的中间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简析
均 割 理 压缩 系数 为 :
=
2 . 1初 始 割理 压 缩 系数 及 其 降低 率 煤 层气井排 采过程 中, 有 效 应 力 的 增
( 1 _ e - a h a ) =
a AG
( 1 _ e - a a v ) 加 是 导 致 储 层 渗 透 率 降 低 的 一 个 主 要 因 a A p、
( 2 )
素。 孟 召平 和 侯 泉 林 实验 表 明, 有效 应 力小
于5 MP a 时, 煤 储 层 应 力敏 感 性 最 强 ; 有 效 式 中, C r为 平 均 割 理 压 缩 系 数 , 即 应 力在 5 —1 0 M Pa时,应 力 敏 感 性 较 强 ; 有 为 式 ( 1 ) 中 的C , M P a ~。 C f o 为 初始 割 理 压 来, 形 成 不连 续 气 泡 , 不 饱 和水 单 相 流 阶 段 效 应力大于1 0 MP a 时, 渗 透 率 下 降 速 度 明 MP a ~; A d为 有 效 应 力增 加 量 , 显减 弱。 开 始 出现 ; 随 着 解 吸 气体 量 逐 渐 增 多, 出现 缩 系 数 , 通 过 煤 岩 割 理 压 缩 系 数可 反应 煤 a ; o 【 为割 理 压 缩 系数 降低 率 。 连续 气流, 即 进 入气一水 两 相 流 阶 段 。 在 不 MP 渗 透 率 对 有 效 应 力的 敏 感 性 。 在 其 他 条 件 时, 煤 层 气体 开始 从 煤 基质 内表 面上 解 吸 出
饱 和 水 单 相 流 和 气一水 两相 流 阶 段 , 煤储 层 渗 透 率 的 变 化受 基质 收 缩 和 有 效 应 力增 加
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作者:王小东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一直是煤层气开发的重点。
本文综合考虑了储层压力变化即有效应力变化引起煤储层裂缝宽度变化和因煤储层压力变化引起气体解吸而导致煤储层基质收缩效应进而导致裂缝宽度变化两个因素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研究了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煤层气开发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煤层气;排采;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引言煤层气井排采生产过程中,渗透率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排采过程表现出不断动态变化的趋势。
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所有净应力作用不断变化,且煤储层基质具有一定的收缩效应。
排采过程中,当净应力增大时,煤层中的微裂缝及裂缝被压缩,且煤岩骨架被压缩,煤孔隙变小,导致渗透率降低;此外,煤基质吸附水、气时会膨胀,而解吸后会收缩,当煤层压力低于解吸压力时,煤层气开始解吸,随解析量的逐渐增大,煤基质开始出现收缩,在上覆岩石作用下,煤基质收缩不能引起整体水平应变,只能沿着裂缝发生局部的侧向应变,而导致煤层中的微裂缝以及裂缝宽度增大,进一步导致煤层渗透率增大。
在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煤储层渗透率表现为不断动态变化,研究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产水阶段煤储层渗透率变换规律产水阶段,煤储层压力一般大于临界解吸压力,气井处于疏水降压过程,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出少量气体,气体主要来自储层裂缝中的游离气、井筒附近的储层解吸出的气体或者随压力降低而从水中分离出的溶解气。
该阶段中,煤基质中的吸附气基本不会解吸,煤体基本不受煤基质收缩效应的影响。
当煤储层压力降低即有效应力增大时,煤层孔隙度降低,煤层渗透率也降低,且煤层压力下降越快,煤层孔隙度降低幅度越大,渗透率降低幅度也越大。
2 产气阶段煤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随着产水过程的进行,煤储层的压力逐渐降低,当压力低于煤层气解吸压力时,逐渐有气体解吸并产出,煤层气井开始进入产气阶段。
煤层气排采过程储层水有效应力渗透率联动演变机制
CHAPTER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储层水有效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
储层水有效应力是影响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渗透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储层水有效应力的增加,煤层的渗透率通常会降低。
这是因为储层水有效应力会产生闭合裂缝,从而降低气体的渗透能力。
1
2
3
储层水有效应力会直接导致煤层中的微裂纹和裂缝闭合。
这种闭合作用会显著降低煤层的渗透率。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对储层水有效应力的影响
01
随着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渗透率的增加,储层中的水被排出,导致储层水有效应力增加。
储层水有效应力增加
02
渗透率的变化会引起储层岩石的变形,进而影响储层水有效应力。
储层岩石变形
03
随着渗透率的增加,煤层气产出量增加,这也会对储层水有效应力产生影响。
煤层气产出量增加
地层压力变化
渗透率的变化会引起地层压力的变化,进而影响储层水有效应力。
储层温度变化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储层温度会发生变化,这也会影响储层水有效应力。
化学反应的影响
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会对储层水有效应力产生影响。
03
02
01
岩石力学性质变化
随着渗透率的改变,储层岩石的力学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会对储层水有效应力产生影响。
流体流动与吸附解吸
煤层气在储层中的流动以及与岩石的吸附解吸作用也会对储层水有效应力产生影响。
孔隙压力变化
渗透率与储层孔隙压力密切相关,随着孔隙压力的变化,储层水有效应力也会发生变化。
04
CHAPTER
煤层气排采过程储层水有效应力渗透率联动演变机制的实验验证
实验目的
验证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储层水有效应力与渗透率之间的联动演变机制。
煤层几何参数和渗透率对水平井开采煤层气的影响
煤层几何参数和渗透率对水平井开采煤层气的影响张健;汪志明;王开龙【摘要】基于朗格缪尔模型、菲克第一扩散定律和达西定律,引入等效井径模型和拟压力函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煤层气水平井产气动态,讨论了控制面积、储层厚度、水平渗透率和垂直渗透率对产气动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平井筒几何参数条件下,控制面积越小,水平渗透率越高,垂直渗透率越大,气井达到产气峰值所需时间越短,对气体产出越有利;与水平渗透率相比,垂直渗透率仅对初期产能影响较大,水平渗透率是影响气井长期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煤层太厚将降低水平井的开发效果,应基于储层厚度分析采用水平井开采煤层气的适用性.【期刊名称】《石油钻探技术》【年(卷),期】2009(037)004【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煤成气;水平井;几何参数;渗透率;数值模拟;数学模型【作者】张健;汪志明;王开龙【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煤层气在储层中的流动经历解吸、扩散和渗流三个过程[1-2],其储存和运移特性决定了在分析煤层气井生产动态时应综合考虑气体的吸附/解吸特性、基质扩散特性和达西流动特性。
已有煤层气数学模型往往忽略气体扩散和压缩效应的影响,分析影响气井产能规律时受到限制。
另外,我国煤层渗透率普遍低于1×10-3μm2[3-4],针对我国煤岩特性,研究煤层几何参数和渗透率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煤层气、水流动物理模型结合我国煤岩特性建立了煤层气藏地质模型,假设条件如下:1)煤层是由基质孔隙系统和裂缝系统组成的双孔单渗双重介质;2)煤体可压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3)煤层裂缝在原始状态下饱和水,不含游离气和溶解气,气体均以吸附态储集在基质孔隙中,微孔隙中不含水;4)裂缝中的气体流动包含扩散、达西流动两个过程,其中扩散视为拟稳态扩散,考虑重力和毛管力的影响;5)储层内气、水运移过程等温;6)裂缝中的气体为真实气体,水相微可压缩;7)基质表面吸附气与裂缝中的自由气保持平衡。
考虑启动压力的煤层气直井采收率预测模型_倪小明
第1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倪小明,等:考虑启动压力的煤层气直井采收率预测模型 略化简后可得 (4)
P 2 πrmax VL 1 -1 P +P L 1 + ηmax = V P cd L 1 PL +P 1
7
排采时产气的最大影响距离为
P Pwmin . rmax = 1 ak 2b
根据 langmuir 等温吸附曲线,排采结束时,距 离井筒 r 处的废弃压力可表示为 . P=P f wmin +λr (5)
式中, 为启动压力梯度,MPa/m;k 为煤层渗透率, md;a、b 为拟合系数,可以由实验室测试得到. 为了更好地研究煤储层本身特性对排采过程 中压力传播路径的影响,作出如下假设: (1)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围岩中压力的传播 对煤层中压力传播路径几乎无影响; (2)煤层的厚度变化不大,且分布稳定; (3)忽略排采过程中排采工作制度的差异导 致的压力的变化,排采过程中水的流动符合达西定 律.中国煤层气井一般都经过储层改造, 煤储层原始 渗透率与改造后渗透率共同决定了裂隙中水流动 的启动压力梯度,决定了裂隙中水流动的距离. 根据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充分考虑 煤储层本身及改造对煤层本身导流能力的影响,分 几种情况分析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压力传播轨迹.
(c)和(d)原始渗透率与改造后渗透率具有可比性
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压力传播俯视图
planforms of pressure spread in different permeability
(1)当煤储层原始渗透率小,改造后渗透率 远远大于煤储层原始渗透率时 大量的现场压裂裂缝监测资料表明, 水力压裂改 造后的裂缝形态俯视可近似认为是一椭圆形[12].压裂 时由于长轴和短轴方向上改造效果的差异, 可分为两 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改造后长轴和短轴方向渗透率差 别不大,未改造区域原始渗透率小,启动压力梯度较 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排采时煤层中的水将不会发 生流动, 压力将不再在这些地方发生传递.此种情况下 煤层气井压力传播将从近似的同心圆形转变为椭圆 形,见图 1(a).另一种情况是改造后长轴和短轴方 向的渗透率差别大, 整个排采过程可近似认为一直处 于椭圆形的传播状态,见图 1(b). (2)煤储层原始渗透率与改造后渗透率具有 可比性 一种情况是改造后储层渗透率与原始渗透率 都较小,压力传递速度慢,可近似认为是同心圆; 另一种情况是改造前后煤储层渗透率相对都较好 . 若短轴方向改造效果相对好、长轴方向改造效果相 对差,可近似认为排采初期为椭圆形,后来转变为
渗透率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渗透率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夏瑜【摘要】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尤其是在能源越来越短缺的背景下,环境压力和煤矿生产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对其进行合理开发意义重大。
主要对煤层气开发过程中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能的影响进行的详细阐述。
%Coalbed methane(CBM)is a kind of clean energy with high utilization value.Especially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hortage ofenergy,environmental pressure and coal mine produc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and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e author mainly expatiates on the variation law of permeability and its effect on produ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CBM development.【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6(042)012【总页数】2页(P8-8,10)【关键词】渗透率;煤层气;变化规律;产能;影响因素【作者】夏瑜【作者单位】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韩城分公司,陕西韩城 71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TE37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油气等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更加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中国的煤层气资源相当丰富,但开发基本上属于起步阶段。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渐短缺,我国制订了详细的煤层气开发计划,使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前景被看好。
然而,煤层气开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渗透率的变化是影响煤层气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煤层气不断从地下采出,地层的压力将会逐渐降低,这势必会引起煤层应力的变化,对煤层的渗透性和气(液)体流动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煤层气解吸难度变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9期煤 炭 学 报Vol.34 No.9 2009年9月JOURNAL OF CH I N A COAL S OC I ETY Sep. 2009 文章编号:0253-9993(2009)09-1194-05煤储层渗透率与煤层气垂直井排采曲线关系倪小明1,苏现波1,魏庆喜1,吴建光2(11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焦作 454000;2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1)摘 要:根据岩石弹性理论分别建立了天然裂隙面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上形成裂隙的极限压力模型,绘制了压裂过程主裂隙延伸轨迹示意图;根据原始渗透率与改造后渗透率的关系,结合压裂主裂隙几何形态特征,绘制了不同渗透率关系下排采过程压力传播轨迹示意图;根据煤储层原始渗透率、压裂后渗透率不同情况下压力传播轨迹的不同,得出煤层气垂直井排采的“增—减—增”、“增—减”、“增—增”和“增—减—猛增”等4种典型排采曲线.关键词:渗透率;煤层气;垂直井;排采曲线中图分类号:P618111 文献标识码:AThe rel a ti on sh i p between the per m eab ility of coa l bed and producti oncurve about coa l2bed m ethane verti ca l wellsN I Xiao2m ing1,S U Xian2bo1,W E IQ ing2xi1,WU J ian2guang2(11School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Key Laboratory of B iogenictrace Sand M ineralization P rocess of Henan Province,Henan Polytechnic U niver2 sity,J iaozuo 454000,China;21China U nited Coal2bed M ethane Co.L td.,B eijing 10001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elasticity theory of the r ock,ulti m ate p ress models about the f or m of interstice were estab2 lished in the directi ons of the natural fractures and the maxi m al horiz ontal stress,the sketch map about interstice extended contrail in the p r ocess of the fracture was draen.According t o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the original coal bed per meability and the transf or med per meability,combined with fractural mor phol ogy character,the sktech map s about the p ressure s p read contrail in the p r ocess of the drainage in the different per meability was dre w.According t o the different of the p ressure s p read contrail on the different original per meability and the per meability after fractu2 ring,f our kinds of drainage cruve about coal bed methane vertical wells were dra wn,there are“increasing2reduc2 ti on2increasing”,“increasing2reducti on”,“increasing2increasing”and“increasing2reducti on2ju mp”.Key words:per meability;coal bed methane;vertical well;p r oducti on curve 排采曲线是进行煤层气资源评价、产气潜力分析、排采工作制度调整的基础.国内外研究者根据煤层气运移产出机理及特点,应用数值软件模拟结果表明,煤层气垂直井排采曲线具有“先增后减”的基本特征,且被生产所证实[1-4].而我国沁水盆地现场排采井产气一段时间后或多或少出现多期产气高峰的事实显示了这一模拟结果的不精确性.查明煤层气垂直井排采过程中压力传递规律是准确预测煤层气垂直井收稿日期:2008-09-28 责任编辑:王婉洁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081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 RT0618);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ot m p0804) 作者简介:倪小明(1979—),男,山西临汾人,讲师.E-mail:nx m1979@1261com第9期倪小明等:煤储层渗透率与煤层气垂直井排采曲线关系排采曲线的关键.沁南地区煤储层“低渗透”的特点决定了煤层气的商业化开发必须进行储层改造.笔者从活性水压裂后主裂隙的几何形态特征入手,对高煤阶煤储层渗透率与排采曲线特征关系进行探讨.1 活性水压裂后主裂隙的几何形态沁南地区煤储层“低渗性”特点决定了要地面开采煤层气必须对储层进行强化改造.查明压裂后主裂隙延伸形态是进行排采过程压力传播规律分析的基础.本文从弹性力学角度结合Khristianovic 2Geerts ma 2Dekerk 模型即KG D 裂隙模型对活性水压裂后主裂隙几何形态进行分析.111 压裂后主裂隙的方位压裂是煤层克服挤聚力而张裂.相对分离的2个缝面移动方向必然与地层最弱挤聚力方向相反.因此,确定压裂位置处最小挤聚力方向成为确定裂隙延伸方位的关键[5-7].在无天然裂隙的地区,裂隙开启的最小挤聚力方向与现今最小水平主应力平行且相反,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根据受力图可知,无天然裂隙时裂隙形成的外力为p fc ≥σm in +S t -p p ,(1)式中,p fc 为无天然裂隙时裂隙形成的外力,MPa;σm in 为最小水平主应力,MPa;S t 为煤岩抗拉强度,MPa;p p 为孔隙压力,MPa .煤中天然裂隙系统的存在增加了压裂裂隙延伸方位的复杂性.当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天然裂隙面间夹角为α时(图2),根据弹性力学理论,裂隙面上的正应力[8]为σn =σmax +σm in 2+σmax -σm in 2cos 2α,(2)式中,σn 为裂隙面上的正应力,MPa;σmax 为最大水平主应力,MPa;α为天然裂隙面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夹角,(°).裂隙面上抗张强度几乎为0,可忽略不计.因此,压裂时在裂隙面上张开的极限应力为p ff ≥σn -p p ,(3)式中,p ff 为裂隙面张开的极限应力,MPa .沁南地区煤岩的抗张强度一般小于1MPa,在构造较发育的矿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差值一般大于2MPa,结合式(1)~(3)可得水力压裂时裂隙方位首先沿天然裂隙延伸,当裂隙延伸到天然裂隙末端时,煤岩体此时可看作均质体,裂隙将逐渐朝最大主应力方向延伸,当延伸到一定程度,又遇到天然裂隙时,则又逐渐过渡到天然裂隙方向,如此曲折前进,如图3所示. 112 压裂后主裂隙的形状沁南地区3号煤层的顶、底板一般为泥岩、炭质泥岩,其抗拉强度远远高于煤岩体,因此,可将其作为裂隙垂向延伸的阻挡层,假设裂隙缝高不变,且煤岩与顶、底面发生分离滑移.压裂初始,未达到破裂压力前,裂隙将在4个方向上延伸;达到破裂压力后,施工压力大于近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上裂隙张开的5911煤 炭 学 报2009年第34卷极限压力,裂隙将在此方向延伸一定距离,随后施工压力降低,逐渐低于近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上裂隙张开的极限压力,裂隙不再在这些方向延伸,将仅在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延伸,最后形成横截面上呈矩形、平面上呈椭圆形的主裂隙形态,即KG D裂隙模型.2 储层渗透率与排采过程压力传播轨迹的关系排采过程中压力传播轨迹影响因素很多,对于单口煤层气井控制范围内的煤储层,本文研究基于以下假设:①煤层为等厚、均质储层,且储层压力、压力梯度相等;②地下水动力条件恒定,且排采强度合理.当原始储层渗透率低、不对储层改造、排采过程压力几乎不传递时,根据单相平面径向流压力分布特点[9]可知:压力未传递到几乎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平行方向上裂隙延末端时,从井壁到供给边缘,压力随距离呈对数关系分布,压降面如同一个漏斗状的曲面(图4中pe 为煤储层压力,MPa;pw为井底压力,MPa;r w为井筒半径,m;r i为排采过程中压力传递动态变化半径,m;r e为压力影响半径,m)等半径的各点压力值相等,俯视为一以井筒为圆心的同心圆;当传递到几乎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平行裂隙延伸边界(称为第一封闭边界)时,压力在这些方向不再传递,仅在其余2个方向传递,压力传播轨迹俯视图如图5(a)所示.当原始储层渗透率较大,即使不对储层改造,排采过程压力也可以传递时,传递到几乎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平行方向上裂隙延伸边界前,压力俯视图为一个个以井筒为圆心的同心圆;当传递到第一封闭边界时,由于原始渗透率较大,若排采制度合理,则由于渗透率的改变,压力传递仅在速度上变化明显,而在传播轨迹上无明显变化,即仍几乎为同心圆,压力传播轨迹俯视图如图5(b)所示.3 煤储层渗透率与煤层气垂直井排采曲线的关系煤层气垂直井产气量大小影响因素很多,但在同一地区,渗透率对其影响最大.因此,本文基于同一地区煤层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地下水补给情况、煤层厚度等基本相同的前提,对煤储层渗透率与垂直井排采曲线关系进行探讨.排采过程中压力传递轨迹是煤储层原始渗透率和改造后渗透率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压力传递路线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煤层气垂直井的产气量曲线.根据压裂后水平最小主应力、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渗透率与原始储层渗透率的大小关系,可将沁南地区煤层气垂直井的产气量曲线分为4种典型(表1、图6).4 应用评价笔者对沁南地区潘庄区块煤层气垂直井排采进行跟踪,实测结果与理论曲线有较好的一致性(图7). 4种典型曲线中3种曲线在排采第一封闭边界会出现产气量下降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煤原始储层渗透6911第9期倪小明等:煤储层渗透率与煤层气垂直井排采曲线关系表1 煤储层渗透率与煤层气垂直井排采曲线关系Table 1 The rel a ti on sh i p between the per m eab ility of coa l bed and producti on curve about CB M verti ca l wells原始渗透率K c 与改造后渗透率K g 的关系压力传递变化规律供气体积变化排采曲线特征K c νK g ,且K m in νK max 传递到第1封闭边界压力等值线由同心圆到椭圆,压力传递速度变快传递到第1封闭边界后不能平稳增加,出现拐点,随后逐渐恢复产气量先平稳,后陡然下降到几乎原来的一半,随后上升,最后恢复或略超过原来产气量并稳定K c νK g ,且K m in ≈K max 或Km in µK max 传递到第1封闭边界压力等值线由同心圆到椭圆,压力传递速度变慢传递到第1封闭边界后不能平稳增加,出现拐点,随后很难再恢复平稳增加产气量先平稳,后陡然下降到几乎原来的一半,很难再恢复到原产气量K c ≈K g ,且K m in νK max 压力传递几乎一直为同心圆第1封闭边界压力传递速度增加,原始渗透率大大改善后传递速度再次大幅度增加第1封闭边界出现第1增长点,原始储层渗透率大大改善后出现第2增长点后稳定K c ≈K g ,且K m in ≈K max或K m in µK max压力传递几乎一直为同心圆第1封闭边界压力传递速度增加变缓,随后平稳增加第1封闭边界产气量稍有波动,随后产气量大幅度增加后稳定7911煤 炭 学 报2009年第34卷率较低,压裂虽能改善煤原始储层的渗透率,但改造的范围有限,且在4个方向上改造后渗透率大小、裂隙延伸长度明显不同,造成压力传递速度、供气体积的不同,从而造成排采过程产气量的明显变化.第4种典型排采曲线的出现是原始储层渗透率较好,压裂改造对产气量的贡献相对不明显;且随着排采进行,煤基质正效应的存在,使煤渗透率得到大大改善,再加上排采制度的合理,从而使产气量逐步提高,且平均日产气量高.5 结 论(1)压裂后主裂隙方位是天然裂隙方向、现今水平最小和最大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煤岩抗拉强度共同影响的.(2)根据原始储层渗透率与压裂后渗透率是否具有可比性及原始储层渗透率是否能传递压力,将排采过程中等压线分为沿井筒的同心圆和同心圆与椭圆的结合体2种.(3)排采曲线是原始储层渗透率和压裂后渗透率共同作用的,但原始储层渗透率对产气量的贡献更大.本论文的完成得到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现场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1] Clarks on,Christ opher R.Pr oducti on 2data analysis of single 2phase (gas )coalbed 2methane wells [J ].SPE Reservoir Evalua 2ti on and Engineering,2007,10(3):312-330.[2] Clarks on C R,Jordan C L,Gierhart R R,et al .Pr oducti on data analysis of C BM wells [A ].Society of petr oleu m engineers .r ocky mountain oil and gas technol ogy sy mposiu m 2007[C ].2007:137-153.[3] 陈金刚,秦 勇,傅雪海.高煤级煤储层渗透率在煤层气排采中的动态变化数值模拟[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1):49-53.Chen J ingang,Q in Yong,Fu Xuehai .Nu merical si m ulati on on dyna m ic variati on of the per meability of high rank coal reser 2voirs during gas recovery [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M ining &Technol ogy,2006,35(1):49-53.[4] 陈彩红,刘洪林,王宪花.煤层气田数值模拟技术及应用[J ].天然气工业,2004,24(5):97-99.Chen Caihong,L iu Honglin,W ang Xianhua .Nu meral si m ulati on technol ogy and app licati on of coal 2bed fields [J ].Natural Gas I ndustry,2004,24(5):97-99.[5] 倪小明,王延斌,接铭训,等.不同构造部位地应力对压裂裂隙形态控制研究[J ].煤炭学报,2008,33(5):505-508.N i Xiaom ing,W ang Yanbin,J ie M ingxun,et al .Stress ’s influence in different tect onic positi ons on fracturing interstitial mor 2phol ogy [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08,33(5):505-508.[6] 乌效鸣.煤层气井水力压裂计算原理及应用[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44-47.W u Xiaom ing .Calculati on p rinci p le and app licati 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about coal bed methane wellls [M ].W uhan:Chi 2na University of Geosiciences Press,1997:44-47.[7] 詹美礼,岑 建.岩体水力劈裂机制圆筒模型试验及解析理论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6):1173-1181.Zhan Meili,Cen J ian .Experi m 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n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cylinder sa mp le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26(6):1173-1181.[8] 楼一珊,金业权.岩石力学与石油工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77-93.Lou Yishan,J in Yequan .Rock mechanics and petr oleu m engineering [M ].Beijing:Petr oleu m I ndustry Press,2006:77-93.[9] 葛家理.现代油藏渗流力学原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38-143.Ge J iali .The modern mechanics of fluids fl ow in oil reservoir [M ].Beijing:Petr oleu m I ndustry Press,2003:138-143.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