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诗意的审美情趣为己任。

语文阅读是最富有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诗意栖居地”。

关键词:课堂教师诗意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可见,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诗意的审美情趣为己任。

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情趣,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是我们语文教师当下应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要有诗情素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充满激情,才能以情传情,引领学生之心与文本之情交流碰撞,产生共鸣。

所以教师要做艺术的感染的天使,要求情感丰富而且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交流感受作者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朱自清的《背影》,它充满了亲子之情,语言平平淡淡,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

但它真正打动读者的却是作品写的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

教这类文章,教师要注意感情的深沉,语调的沉稳、徐缓,从而造成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教师的诗情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对教育的执著和痴迷,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爱,才会领悟文本的诗情画意,才会对学生施与温情关爱。

语文教师应具有生活的激情,这是基本的素质。

教师的诗情源于不断地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读书,无以教书;不充实自己,无以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断地研读传统名著,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地研读现代的教育理念,以适应现代的学生口味,非常重要。

二、语文教师要做诗意课堂的人文关怀者
有人说,教育应该“目中有人”。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

仔细体会,感觉很是精辟。

确实,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需要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

在求知的路上难免有困难和失败,当孩子灰心失望时,教师的欣赏与鼓励能让迷茫徘徊的孩子走出困惑,看见希望的曙光。

智慧和创造的火花都是在鼓励和赞赏中迸发的。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
话语者,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这不正是诗意语文应有的追求吗?因而要因材施教,抓住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大家总认为是自私、冷酷、虚伪的,其实我们如果认为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是辛酸无奈之举,也未曾不可。

对学生的这种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尊重、理解、鼓励,甚至欣赏。

当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也就是把握文章教学内容的真正价值取向。

三、语文教师要做挖掘教材诗情因素的引导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要转换角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名家名篇或经典之作,大多为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且能以文学的方式体现出来,是优秀的范文。

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这些范文引导学生鉴赏审美语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感情世界,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身心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的诗情因素,以完成语文的化育作用。

《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博大情怀,《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风范,《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紫藤萝瀑布》中流淌的对生命的感悟,《安塞腰鼓》敲出的奔腾的力量……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永远是形式与思想,文学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它不仅能以高尚的思想塑造人,而且能以优美的形式感染人。

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诗情的因素,还语文课堂以文学性本色,让诗情回归语文课堂。

四、教师要做诗情飞扬的组织者
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外在的激情。

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出于吾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叶圣陶称之为“美读”,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

它把无声的文学变为有声的语言,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语言,从而使学生多方面地感知教材,感受审美客体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做好示范,然后做好指导,如讲解朗读的节奏、语气、停顿等。

还要做好组织,如组织朗读比赛,开朗诵会等。

如果说生活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沃土,那么,音乐就是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钥匙。

教师还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借助音乐来欣赏教材,不仅可以使文学作品的诗情在优美的旋律中得以展示,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欣赏作品中的美。

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播放江涛的同名歌曲,学生在气势如虹的音乐氛围中顿悟到愚公坚韧不拔的意志。

又如讲《陋室铭》时播放古筝曲,让学生在悠扬婉转的乐曲中领悟诗人超凡脱俗的心境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同搁置的六弦琴,教师只需用心去拨动他,就会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曲。

让语文课充满诗情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文学性的呼唤,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主题的回归,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通过各种
形式的再教育,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葛明霞.论语文课堂的亲和力.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07期.
3.常作印.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05期.
4.刘琼瑶.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语文报(教师版).初中总第19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