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5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限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单元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化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
A[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正确;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故B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故C项错误;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始于1983年,故D项错误。

] 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C[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
3.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C[材料信息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业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说明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

]
4.某班历史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D[“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要求新中国科技需要世界领先,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试验成功都不是世界第一,只有选育出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最为符合,故D项符合题意。

]
5.(2017·绍兴质检)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B[毛泽东认为“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材料没有涉及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由材料“文艺工作……也是不会繁荣的”“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B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工农阶级,故C、D两项错误。

]
6.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

得罪了四川人。

’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

’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 )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A[抓住关键信息“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A项正确;1995年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B项错误;“大跃进”出现于1958年,1960年“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 7.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于1952年到1953年间进行了彻底改组,医学院、工学院先后从山西大学分离出去;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

这次院系调整反映了( )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建设时期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
D.实施“教育革命”政策的结果
C[根据“山西大学的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得知,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并未提高,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不涉及中小学及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故B项错误;由“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可知,实际上是更加突出了学科的专业性,故C项正确;“教育革命”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 8.《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这种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B.“文化大革命”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
C.“文化大革命”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D.“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
D[根据年鉴的时间可知,该年鉴出版于1981年之后,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很低,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得到发展,并不代表是“文化大革命”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数量上的增长,不能体现质量的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76年全国中学生更加加速度发展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的结果,故D项正确。

]
9.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

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

这是我国当时( )
A.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
B.教育拨乱反正的需要
C.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
D.“科教兴国”提出的需要
B[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是在1983年,故A项错误;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是对教育的拨乱反正,故B项正确;“教育革命”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故D 项错误。

]
10.“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

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

这一指标的完成( ) A.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
B.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化劳动力
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A[根据材料中“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可知,受教育群体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紧缺的窘境,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建设人才而非劳动力,故B项错误;除了中学教育之外,对于其他各层次的学历教育没有提及,难以判断是否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晚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
11.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4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 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B[1957年“一五”计划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4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量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 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可知,这与“大跃进”运动有关,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正确的方针政策,因而不是造成“放卫星”的因素,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科技的发展,故D项错误。

] 12.(2017·珠海质检)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
A.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B[材料中高校多种办学方式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

A项是材料现象出
现的原因,不是材料现象的出发点,排除;多种办学方式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其目的是满足经济发展对更多人才的需要,故B项正确;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也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但不是实行多种办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是多种办学方式的影响,故D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

”……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

《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

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

本科毕业称学士。

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

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

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

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

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

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

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

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

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

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

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
的演变和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1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以从教育宗旨、教育管理、教育体制渊源等方面归纳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缺陷、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从教育领导权、教育方向、学校类别等方面归纳。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分析。

[答案](1)特点: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举);强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

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入并深刻影响中国;19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

(2)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教育权集中于教育部门。

原因:新中国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14.(2017·梅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份历史高考题(节选)
(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史论结合。

)
[解析]第一小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比如从题目的难度、考查方式、考查角度等多个角度来思考和回答,如1978年的题目注重革命史的考查,题目简单,考查学生的识记生能力为主;2015年的题目注重文明史和国内外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第二小问结合1978年和2015年两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示例:
不同:1978年的试题注重革命史的考查,题目简单,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为主;2015年的试题注重文明史和国内外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原因:从高考所处的时代角度分析。

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阶级斗争思想仍然较浓,国际上两极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仍然明显,因此高考题目仍注重考查革命史;“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破坏严重,学生知识水平低,高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015年高考时,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因此高考注重考查文明史及国内外热点问题;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高考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示例仅从高考所处的时代角度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