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水浒传》俗语翻译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论视角下《水浒传》俗语翻译研究
王一帆
引言: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广泛流传于英美、日本等国家。
在世界掀起了翻译和研究《水浒传》的热潮,出现了各种不同语言版本的作品。
俗语作为具有通俗的民间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大多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非常口语化。
《水浒传》中有大量俗语,内涵丰富,通过俗语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一、目的论
目的论强调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其中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
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目的论发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弗米尔提出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凯瑟琳娜·雷斯的研究。
雷斯在她发表于1971年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另一方面她 也认为应该以“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文本,但是在实践中雷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能完成的,雷斯的研究为目的论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雷斯的学生弗米尔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建立了翻译的目的论。
弗米尔创立的“目的论”完全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弗米尔强调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人类行为,所以翻译也是有目的的。
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
翻译活动的核心是目的,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原则”。
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第三阶段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利斯蒂安·诺德对目的论的发展。
曼塔利研究了翻译过程的行为。
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关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
他在1997年出版《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
1、目的论的原则
1、1目的原则
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翻译活动的目的,即“结果决定方法”。
对于目的有三种解释说明:1)译者的基本目的(比如赚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中国文化);3)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比如采用直译是为了将原文中独特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
供读者阅读理解)。
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1、2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要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且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1、3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符合语际连贯,即译文忠实于原文,也忠实于译文读者。
但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
这三条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连贯原则,这二个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最高原则。
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宏观上取决于翻译目的的要求,忠实规则要服从于目的规则。
如果翻译目的符合原文,则对等是一种形式。
而当翻译目的要求改变原文的功能时,则要忠实于目的。
2、目的论的评价标准
不同于之前的“对等”原则,目的论的评价标准是合适,根据目的论,翻译时应当按照翻译要求来进行翻译,翻译要求即在翻译时所应当符合的所有条件。
只要符合了翻译要求里面的条件,那么就可以被认定是遵循的翻译目的,是一个合格的译文。
二、俗语简介
俗语作为具有通俗的民间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大多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非常口语化。
广义上包括谚语、惯用语、成语、歇后语等表达方式。
其中常见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水浒传》中有大量俗语,内涵丰富,通过俗语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目的论视角下的《水浒传》俗语的翻译方法
3、1直译
例一:有眼不识泰山
太公大喜,教那后生穿了衣裳,一同来后堂坐下。
叫庄客杀一个羊,安排了酒食果品之类,就请王进的母亲一同赴席。
四个人坐定,一面把盏,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说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
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王进笑道:“奸不厮欺,俏不厮瞒,小人不姓张。
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便是。
这枪棒终日搏弄。
为因新任一个高太尉,原被先父打翻,今做殿帅府太尉,怀挟旧仇,要奈何王进。
小人不合属他所管,和他争不得,只得子母二人逃上延安府,去投托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
不想来到这里,得遇长上父子二位如此看待;又蒙救了老母病患,连日管顾,甚是不当。
既然令郎肯学时,小人一力奉教。
只是令郎学的,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小人从新点拨他。
”
吉川:目がありながら泰山もわからぬ
驹田:目がありながら泰山が見えなかった
两位译者在翻译俗语时,都采用了直译的方式。
将原文俗语中的形象和结构进行直译,比如将“有眼”、“泰山”等意象进行直译,对于日本的读者来说,可能并不知道“泰山”在中国的地位,所以很难理解俗语的意思,从连贯原则来看,不太符合连贯原则。
但通过上下文,读者可以理解这个俗语的含义,从而顺畅的进行阅读。
从忠实原则来看,两位译者都忠实地翻译了原文,符合忠实原则。
3、2意译
例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这汉也轮转手中杆棒,抢来相迎。
两个斗了三二十合,这
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128
摘 要:《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广泛流传于英美、日本等国家。
在世界掀起了翻译和研究《水浒传》的热潮,出现了各种不同语言版本的作品。
俗语作为具有通俗的民间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大多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非常口语化。
《水浒传》中有大量俗语,内涵丰富,通过俗语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目的论强调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本文根据目的论,以《水浒传》中的俗语为对象,对吉川和驹田翻译《水浒传》中俗语的翻译方法进行讨论。
研究发现,无论是通过直译、套译还是意译方法翻译俗语,两位译者都最大程度忠实原文,实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
同时也推进了《水浒传》在国外的传播。
关键词:目的论;《水浒传》;俗语
(下转第81页)
(上接第79页)
汉怎地敌的杨志,只办得架隔遮拦,上下躲闪。
那后来的后生并庄客,却待一发上,只见这汉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道:“且都不要动手!兀那使朴刀的大汉,你可通个姓名。
”那杨志拍着胸道:“洒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青面兽杨志的便是!”这汉道:“莫不是东京殿司杨制使么?”
吉川:逃げも隠れもせぬ
驹田:はっきりと名乗ってやろう
吉川在翻译时,采用了意译的方式,省略了原文俗语中的形象,用日本读者熟悉的方式来进行翻译,使读者可以直接理解原文的含义。
同时,驹田在翻译俗语时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用日本读者经常使用的方法进行翻译,便于让读者理解原文的内涵。
两位译者从连贯原则来看是符合的。
同时,也都将俗语忠实地翻译,符合忠实原则。
3、3套译
例三:眼饱肚中饥
武行者闻了那酒香味,喉咙痒将起来,恨不得钻过来抢吃。
只见店主人又去厨下,把盘子托出一对熟鸡、一大盘精肉来,放在那汉面前,便摆了菜蔬,用杓子舀酒去烫。
武行者看自己面前,只是一碟儿熟菜,不由的不气。
正是眼饱肚中饥。
武行者酒又发作,狠不得一拳打碎了那桌子,大叫道:“主人家!你来!你这厮好欺负客人!”店主连忙来问道:“师父,休要焦躁。
要酒便好说。
”
吉川:目ばかり十分腹はぺこぺこ
驹田:目の毒
驹田在翻译这个俗语时,采用了套译的方式,运用了“目の毒”这一日本本土的俗语来进行翻译。
对于日本的读者来说,可以轻松的理解这个俗语内在的深刻含义,同时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而吉川在翻译这个俗语时,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将原文俗语中的形象和结构原原本本的传递给日本的读者,比如将“眼”“饱”“肚”“饥”这四个词直译了出来。
虽然对于日本读者来说,这个翻译是不自然的翻译,但是通过上下文,读者也可以理解俗语的含义。
从连贯原则来看是不符合的,而驹田的翻译从连贯原则来看是符合的。
同时,两位译者都忠实翻译了俗语。
结语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直译、意译、套译的角度对吉川和驹田的《水浒传》译本中的俗语进行了分析,发现无论是通过直译、套译还是意译方法翻译俗语,两位译者都最大程度忠实原文,实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
同时也推进了《水浒传》在国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
[3]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2]、[3]、[4]、[6]、[7]、[8]、[9]潘运告.清人论画[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3
[5]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作者简介:
王一帆,1994年11月28日出生,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18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熟悉木工的唐少波开了一间家具厂,主要经营家具和摆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熟悉了家具的运营,养成了敏锐的市场触角。
2012年转型专注于根书创作后,他坚信根书的艺术价值,创作了一幅幅广受欢迎的作品。
他还在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支持指导下,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各级举办的民间工艺精品展览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开阔视野,促进了技艺水平的创新提高,唐少波本人创作的作品先后获得了系列奖项:2016年12月,作品《江山如画》在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上获金奖;2017年9月,作品《福》在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上获铜奖;2019年10月,作品《福》 在“岭南杯”2019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获金奖;2019年11月,作品参加连州国际摄影节年展。
而其徒弟唐春媚(女儿)在唐少波的指导下,也有作品相继获奖:2017年9月,作品《心旷神怡》获第十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铜奖;2019年10月,作品《明月 清风》获第十一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青年专场)金奖。
父女俩的创作成绩均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四、结论和思考
综上所述,从唐少波的创作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传统技艺保护传承的几点启示:一是工匠精神。
创始人唐少波多年来从事过多种工作,但一直坚持根书的思考和创作,最终回归到自己钟情的根书艺术,在唐少波身上,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和在积淀中升华、在融合中创新的创作规律。
手工技艺易学难精,只有坚定目标,久久为功,才能有所成就。
二是传承保障。
生产性是传统技艺保护传承的重要保障。
唐少波不但自己默默创作,还顺应发展需要,开设了文化企业,设置了专门的制作场所3000多平方米,并且组建了团队进行根书的创作,他们之间互相协作配合,形成了较好的工艺流程和协作关系,为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政府推动。
清远、连州党委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艺术、人力资源、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先后为唐少波根书创作基地命名并挂牌:清远市根书创作基地、连州市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清远市文体系统名师名家唐氏根书工作室、清远市唐氏根书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此外,连州文化馆已经支持一间80多平方米的展厅给唐少波,无偿提供用于其根书作品的专题展示。
近年来,唐少波应邀到连州北山中学、连州中学以及巾峰小学等举办公益讲座,在青少年、退役军人以及爱好者中进行技艺的学习传授,根书艺术日益得到普及。
诚然,由于根书创作涉及木工、书法、文学等技艺基础较多,对传承人要求严格,目前唐氏根书的传承队伍仍然存在人数太少、高素质人才不足以及传承的途径不多等制约,还需要更多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发力,推动传统技艺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连州唐氏根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书》;
2.连州唐氏根书传承人唐少波口述;
3.唐少波部分根书作品。
作者简介:
叶小洁(1969.03 -- ),女,专科,馆员。
研究方向 :群众文化。
1986年11月在清城区文化馆从事群文工作至今,现任清城区文化馆馆长,包括节目编排、演出、培训、非遗项目挖掘、整理等群众性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