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电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有在 2 时为理想线性调制,可得到输出信号是一调频波,其余 都是非线性。因此,在变容管作为振荡回路总电容的情况下,必须 选用 2 的超突变结变容管。否则,频率调制器产生的调频波不仅 出现非线性失真,而且还会出现中心频率不稳定的情况。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给大家讲解了变容二极管的直接调频电 路,通过学习,可知其工作原理如下:
近开路。为防止振荡回路L对UQ和短路,必须在变容二极管和L之间加入隔直电容 C1和C2,它们对于高频接近短路,对于调制频率接近开路。综上所述,对于高频 而言,由于L1开路、C3短路,可得高频通路,如图(b)所示。
3.原理电路
C1
L Cj C2
L1
uΩ C3
UQ
L Cj
L1
Cj
uΩ
UQ
(a)
(b)
(c)
UQ
L Cj
L1
Cj
uΩ
UQ
(a)
(a)原理电路
(b)
(c)
(b)高频振荡通路 (c)低频控制电路
将变容二极管接入LC正弦振荡器的谐振回路中(VCO),图(a)原理电路中 ,L和变容二极管组成谐振回路,虚方框为变容二极管的控制电路。UQ用来 提供变容二极管的反向偏压,其取值应保证变容二极管在调制信号电压的变 化范围内,始终工作在反向偏置状态,同时还应保证由UQ值决定的振荡频 率等于所要求的载波频率。通常调制电压比振荡回路的高频振荡电压大得多 ,所以变容二极管的反向电压随调制信号变化,即
将调制信号作为压控振荡器的控制电压,直接控制主振荡 回路元件的变容二极管 Cj 的值,使其产生的振荡频率随调制 信号规律而变化,从而实现直接调频的目的。
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谢谢
2.变容二极管特性
最常用的直接调频电路是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
变容二极管的特性:变容二极管是根据PN结的结电容随反向电压 改变而变化的原理设计的一种二极管。它的极间结构、伏安特性与一 般检波二极管没有多大差别。不同的是在加反向偏压时,变容二管呈 现一个较大的结电容。这个结电容的大小能灵敏地随反向偏压而变化 。正是利用了变容二极管这一特性,将变容二极管接到振荡器的振荡 回路中,作为可控电容元件,则回路的电容量会明显地随调制电压而 变化,从而改变振荡频率,达到调频的目的。
mc
Um UDUQ
C
jQ
C j0
1
UQ UD
式中,mc为变容管电容调制度; CjQ为UQ处电容
3.原理电路
则可得
(t)L 1 jQ C ( 1 m cc o t)2 s c ( 1 m cc o t)2 s
c 1 LCjQ
是调制器未受调制( u(t)0)时的振荡频率,即调频波的中心频率。
振荡频率可由回路电感L和变容二极管结电容Cj所决定,即
1
LC j
对于直流和调制频率而言,由于C1的阻断,因而UQ和可有效加到变 容二极管上,可得直流和调制频率通路,如图(c)所示。
3.原理电路
可得变容二极管结电容随调制信号电压变化规律,即
C j 1U 1 DU Q C U j0 m co t s1m c C c jQ o ts
3.原理电路
C1
u(t)U Q U m c o ts
L1
L Cj C2
uΩ C3
UQ
L Cj
L1
Cj
uΩ
UQ
(a)
(b)
(c)
为了防止UQ和对振荡回路的影响,在控制电路中必须接入L1和C3。L1为高频 扼流圈,它对高频的感抗很大,接近开路,而对直流和调制频率接近短路;C3为 高频滤波电容,它对高频的容抗很小,接近短路,而对调制频率的容抗很大,接
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频电子技术》课程
变容二极管的 直接调频电路
目录
01
直接调频原理
02
变容二极管特性
03
原理电路
1.直接调频原理
实现调频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调频和间接调频两大类。
直接调频电路 根据调频信号的瞬时频率随调制信号成线性变化这一基本特 性,可以将调制信号作为压控振荡器的控制电压,直接控制主振 荡回路元件的参数L或C,使其产生的振荡频率随调制信号规律而 变化,压控振荡器的中心频率即为载波频率。显然,这是实现调 频的最直接方法,故称为直接调频。
2.变容二极管特性
变容二极管的反向电压与其结电容呈非线性关系。其 结电容Cj与反向偏置电压u之间有如下关系:
cj
c j0
Hale Waihona Puke 1u UDCj
u
(a)
(b)
式中,UD 为PN结的势垒电压,Cj0 为 u =0时的结电 压;γ为电容变化系数。Cj相当于可变电容。
3.原理电路
C1
L Cj C2
L1
uΩ 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