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中图必修1单元测评: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据此完成第1~2题。

1.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
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
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好
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
2.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有()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处于大分水岭东侧,降水多且地下水丰富。

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云贵高原储水条件不好,不适合桉树生长。

由材料知,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主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当两地地理环境一致时,两地的物种也可相互引进。

答案:1.C 2.A
图甲是“某沿海地区两地气温随时间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乙是“某区域海陆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对应①②气温变化曲线的下垫面分别是()
A.湖泊和沙地
B.山地和平原
C.裸地和林地
D.乡村和城市
4.若①②曲线分别表示A、B两地气温年变化情况,则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南美洲
B.欧洲
C.非洲
D.大洋洲
解析:第3题,根据图甲可知,①的气温变化幅度比②大,故①②对应的下垫面可能分别是裸地和林地。

第4题,根据图乙,若A、B在北半球则分别属于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两地的气温变化都较大,不符合图甲,因此A、B只可能分别是南半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结合世界各大洲的气候分布可知,只有南美洲南端纬度较高且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差异。

答案:3.C 4.A
读“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第5~7题。

5.该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分布最高纬度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
B.纬度位置
C.地形
D.洋流
6.②地区最热月均温为24~28 ℃,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为16~21 ℃,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
D.地形
7.该气候影响下的农作物一般具有()
A.耐低温干旱的特点
B.耐高温干旱的特点
C.喜高温多雨的特点
D.喜阴喜湿的特点
解析:第5题,结合图中气候类型的分布位置可知,其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①地的南侧为海洋,因此图中气候类型分布最高纬度较低。

第6题,②地与③地所处纬度相当,但③地沿岸有势力强大的秘鲁寒流流经,因此气温较低。

第7题,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因此在地中海气候区的植物一般具备耐高温干旱的特点。

答案:5.A 6.C7.B
8.水汽压的高低可以反映水汽含量的多少。

下图是“某城市近地面水汽压等值线图”,可导致等值线数值自外向内减少的是()
A.城市绿地面积比郊区大
B.城市地面蒸发能力弱
C.城市地面可供蒸发的水分少
D.气旋过境
解析:由题干可知,城市“热岛”中心(即城市中心)的水汽压低,说明水汽含量少,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地面硬化多,自然裸露地面和绿地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少。

答案:C
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0.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解析:由图可知,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是沿纬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从C到D的自然景观变化是沿经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的。

答案:9.A10.B
11.读“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解析:该山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应位于温带地区;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更高,说明北坡为阳坡,故该山地位于南半球。

答案:C
12.读“中国30°N附近三座名山的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判断图中数字1、2、3、4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为()
A.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灌丛带
C.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D.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灌丛带、针叶林带
解析:山地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的水平带相类似。

该山处于30°N附近,基带应为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C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图”,完成第13~14题。

13.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14.自然带②向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解析:自然带①为热带雨林带,其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分布在南回归线附近的巴西沿海地区,主要是受地形及暖流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自然带②为热带荒漠带,其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主要是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

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动。

答案:13.D14.D
读“针叶林在不同地点分布高度表”,完成第15~16题。

地点分布地点海拔(米)
①23.5°N,121°E 2 800~3600
②42°N,128°E 1 100~1 600
③44°N,88°E 2 100~4 100
15.①地山麓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6.造成②③两地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坡向
D.水分
解析:第15题,山麓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依据经纬度判断,该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第16题,②③两地纬度位置相当,但②位于沿海地区,③位于内陆,水分条件差异较大。

答案:15.A16.D
(2013·安徽文综,32~33)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第17~18题。

17.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18.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第17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

第18题,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

答案:17.B18.C
读“雪线高度随纬度的分布状况示意图”,完成第19~20题。

19.从图示信息看,造成地球上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海拔
D.洋流
20.图中①处比③处雪线分布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
B.降水多
C.气温低
D.降水少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全球雪线的分布高度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但最高并不在赤道而是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

这说明影响雪线的因素首先是气温,气温越高,雪线越高,热带气候区雪线高;其次是降水,在温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故赤道地区雪线低于副热带地区。

答案:19.B20.B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1分)读“某区域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在图示季节气温和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
(2)图中R区域的两片沼泽在不同季节会呈现离合变化的现象,请分析原因。

(5分)
解析:第(1)题,图中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沿岸有暖流经过,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故气温高于乙地,降水多于乙地。

第(2)题,图中R所在位置两侧均为1 000米等高线,可知R所在区域中间地势稍高。

该沼泽汇水区主要位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答案:(1)甲地降水量大于乙地;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甲地沿岸有暖流经过,乙地沿岸有寒流经过;甲地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地处迎风坡),乙地为离岸风;甲地海拔比乙地低。

(2)两片沼泽之间地势较高;沼泽的补给水源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时,水源补给量大,使沼泽水位上涨而聚合;干季时,水源补给量小且蒸发量大,导致沼泽水位下降而分离。

22.(16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地的自然带为,②地的自然带为。

为什么两地同在回归线附近,差异却如此之大?(4分)
(2)图中②地与③地气候特征的最大差异是()(2分)
A.气温年较差
B.年平均气温
C.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D.降水集中季节不同
(3)图中③地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其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什么?(4分)
(4)图中④地与⑤地同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在两地的分布却有很大的差异,结合下表试比较其分布上的异同及其主要成因。

(6分)
异同点主要成因
相同点
不同点
解析:第(1)题,②地在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了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①地在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因为气候不同,所以自然带差异很大。

第(2)题,图中③地在地中海沿岸,属于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因此与②地气候特征的最大差异是降水集中季节不同。

第(3)题,考查了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第(4)题,考查了欧洲西部与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分布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考查影响两地气候因素的差异。

答案:(1)(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形成了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从而出现热带荒漠带;而②地受季风环流控制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从而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两地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气候不同。

(2)D
(3)③地气候是由于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异同点主要成因
相同点大体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的大
陆西岸
常年受来自暖流上空的盛行西风的影响
不同点其分布北界的纬度,④地比
⑤地高很多;其分布区的东
西宽度,④地比⑤地宽很多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影响的纬度范围远大于北太平洋暖流对北美洲影
响的纬度范围。

欧洲中纬地区平原占优势,且东西向延伸,利于西风的深
入;北美洲西部有平行于海岸的高大山系,西风难以深入大陆内部
23.(11分)北京某中学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展开了调查研究。

A小组的同学从北京出发一路西行,B组同学却是从东北出发一路南下,他们各自收集到了一些调查材料:
材料一:拍摄到的不同地区的建筑景观照片。

材料二:绘制了a(26°N,105°E)、b(42°N,128°E)、c(43°N,90°E)3个考察地点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四幅照片最不可能是A小组拍摄的是;若沿途考察从大连到乙地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4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
①c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2分)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
②影响a与b两地、b与c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2分)
A.降水、热量
B.热量、降水
C.降水、降水
D.热量、热量
(3)A组同学和B组同学,哪组能感受到“一天有四季”?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分异中的什么规律?其形成基础又是什么?(3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傣家竹楼,乙为蒙古包,丙为福建土楼,丁为黄土高原的窑洞。

A组同学的调查路线是由北京到西北内陆,最不可能拍摄到甲图和丙图;由大连到乙地的景观的变化主要是因水分不同而引起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第(2)题,根据所考察地点的地理坐标可确定a位于亚热带,b位于温带,故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c 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其基带应与当地水平带谱一致,分布有温带荒漠,且该地山地降水主要来自迎风坡的地形雨,即出现在山地迎风坡的某一高度,因此b、c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第(3)题,中国南北冬季气温差异大也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景观。

答案:(1)甲、丙经度地带性水分
(2)①B②B
(3)B组。

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

热量。

24.(12分)下图为“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2分)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2分)
A.南坡为阳坡
B.北坡为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D.北坡为迎风坡
(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山脉)。

(2分)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3分)
(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分)
解析:我国荒漠带为温带荒漠带,故甲山位于温带;乙山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应位于亚热带;丙山基带为雨林,应位于热带。

甲山同一高度两坡出现森林、草甸的差别,主要是水分条件不同造
成的。

乙山南坡山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应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答案:(1)A
(2)D
(3)秦岭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

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

(5)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草原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