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历史初三上学期2024年复习试卷及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江苏省历史初三上学期复习试卷及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是( )
A.秦岭、淮河一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黑河-腾冲一线
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知识。
选项A,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也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黑河-腾冲一线是中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不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故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主要自然特征。
选项A,北方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但其主要自然特征并非干旱,而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故A错误。
选项B,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其主要自然特征为湿热,而非干旱,故B错误。
选项C,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高寒,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气温低,降水少,与干旱无直接关系,故C错误。
选项D,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故D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B. 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C. 元朝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D. 清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选项A,唐朝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度,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但坊市界限分明,且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并非整齐划一,故A项错误。
选项B,宋朝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故B项正确。
选项C,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而非元朝,故C项错误。
选项D,清朝前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但并非禁止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某时期“普遍推行均田制,农民要向国家承担租庸调和力役,户口不固定,国家按丁收税”,该时期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北魏
D. 唐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
选项A,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该制度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故A项错误。
选项B,秦朝时期实行土地私有制,农民可以通过买卖获得土地,国家按土地面积征税,故B项错误。
选项C,北魏时期普遍推行均田制,农民要向国家承担租庸调和力役,均田制规定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赋税,户口不固定,国家按丁收税,故C项正确。
选项D,唐朝时期虽然也实行均田制,但均田制在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故D项错误。
5、唐朝前期,社会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这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都励精图治
③重视人才,善于用人④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前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前提,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故①正确。
②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都是励精图治的皇帝,他们勤政爱民,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故②正确。
③唐太宗和唐玄宗都非常重视人才,善于用人,他们广开才路,不拘一格,使得唐朝时期人才辈出,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③正确。
④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相关知识。
选项A,《南京条约》是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故A符合题意。
选项B,《马关条约》是清朝和日本在1895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符,故B排除。
选项C,《辛丑条约》是清朝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后,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故C排除。
选项D,《北京条约》是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英、法、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同样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故D排除。
因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
7、以下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变迁的表述,错误的是:
A. 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汉朝时期,刺史制度开始实施,用于监察地方行政
C.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D. 清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关于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迁表述错误的选项。
选项A,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A项正确。
选项B,汉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监察,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这一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
选项C,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
选项D,丞相制度在明朝时期被朱元璋废除,而非清朝。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皇权得到空前加强,D项错误。
8、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以推荐制为主要选拔方式
B. 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开始实行,主要以诗赋为考试内容
C. 宋朝科举制度中,殿试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形成
D. 明朝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为八股文,加强了思想控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选项A,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而非汉朝,且科举制度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而非推荐制,A项错误。
选项B,科举制度在隋朝开始实行,唐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但科举考试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并非主要以诗赋为考试内容,B项错误。
选项C,科举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隋朝,而非宋朝的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但并不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形成,C项错误。
选项D,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为八股文,这种文体严格限制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了思想控制,D项正确。
9、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王朝在政治上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这一王朝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选项A,唐朝时期设有丞相,且并未废除行中书省,因为行中书省是元朝设立的,故A项错误。
选项B,宋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虽然设立了三省六部,但丞相并未被废除,且宋朝并未设立行中书省,故B项错误。
选项C,元朝时期设立了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但并未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故C项错误。
选项D,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将相权分属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太祖还废除了行
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一省民政与财政、刑名按劾及军卫武事,与中央六部相对称,故D项正确。
10、19世纪末,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作用是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
C.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D. 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
选项A,康有为维新思想虽然试图引入西方政治学说,但其核心仍然是儒家思想,并未真正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而是希望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良,故A项错误。
选项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因此它并没有推动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
选项C,新文化运动主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其基础是西方启蒙思想,而非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故C项错误。
选项D,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这种方式使得他的维新思想更容易被当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所接受,从而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确。
11、下列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判断出错误的选项。
选项A,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项A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B,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些措施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分裂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选项B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C,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选项C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D,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是明朝朱元璋时期为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与秦始皇无关,选项D叙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因此,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D.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1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修建灵渠
B. 修建长城
C. 派蒙恬北击匈奴
D. 统一文字本题考查秦始皇抵御北方匈奴入侵的重大举措。
选项A,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下令修建灵渠,将湘江和漓江相连,这主要是出于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考虑,与抵御北方匈奴入侵无直接关系,故选项A错误。
选项B,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连接和修缮战国时燕、赵、秦三国北边的城墙,筑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用来抵御匈奴的进攻,故选项B正确。
选项C,派蒙恬北击匈奴是秦始皇为修筑长城所做的军事准备,并不是直接抵御匈奴的重大举措,故选项C错误。
选项D,统一文字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化措施,与抵御北方匈奴入侵无直接关系,故选项D错误。
因此,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B. 修建长城。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唐宋的诗词歌赋,从四大发明的诞生到丝绸之路的开辟,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开放包容的胸怀。
进入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问题: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至少列举三个)。
答案:
•儒家:孔子、孟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2、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并简述它们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答案:
•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指南针: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3、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程及其意义。
答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包括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历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二题
阅读材料: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日本和俄国等国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化的早期阶段,各国纷纷采取不同措施以应对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在中国,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然而,洋务运动并未能真正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与此同时,日本在明治天皇的领导下,进行了明治维新。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成为
亚洲强国,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俄国则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农奴制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问题:
1、简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
答案: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然而,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在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顽固阻挠,使其未能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因而无法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2、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
答案:
异: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由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同: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都是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两者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两者在改革过程中都面临着国内外势力的阻挠和反对。
3、结合材料,分析近代化早期阶段各国采取不同措施的共同原因。
答案:
近代化早期阶段各国采取不同措施的共同原因在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西方列强纷纷崛起并加强了对世界各地的侵略和扩张,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各国不得不采取不同措施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进步等。
这些措施虽然形式各异、内容不同,但都是各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第三题
阅读材料
题目背景:
随着世界历史的演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不断加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历史。
以下材料是关于古代中国、欧洲和中东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概述。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他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网络,并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制度。
此外,秦始皇还下令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以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
材料二: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进入元首制时代,屋大维成为第一位罗马皇帝,开启了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在帝国时期,罗马法逐渐完善,成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基石。
同时,罗马帝国通过扩张,将地中海地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内湖,促进了地中海沿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三:
在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兴起并迅速传播。
穆罕默德及其后继者通过传教和军事征服,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兼容并蓄,
吸收并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
问题与答案
1、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答案: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多项重要措施,包括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建立驰道网络,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以及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北方匈奴。
2、罗马帝国进入元首制时代后,在政治和法律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罗马帝国进入元首制时代后,屋大维成为首位罗马皇帝,开启了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在政治上,罗马帝国实现了长期相对稳定和繁荣;在法律上,罗马法逐渐完善,成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基石。
3、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案: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兼容并蓄,吸收并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特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改进、伊斯兰哲学和科学的兴起等,都是阿拉伯帝国文化贡献的体现。
第四题
阅读材料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舞台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天空。
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后果,不仅深刻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式武器和交通工具的涌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题目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答案: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即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式武器,并说明它们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
答案:
新式武器:坦克和毒气弹。
影响:坦克的出现增强了陆军的进攻能力,使战争更加残酷和血腥;毒气弹的使用则严重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原则,给战争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心理恐惧。
这些新式武器的使用加速了战争的进程,但也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
3、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同时,十月革命也为中国等国家的先进知识分子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民族觉醒和革命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