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 课时练(含答案)【新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课时练(含答案)
6景阳冈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王五又jī()又渴,便走进路边茶馆。
茶馆里人人议论官fǔ()张贴的bǎng()文——因为有大虫,所以行人不得独自过景阳ɡānɡ()。
王五想,要是有壮士能赤手空quán ()打死老虎,就好了。
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酒家道:“我家的酒()是村里的酒,()比得上老酒的滋味。
”
2.酒家()说()摇着头,走进店里去了。
三、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1.酒家给武松筛了满满一碗酒。
()
2.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
3.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枉送了自家性命?()
4.请勿自误。
()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重点讲了武松()和()这两个故事情节,分别可以看出武松()和()的性格特点。
【答案】
一、饥府榜冈拳
二、1.虽然……可是…… 2.一面……一面……
三、1.斟 2.为什么 3.白白 4.不要
四、喝酒打虎倔强勇武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再组词。
冈()几()旁()
刚()叽()傍()
钢()讥()榜()
纲()饥()膀()
二、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1.(闪、躲)武松翻身下来,( )在青石旁边。
2.(打、劈) 梢棒从半空( )下来。
3.(跳、扑 )那大虫翻身又( )过来。
4.(揪、抓) 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 )住。
三、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你留在我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2.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比作体现了的特点。
2.在文中画出武松沉着应战的动作,并说说从中感受到武松的什么特点?
【答案】
一、山冈几个旁边
刚才叽叽傍晚
钢铁讥笑榜文
纲领饥饿膀子
二、1.闪 2.劈 3.扑 4.揪
三、1. 你留在我家里歇,就是想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所以拿大虫来吓我。
2.如果再跳出一条大虫来,斗不过。
四、1.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了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大虫的吼叫霹雳老虎凶猛
2. ①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②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沉着冷静武艺高强动作敏捷(答案不唯一)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①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
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
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②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攀登本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
③“‘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
”一位英国学者说。
④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
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
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⑤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二次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所做出的努力。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
国耻家恨,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高兴。
⑥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
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⑦在美军炮火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时,梁思成却立马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美军上校布朗森递交上一份日本文化名城奈良的古建筑图纸,并要求保护奈良城。
为什么呢?正如梁思成所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
(有删改)1.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梁思成眼中“古建筑”的含义与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3.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
4.“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认为这个“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5.阅读全文,你认为梁思成是一个怎祥的人?
1.承上启下
2.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只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而梁思成的眼中,古建筑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3.对梁思成来说,国耻家恨,从感情上支持轰炸奈良城,但是奈良城存在许多古建筑,而古建筑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
理性战胜了个人情感,梁思成本着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强烈要求美军不要轰炸奈良城。
4.建筑物中所包容的人类精神,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
5.梁思成是一个热爱建筑事业,正直无私,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人。
3.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昐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天天。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渐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
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
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 第一段中,作者说“小时候想长大”,“想长大”的内容是什么?
2. 文中画“~”的一段有什么作用?
3.请从括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
(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详写/略写)。
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中撞到了老奶奶后,邻家的孩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吗?
1.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引出下文,为父亲不会责骂“我”,反而安慰“我”埋下了伏笔。
3.详写
略写(因为“撞人”和“吃晚饭”是“我”长大的过程,所以重点描写,而前面“我”已决定去好好照顾老奶奶了,所以“照顾”可以略写)
4.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
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或并不是所有已经长大成人的人都可以担当责任,但是,不管你多大,只要你能承担责任,就一定是长大了)
5.邻家的孩子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他是一个不负责任、不讲义气的人,这样的人,我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4.
背后那双眼
①那一年,我读中二。
②清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因禁于文字的女孩——
既爱读,也爱写。
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④一日,我鼓起勇气,以“漪佩”为笔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以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使听到爸爸喊道:
⑥“过来。
”
⑦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
⑧“这漪佩,是你吗?”
⑨
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地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①“是。
”
①接下来的那一周,信件惊人地多—
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①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
然后,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我很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厖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
它连同生命里许多快乐与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①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
“我怕地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
①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
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地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
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
⑦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
1.用一句话概括这件往事。
2.理解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第⑨段中“发霉面包”:
(2)第11段中“撑破”:
(3)第13段中“疙瘩”:
3.时隔30年,爸爸依旧记得“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明了什么?
4.文章16段的空白处,应填一个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将它写出来。
5.当“我”将信一捆一捆地往垃圾桶里丢的时候,你认为“爸爸”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1.回忆父亲不让“我”交笔友的事。
2.(1)爸爸生气后的脸色难看。
(2)说明信很多。
(3)比喻很重的心事。
3.从侧面衬托出爸爸对“我”的关心爱护
4.如同照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路。
5.示例:女儿,不要怪爸爸,虽然我也希望你能开朗一些,交到好朋友,但我更怕年幼的你不小心交友不慎,那会害了你一生的。
你以后一定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的。
5.
意外赔偿
①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来。
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子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
每天我都在这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②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看着蔬莱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
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③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一些嫩绿的菜叶。
天啊!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
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的劳动成果?
④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莱间蹒跚挪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
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我的莱园糟蹋成这个样子。
⑤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
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
我想起住在隔壁的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
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⑥我按捺着心中的恼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请问夫人,您养的鸣子都在您的院子里吗?”
⑦她没有支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
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打量着我。
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许多疑问。
⑧
“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我直截了当地说。
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莱园子里去找鸭子。
⑨
此时,那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莱。
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10“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厖”我气愤地说,但不失礼貌。
11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珊地走了。
12几个月后,老妇人搬走了。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莱园“风波”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13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晚上,我邀请了数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
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邮包。
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封信,上写:亲爱的孩子,你好吗?我曾住在你的隔壁。
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极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
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收下,因为这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14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小姐,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
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⑤段画横线句属插叙,请你说说其作用。
3.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第一处: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第二处: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仔细品味文未最后一句话,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认为老妇人送的烤鸭是吃“我”家菜的那只吗?说说理由。
1.老妇人养的鸭子毁坏了“我”的菜园,几个月后的圣诞节赔给“我”一只大烤鸭。
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与下文老人的表现构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3.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
4.老妇人宽容、善良而又幽默。
(一定要联系原文,要具体分析)
5.示例一:是。
老妇人因为对“我”怀有歉意,所以特意将那只偷吃鸭养得肥硕来送给“我”。
示例二:不是。
那句话只是老妇人幽默的一种表达,善良的老妇人不一定舍得宰杀她养的鸭子,那只烤鸭可能是她从别处挑选来的。
6.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
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
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
“知道了。
”
这样的对活,一晚上至少有五次。
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
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
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
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
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
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
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
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
”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
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商店的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
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
”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
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厖”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
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
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
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下的。
”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
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
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脱衣服→向对岸游去→。
2.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3.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4.你认为“火车六年不到站”这个标题取得好不好?为什么?
7.
8分23秒的震撼
①
那年,我在南非克普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
②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
③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获路相逢。
④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
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
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
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
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终小牛被拉上了岸。
⑤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
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
⑥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
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
⑦
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经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逃跑。
但是,剩下的狮子依然咬住小牛不肯松口。
⑧
野牛们终于发怒了。
它们站成战阵,逼近狮子。
一头野牛对着狮子疾冲上去,用牛角猛力一挑,一只狮子就飞到了空中,然后要猩猩摔到地上。
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这竟是一头野牛。
群牛怒吼,开始发动进攻,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剩下的几只
狮子终于面露惶恐,它们无力地抵抗了几下,便松开口,四散逃窜了。
⑨
如血的残阳中,野牛们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用勇敢与力量,上演了一场悲壮的生命之歌,令人动容。
⑩
我看了摄像机上时间,从小野牛落入群狮之口,到众野牛奋力救出小野牛奇迹逃生,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8分28秒。
11
○
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
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今草。
12
○
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
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
1.
在不使用“猝不及防”和”狭路相逢“两个词语、又不改变原段意思的情况下,请重写第③自然段。
2.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第⑩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都提到“8分23秒”,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从牛狮之战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你是怎么看待他的观点的?结合平时所见所闻谈谈。
8.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是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场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上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
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像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我地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
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谈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知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
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件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
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
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12
○
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干净净衣服的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以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厖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3
○
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
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4
○
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