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检测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的教室”,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
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帮助缺课的学生补课。
此后,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
我们再也不会在学生面前花费30分钟-60分钟来讲解。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了。
”两位老师对此深有感触。
翻转课堂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
这还要归功于萨尔曼·可罕和他创立的可罕学院。
可罕为侄女辅导数学而录制教学视频,从中激发出灵感,大量地录制教学视频放到互联网上供更多人学习,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金融和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
他还用Java编写自动练习软件帮助学习者掌握课程内容。
可罕的网络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罕学院的教学视频,第二天则跟同学一起在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有教师和同学可以请教。
这跟传统的“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
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传授知识,而更需要帮助的知识内化过程则被放到了没有教师在场的课后环节。
翻转课堂后,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
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他将有时间在课堂上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并且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发展起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与任何新的时尚或潮流一样,也有很多人在并没有真正理解是什么的时候就急于加入这个行列或试图用这个模型赚钱。
大多数人听到翻转课堂时,想到最多的是视频。
供应商大声谈论着他们的产品会怎样帮助你“翻转你的课堂”——“有我们惊人的显示质量,你们的学生可以观看视频的细节”。
乔纳森·伯尔曼强调。
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
如果现在每位教师都使用教学视频,学生不得不每晚花上几小时观看视频,况且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显示器学得更好。
让课外真正发生深入学习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而课堂的讨论与分享也常常会停滞在某一个层面难以深入。
我们常常需要思考,所做的真的是不同的事,还是仅仅以不同的方式做一直在做的同样的事。
翻转课堂并不完全是新
鲜事。
教育家杜威早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尚未诞生时,就反复阐述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
但必须注意到,新技术带来了无处不在的分享和参与,越来越多的教和学将发生在教室之外,翻转课堂才刚刚开始。
(摘编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下列对于翻转课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依靠教学视频、自动练习软件、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展教学的网络教学模式。
B.翻转课堂是一种与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和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内外的安排正好相反的教学模式。
C.翻转课堂是一种适应学生在学习节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并给予更多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
D.翻转课堂是一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能有效促进协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模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翻转课堂起源于林地公园高中,不仅与新技术应用有关,更是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B.萨尔曼·可罕创立的可罕学院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是因为他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环境。
C.翻转课堂较好地解决了集体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固有矛盾,因而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D.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总是紧绷神经,担心遗漏教师传授的知识,翻转课堂让学习变成了轻松有趣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转课堂可能改变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因此被称作“颠倒的教室”,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
B.教学视频固然需要好的声音和图像质量,但符合课程标准、适合学生特点更为重要,大批量生产的商业产品未必有助于翻转课堂。
C.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不同于传统的预习,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提前看看视频,做做习题,课堂的活动和交流很可能对学习无效。
D.新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教师必须成为真正的学习指导者,翻转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遂良,字登善,通直散骑常侍亮子。
贞观中,累迁起居郎。
博涉文史,工隶楷。
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
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
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
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
”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刘洎曰:“使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
”
帝尝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必尔邪?”遂良曰:“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
漆器不止,必金为之,
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
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
”帝咨关之。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
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
”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
”因命遂良草诏。
高宗即位,进拜尚书右仆射。
帝将立武昭仪,遂良曰:“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
”既入,帝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
”帝不悦。
翌日,复言,对曰:“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
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默。
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
”帝大怒,命引出。
无忌曰:“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
”武氏立,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
显庆二年,徙桂州,未几,贬爱州刺史。
遂良内忧祸,恐死不能自明,乃上表。
帝昏懦,牵于武后,讫不省。
岁余,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莫能质真伪质:评判
B.无舛冒者舛:错误
C.危亡之渐也渐:浸染
D.武帝寄霍光寄:托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遂良守职直谏的一组是(3分)
①遂良独论所出②臣职载笔,君举必书③雕琢害力农
④无以下见先帝⑤请更择贵姓⑥恐死不能自明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遂良知识渊博,精通书法。
皇帝向天下征购王羲之的书帖,大家都争相进献,但真伪莫辨。
褚遂良慧眼独具,能指明出处,因此没人敢以假充真。
B.褚遂良效忠国家,恪尽职守。
任谏议大夫时,他兼管起居事务,断然拒绝了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的要求。
奉受遗诏,不顾个人安危,竭力维护皇室体面。
C.褚遂良秉公直行,犯颜直谏。
高宗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他指出武氏不仅出身微贱,且曾侍奉过先帝,于人伦有妨,他不顾高宗不悦,力阻废掉皇后。
D.褚遂良深明事理,备受赏识。
他曾给太宗讲防微杜渐的道理,得到太宗赞赏。
高宗即位后,他被晋升官职,每逢重大事宜高宗都向他咨询,深受器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
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
(5分)
(2)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晓过灵石
赵执信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
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
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惊”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白居易《琵琶行》)
(3),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送到天堂里去的礼品
【法】塞斯勃隆
那年,我孑然一身住在某城市,在一个律师家当见习生,苦闷到了极点。
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我无处可去,只好走回住所。
每逢佳节,无家无室的人是多么艳羡那些行人啊!瞧着他们满抱着大大小小的包裹熙来攘去,我也就算过圣诞节了。
像我这样的人,除了在许多喜气洋洋的脸上找到节日的快乐,又能怎样呢?现在行人抱着成堆的礼品,从围巾上面露出来的眼睛里闪耀着善意的光芒。
这使我想到:向别人分送礼品时比接受别人馈赠时的乐趣大得多;人只有自己处在幸福的时候才是善良的。
当然,这些话也不过是老生常谈。
而我当时,几乎对全世界的一切都抱着怨气,尤其是埋怨那位创造了万物的上帝……
但是,使我更加恼火的是,就在那天夜里遇见了这么一个矮老头子:他抱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礼品包,差不多整个身体都被盖住了;他穿着只有在庄严隆重的场合才穿的礼服,显出是个地道的阔绰人物,好像正急急忙忙地赶回那漂亮的府邸过团圆节。
说真的,我又羡慕又嫉妒,真想往他礼帽上扔几个雪团。
幸亏我及时想起自己已经不是十岁的孩子。
嘿,好家伙!这慈祥的老头儿为他所疼爱的每一个人都挑了一份礼品,而且一心要使礼品件件都能适合每个人的口味。
这不说明他很可爱吗?我一阵后悔,几乎想上前帮他拿东西了,然而我没有那样做。
我把自己比作一头离群的野兽,贫困使我变得孤傲而又沉默寡言。
咳!这又是老生常谈了……
我居住的那个城市不大,四个月后,复活节的早晨,我又遇见了那个老头儿。
这一回,他是在一家甜食店里,兴致勃勃地选购大量各式糕饼。
他带着那种讲究吃喝的人的眼光,不慌不忙地挑选着。
看到他这副神情,我很感动。
我想:显然,春天到了,春天也影响到了他……我想象着他的一家人,想象着他们一会儿将会多么欢乐。
望着他,我这个孤独的苦命人也不禁微笑起来。
他可能透过橱窗瞥见了我,刹那间,脸色竟然变了,变得像个极度不幸、走投无路的人。
我赶紧走开,心里迷惑不解。
后来,我把这个老人忘却了。
这座城市对我来说,仍然陌生而充满敌意,但是,圣诞节又给这座城带来了雪花、钟声、欢乐,匆忙奔走的行人,以及怀中
用各色彩带捆扎的包和盒。
而我呢?我倒只替他们高兴,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这证明我的心已经变得温厚了。
或许是偶然,我又一次遇见了这个老人,他正在礼品商店的门口,两手还是空空的。
“好极了!”我想,“我不妨来玩一场侦探游戏,对这家伙跟踪一个晚上,至少可以学到怎样做一个慈祥可亲和慷慨大度的人。
有朝一日我也成了一家之主,就可以知道怎样筹备一个成功的圣诞节了。
”
直到今天,我一回忆起他当时如何反复思考、精心选择礼品的情景,仍不由得热泪盈眶!他说:“这是我给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儿买的礼品,您要知道,她的性格比男孩子还强……”他又说:“巧克力,对于孩子们来说,吃得稍多一些才算正好,对吧?……”他的怀里,大小礼品包越堆越高。
我清楚地记得,他让人在一块蛋糕上用奶油挤出一个人的名字。
他还闭上眼睛,心里是在盘算有多少客人,需要买多少糕点才够。
我想象着那桌筵席,只希望能在筵席的末位有个专留给“穷人”的座儿。
那天晚上我就是个穷人呐!这样想着,我的心情渐渐沉静下来。
我跟着老人一直到了圣·维艾奈街他的住所。
大门在我眼前关上了,窗户里灯火通明,我在那里伫立了许久许久……至今我认为,就是在那个圣诞节的夜里,我产生了想要结婚的念头。
岂但要结婚,而且是迫切要结婚,还想生儿育女,总之,想尝一尝过节的温暖和赠送礼品的乐趣。
当我再度想起那个老头儿时,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有一天,我在一张无聊小报上读到一个标题《圣·维艾奈街之谜》,于是我就把这段文字抄录了下来:
“……大约已身死多日,但因该老者孤身独处,故尸体昨日始发现。
D 先生早年丧妻,儿女相继亡故,多年不与亲朋往来。
在他的宅中,发现数量惊人的礼品、玩具、食物和瓶装酒以及未经开拆的各式包裹。
警方曾怀疑凡此种种或属来路不明,但经多方调查,似仅出于一种难以解释的癖好……”(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前文多次写“我”想象“老头儿”挑选礼品并送给别人的欢乐幸福情景,结尾写至“我”“抄录”小报内容时却戛然而止,对比反差中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引而不发却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
B.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我”的形象,从满怀羡慕嫉妒怨恨到变得温厚与沉静,再到产生结婚生育的念头,憧憬过节的温暖和赠送礼品的乐趣,“我”心理的巨大变化是被老人行为感染的结果。
C.当老人可能瞥见我时,“脸色竟然变了”,此时两人刹那的对视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契机,可是“我”选择无情地“走开”断送了“老头儿”瞬间闪现的渴望,这一笔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小报披露警方多方调查后认为老人购买大量礼品“似仅出于一种难以解释的癖好”,“癖好”说明老人的行为是购物狂的病态表现,“难以解释”则透视出社会的冷漠、人情的隔膜和不被理解的伤痛。
E.小说以“送到天堂里去的礼品”为标题,既带给读者老人愿望难以实现的悲凉感,又传达出作者对老人不愿沟通不懂分享的深切遗憾之情,纵览全文读者还能感受和体味到作者强烈的悲悯情怀。
(2)“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述。
(6分)
(3)作者为什么要将“我”与“老头儿”的三次相遇安排在圣诞节、复活节?请简要分析概括。
(6分)
(4)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留下悬念,“我”把无聊小报上的消息抄录下来是出于什么心理呢?请说明你的看法,并谈谈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魂系大地卓尔不群
米勒始终是一个虔诚与善良的农民,一个执着与宁静的画家。
他的朋友罗伯特曾用这样的诗句赞颂他:“哦,你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庄稼汉里的米开朗基罗。
”
1837年1月,米勒离开家乡赶赴巴黎,这是一次伤感的旅行,他身上那种强烈的农民气质使他与那个有着优雅习俗的花花世界格格不入。
因为贫穷,他被迫去模仿18世纪的时尚画家,而这恰恰是他忍受不了的。
米勒一贫如洗,然而他仍旧那么孤傲,他宣布:“我决不向人低头,也决不让人把巴黎沙龙艺术强加在我头上。
我将待在我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出哪怕只有木鞋那么大的地方。
”他不但不对学院画法亦步亦趋,反而开始研究巴黎及其周边地区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并于1848年以《簸谷者》为起点,开始了描绘农村的伟大旅程。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自己像是一个唱真声歌曲的人,只是嗓门还太弱,别人很难听见。
”
米勒决心离开巴黎。
1849年,他来到了巴黎郊区的小村庄巴比松定居,那里的居民就是伐木者和穷得叮当响的农民。
在这里,米勒的整个住处都被乡村的简朴笼罩着,他经常在花园中劳动之后才开始到画室里工作,疲倦时他就走进树林里,漫无目的游逛。
他写道:“我喜欢朴实的活动:沿着森林的边缘或林中的崖石,看着黑压压的乌鸦群落在原野上。
我甚至愿意走到快要坍塌的茅屋,看着它的烟囱正富有诗意地向空中扩散着炊烟……”米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他一生的绝大部分岁月。
1853年,他有三幅画在沙龙展出:《收割者的进餐》《牧羊人》和《剪羊毛的妇女》。
这些带有壮丽古风的现实主义作品感动了评论家们。
然而米勒并不满足,他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风格,他又开始另一轮创作道路上的尝试。
从1864年到1870年的大部分时间,他尝试运用大色块颜料叠加的油画创作手法,还尝试创作炭笔素描和彩色粉笔画;作品涉及很多题材。
这些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但评论家们大都只关注他的绘画技法,而忽略了其他。
米勒始终痛恨单纯的技巧,他把手称为“思想的十分谦卑的仆人”。
他甚至不同意人们只称赞他的油画的表现手法,米勒主张要学会抓住事物有生命力的本质,而本质不是躯体而是心灵。
米勒认为在艺术中重要的是驱使艺术家创作出他作品的那种激情和冲动,正是这种创作激情给艺术家带来了表现力,并由此产生美。
米勒对于油画美的要求是清晰和力量。
他在给威尔莱特的信中写道:“每一幅风景画,无论它多小,都应该给观众留下无限延伸的可能性。
地平线上的每个微小的角落,都必须画的让人感到它是挡住我们视线的一个宏伟圆周的组成部分。
”米勒的每幅风景画都会让我们感到它是整个大自然的一个缩影。
1857年,诞生了他的杰作《拾穗者》:三个农妇在田间弯腰拾麦穗,她们好像在用手指甲抠出她们渴望找到的失落的麦穗。
当时,评论家一哄而起,极力反对这幅画。
但米勒不为所动,力求通过乡村的每个细小事物表达他对岁月流逝的理解。
米勒说:“人们应该懂得如何利用琐碎的事物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在那里才蕴藏着真正的力量。
”1859年,米勒展出了他的名作《晚钟》,在这幅画备受冷落时,米勒却深深感到自己已经创作出了人与大地的较量趋于歇息时刻的宁静而忧郁的诗画。
眼疾和生活的窘迫困扰着他,但是他胸中却是开阔、明亮
和柔和的。
《晚钟》所表现出的阳光笔直地照射在刚被犁耕的垄沟上,这就像米开朗琪罗说的那样“好的画是从来不会描绘一滴眼泪的”。
米勒热爱诗意的土地,如同他热爱那些古典艺术大师,因为“他们使得生命那么生机勃发,从而变得美丽了”。
1862年米勒创作了《冬天和乌鸦》《倚锄的男人》等作品,劳动最艰辛和最痛苦的方面都被米勒栩栩如生地再现了。
这些画对巴黎当时的审美时尚来说就是一种挑战,米勒预感到自己将面临一场惨烈的战斗。
“这种结局果然出现了。
”米勒写道,“有人说我否定乡下的妩媚景色。
其实我在农村发现了比单单是妩媚更多的关——我发现了永恒的壮丽。
”
1873年,米勒看到自己那些曾被骂得一无是处的作品,正以可观的价格售出,完全彻底的成功降临到了他头上。
法国最终肯定了米勒的伟大。
米勒的艺术如今已经被公认为是乡村生活的诗篇,米勒的“年历”是一本没有节庆的年历,是劳动的写照和农家生活的福音,应该在它的扉页上印上这样的警句:“杜绝琐碎的事情,留下精髓。
”
(节选自《大地之子的落日之歌——米勒传》,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米勒决心离开巴黎开始他的乡村生活,是因为他身上强烈的农民气质使他与那个有着优雅习俗的花花世界格格不入。
B.“好的画是从来不会描绘一滴眼泪的”,说明米勒的绘画作品不是呈现悲伤哭泣的形象,而是表现欢笑快乐的生活。
C.米勒所谓的“永恒的壮丽”是指抓住事物有生命力的本质,表现出崇高的思想所蕴藏的真正的力量,它超越了乡村自然景色的妩媚之美。
D.“我将待在我自己的土地上”,这句话表现了米勒坚守自我的执着性格、独立个性的艺术追求及决不妥协的自信气度。
E.全文不仅记述了米勒主要的创作历程,还引用大量米勒日记、友人书信等文献资料,意在揭示米勒成就卓越的深刻原因。
(2)米勒“卓尔不群”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6分)
(3)米勒认为“创作激情给艺术家带来了表现力,并由此产生美”,那么米勒的激情来自于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米勒的‘年历’是一本没有节庆的年历”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从米勒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等方面进行探究。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108岁寿辰之际,常州市副市长登门拜访,请他为故乡题词,面对这个不情之请,周老欣然挥毫赠字。
B.BRT即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其运输能力与中等运量的轻轨难分伯仲。
C.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秦玥飞放弃安之若素的城市生活,自愿来到湖南贺家山做一名大学生村官,仅一年时间就帮村里引进资金80万。
D.德国大众因“变速箱门事件”宣布召回北美等地问题车辆,而在中国却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这一表现令中国消费者侧目而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网络售票本来是件好事,没想到各网站纷纷推出各类“抢票插件”,让购票难这一问题一发而不可收拾,铁道部不得不强制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