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作者:衣伟宏,张庆国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0期
衣伟宏,张庆国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随着协同创新的概念及政策的提出,校企合作的模式出现了新的生机,本文将协同
创新的理念应用在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利用资源协同、人才协同、信息协同的理念促进校企合作。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学位;协同创新;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127-02
基金资助:地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研究[JGXM_HLJ_2013028],2013年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日制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研究[JGXM_NEPU_201301],2013年东北石油大学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石
油主干专业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法研究[JGXM_HLJ_2011027],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
革项目
作者简介:衣伟宏(197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1971年,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的教授、著名物理学家Hermann Haken在系统论中最早提出了“协同(synergy)”的概念,Hermann Haken于1976年发表《协同学导论》系统论述了协同
理论。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
同创新”(2011计划)。

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最根本的目标是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创新实践能力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2年
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并突出强调了高等院校要和地方科研机构、
生产企业、地方政府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合力创建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一、全日制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1.生源问题。

2009年教育部推出在部分高校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是在2009年开始招生,地质工程专业第一届招生5人。

随着
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
生力度,现在东北石油大学全日制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达到99人,已毕业的11人。

由于很多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不足,在报考时直接报考本专业的寥寥无几,几乎都是其
他专业调剂的,所以导致生源质量不足,地质工程理论基础薄弱,需要在学校补修本科应掌握
的知识,使得学生实践环节进行迟缓。

2.导师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是双导师培养,由一名校内导师一名企业导师共同培养,但在双导师培养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第一,校内导师所带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没有在主观
意识上进行区分,没有分别制定培养的实施方案,导致专业型学生也跟老师在校内做一些项目,
没有满足在企业实践的时间要求。

第二,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缺少对同一名学生培养方面的沟通,学生在学校即参加校内导师的课题,在企业即参加企业导师的课题,对于每个学生没有多
少区别对待。

第三,企业导师的使命感不强,有些导师接收学生参与课题,只是对其安排一些
任务,对于能力提升方面没有足够的规划和设计。

3.实践培养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应该有一年的实践时间,此实践不包括课程内包含
的实验内容,而是在企业或者开放实验室针对某一任务进行的具体身心的投入。

随着每年专业
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现有的实践基地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需要
探索新的实践内容或满足实践条件的企业。

对于在企业实践的学生,如何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考
核是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探讨的问题。

4.培养质量问题。

培养质量一直是研究生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课程授课质量、学生
学习成绩、学生能力考核、学位论文质量等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过的质量关。

尤其是
实践基地培养环节的考核机制如何制定更为重要。

二、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
所谓协同,就是指各子系统间通过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以使整体
实现个体单独所不能实现的效果,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所谓的协同创新就是指创新资源和
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原本存在于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信息、
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合作。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协同创新的特点是参
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科技、市场和文化是协同创新的三种驱动力,科学与多元性技术的融合共同驱动
了协同创新。

三、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是认知之本,是获得切实体验的重要途径;实践也是创新之源,是培育创新能力和创
新精神的必经之路。

对于研究生,特别是理工院系的研究生而言,如果没有经过反复大量的实
验论证和不断构建、求解、优化的科研训练,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就很难转化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真正的、现实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此期问培养起来的创新意识
与创新技能,对其今后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1.协同创新实践基地选拔。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研究方向包括油气田勘探地质工程、油
气田开发地质工程、油气田地球物理工程、油气地球化学工程、非油气地质工程。

根据培养目
标及培养特色建立了多个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包括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
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钻探工程公司测井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等。

协同创新实践基地选拔的条件包括有足够数量的高工、能定期接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
能为实践的学生提供食宿、能定期与学校进行学生培养交流、能一对一配置导师及助理导师,
能够提供实验室的优先选择。

2.双导师培养制度实施。

(1)基地单列考生。

根据协同创新理念,黑龙江省与学校和企业进行三方联合,推出基地单列考生招生规定,在入学考试时符合条件的学生,根据自愿报名的
原则以各创新实践基地的名义招生,确定的考生由企业指派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为第一导师,
由企业导师为学生选择与企业导师研究方向相近的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为第二导师。

这种招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企业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的自主性、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政府的引导性,以后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招生渠道进行多方合作。

(2)专业学位研究生。

根据学位办规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双导师指导,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为了双导师能够相互配合培养研
究生,制定了一系列的举措。

包括在入学前进行校内导师的评聘制度,根据校内导师指导经验、
项目经费情况、与企业合作情况进行评聘,评选出能够符合带专业学位研究生条件的导师供学
生选择,当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培养关系后,再由校内导师指定企业导师,对企业导
师的指导学生条件进行评聘,符合条件的企业导师确定指导关系,给企业导师发放聘书,聘书
有效期为三年。

此种形式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企业导师为第二导师。

无论哪种形式都需提高
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对所带研究生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水平,通过在校内增加实践类课程设置、在企业进行实验室实践、项目实习等形式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校企协同合作。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一直以来都是双方互赢的。

企业实践对于工科院校来
说一直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这种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企业实践的
培养内容的情况来说仍是一种挑战,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每年能够定期接收一定数量的研究
生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企业生产工作本来比较紧张,如何能对这些学生负责任,给学生
们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又不影响生产工作是基地企业需要与学校协调的。

学校在希望企业对其培养研究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企业进行
共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企业进行推广,同时也应承担起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的职能。


有双方都把自己的利益放下,去尽量满足对方需求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

四、结论
协同创新是近些年在我国实践内容提出较多的理论,将此理论用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的实践基地建设中也是很实用的。

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重在资源协同、人才协同、信息协同,协同才能发展,协同才能进步,学习和企业互取所需,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Haken H. Synergetics[M].Berlin:Springer,1978.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3]张永康,莫纪平.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2,(41):4-6.
[4]季正剑,李建梅.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9):36-37.
[5]孙慧.以协同创新理念助推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
6-10.
[6]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J].技术经济,2012,(8):6-11,25.
[7]袁方,何莉辉,王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技术
与管理,2010,(9):121-123.
[8]蒋德珑,王克文,尹淑萍.研究生创新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14(3):164-166.
[9]李忠.知识观的转变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7(9):15-19.
[10]李位星,高岩. 自动化专业研究生课题研究型实验课程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45-147.
[11]屈晓婷,高艳,秦莹.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思想教育现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