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9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人的花园》
【课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洋溢、覆盖、隆冬、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等生字新词。
2.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中的句子和优美段落,做到不添字、不减字。
3.初步把握课文大意,概括课文内容,理解童话中的道理。
4.品读童话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发现童话的丰富想象,感悟童话的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明白童话故事带来的启示: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
【教学重点】
品读童话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发现童话的丰富想象,感悟童话的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明白童话故事带来的启示: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那你又读过那些童话呢?哦,读了这么多!一篇篇优美的的童话让我们深深陶醉。
那你能根据图片猜出是那篇童话吗?
同学们,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童话让我们的童年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推荐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去感受童话带来的无限乐趣吧!
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童话,认读字词
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跟随两篇童话故事课文,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1.出示:预习要求
(1)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借助课文中的标注拼音或字典来认读,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意,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词语我会读
“洋溢允许围墙隆冬孤独训斥覆盖凝视冷酷脸颊愉快拆除
告示牌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
(1)词语掌握:学生自由读。
(2)词语检查:开火车检查,同桌互查。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交流:通过上节课的预习,巨人的花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吗?(板书:漂亮、荒凉、神奇)
四、精读重点,学习语用(学习1—6段)
1、看来同学们已经被巨人的花园深深地吸引住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花园,去细细欣赏、品味。
指名开火车读1—6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花园的漂亮,用____划出,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花园的荒凉,请你用﹏﹏划出有关句子。
4、感受神奇(学习8—11段)
(1)同学们,同样是春天,巨人的花园里忽而春意盎然,忽而寒冬腊月,时而漂亮,时而荒凉,那巨人找到花园神奇变化的原因了吗?
(2)重点分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师:在第九段中巨人说到,噢,是这么回事呀!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唤来寒冬的是任性冷酷的心,那如果要唤来春天需要怎样的心呢?
唤回“春天”需要_______的心。
(宽容、友善、热情、温暖)
师:书本第43页上有一个黄色的对话框,里面有一句话:“我知道春天有回到花园来的原因了。
”有谁知道这个原因是什么?(因为他明白了美丽的花园是要和他人一起分享,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
五、交流分享
学习了《巨人的花园》这个童话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用一句话总结概括。
学情分析
童话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从小就在童话书堆里长大。
但是他们在读童话时有可能只注意了其中的情节,而没有特别注意其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里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明白做人的道理。
效果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四年级的孩子对通话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里面人物的对话很多,所讲述的道理浅显易懂,这是我选择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遗憾,在引导学生对“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的相关句子进行对比阅读的时侯,注重了朗读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描写冬天的词雪花飞舞、狂风大作、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和描写春天的词如阳光明媚、草翠花开、绽出绿芽等这些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运用,也没有让学生进行积累。
教学反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
它以其生动浅显的语言、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夸张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学生对童话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让学生在感受童话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显得尤为重要。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部重要作品,文章揭示了“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一、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巨人的花园是一个漂亮的花园。
于是,我从标题中的“花园”为切入点引入课堂,通过朗读描写花园四季景物的句子,通过放映图片,使学生对这个漂亮的花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让学生按要求仿写句子,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在训练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例如,在感受花园的“美丽”时,我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感悟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抓住“唤来寒冷的,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让学生在引读点拨中,在细细的品味语言中,在反复朗读、想象说话中,理解童话内容。
最后的想象说话训练,更是深化学生对幸福是什么的深刻理解。
课堂上,我凭借教材进行恰当、巧妙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增强了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三、抓住教学的生长点,在读悟中领会寓意。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让感悟充盈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了学生的“读”,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引导他们通过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
教材分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
墙外。
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
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
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第9课《巨人的花园》习题
一、词语天地。
yáng yìyǔn xǔzēng tiān níng shì
()()()()
huǒlàlàlěng kùyúu kuài chāi chú
()()()()
二、想一想,接一接(我们来做词语接龙)
(愉快)——()——()——()
(绽放)——()——()——()
()——()——()——()
三、写一写,读一读(我能照样子把下的词语补充完整)
鲜花(盛开)狂风()绿树()
冰雪()洋溢()增添()
四、阅读平台。
一块布的故事
有一块精美的布,在冬天时,它看到人们都穿风衣,就找裁缝把自己缝制成风衣。
人们看见了,不禁说:“你们快看,多么漂亮的一件风衣啊。
”它听后,得意极了,根本看不起其他的布,仿佛自己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衣裳。
不久,春天来了,人们纷纷脱下风衣,改穿休闲装了。
它连忙找人把自己改成休闲装,于是它又得到人们的赞美。
很快,夏天到了,人们又换上了夏装,它又慌了神,急忙找裁缝把自己改成短袖衣。
可是,当秋天和冬天相继来到时,它再也得不到人们的青昧了。
它本可以等到来年的夏天再穿在人们的身上,可它实在不甘于寂寞,它让人们把它缝成一块手帕,塞进了人们的口袋。
最终,这块精美的布变成了一块肮脏的破抹布被人们丢掉了。
1·上面的故事缺少了一部分,请你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它补充完整。
2·我们来交流一下:一块精美的布最终为什么会被人们丢掉,读完这篇短文后自己有什么样的收获。
五、互动交流。
中外童话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我搜集了不少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我们来交换阅读吧。
课标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起着以篇带篇、引领的作用, 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
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
《巨人的花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巨人有一个很美丽的花园,当巨人把孩子们拒之园外时, 花园里就只剩冬天, 而当巨人再次把孩子们请到花园里玩耍时, 花园又恢复了生机, 处处都是春意盎然。
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 要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快乐要与别人分享;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园景色的词语用得非常生动,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始终贯彻创设情境理念,通过图片、音乐、文字等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把学生带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 方便学生更好得理解课文, 在这基础上以朗读为经,以品悟为纬,通过读课文、品语言、悟内涵、写感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