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上期中考
21届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C【解析】材料“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就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分封制早在周公执政之前就已实施,故A项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提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排除。
2.B【解析】由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可联系到西周的宗法制,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而嫡长子是最高权力的继承者,该制度有利于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
周天子的权威与婚姻制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
不管是一夫多妻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女性的地位都较低,故排除C项。
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被削弱,故排除D项。
3.D【解析】规定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是为了明确不同等级的地位和待遇,可以看出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
故答案为D项。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由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排除A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
4.C【解析】君主政体主要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两种政体,可见君主政体也可是民主政治,可以避免“白痴和昏庸无能之徒推上皇位”,故排除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宗法制核心的写照,但宗法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排除B;皇帝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和皇帝独尊,所以难免将“白痴和昏庸无能之徒推上皇位”,故选C;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社会进步,排除D。
5.A【解析】由于太尉是掌管军事的最高中央官员,所以对于刚刚通过战争而建立的秦朝皇帝秦始皇而言,如果任命一个军事才能高的人来担任太尉,将会有可能威胁到自身至高无上的皇权,故选A;BC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6.B【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
7.B【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的扩大,故D错误。
故选B。
8.B【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
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B选项正确。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C排除。
汉朝的察举制度,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故D排除。
9.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
A项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
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C【解析】从材料中唐中宗虽然自己直接封拜官职,但是依旧不敢与中书门下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其他方式来执行。
这就说明在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
B选项错误,材料中虽然皇权受到一定制约,但是相权并未空前强化。
D选项与材料相违背。
11.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A项正确;B、C两项体现不出“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应排除;三省六部制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具备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故D项错误。
12.B【解析】材料表明,秦汉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与士(读书人)结合,容易成功。
宋明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而已,士(读书人)减少了,容易失败。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实行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读书做官参与到政权当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大一统”格局,故AC项错误;“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和“隋唐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13.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知州”、“知县”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的信息,说明宋朝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正确;宋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地方权力被削弱,A、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4.C【解析】宋代将三省六部的事权分化,导致了人浮于事,会降低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宋代如此设计中枢机构,非减轻中枢负担,主要是想削弱相权,故B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意图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宋代的设计,非仅仅“牵制”而是“分化”了宰相权力,而主要目的是强化皇权,故D项错误。
15.D【解析】据材料“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规定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权力受中央制约,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制,将权力分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故选D。
16.C【解析】据材料“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说明政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