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自测试题与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说明教育对
文化具有()。
A. 传递功能
B. 选择功能
C. 创造功能
D. 更新功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对文化的功能。
选项A,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文化,为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提供载体和途径,题干中未体现教育传递文化,故排除。
选项B,题干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体现了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故B选项正确。
选项C,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文化,为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提供载体和途径,同时教育还能通过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来创造新的文化,题干中未体现教育创造文化,故排除。
选项D,文化更新是指用新的文化特质代替旧的文化特质,从而呈现出文化进步的过程。
题干中未体现教育更新文化,故排除。
2、李老师经常自觉的对自己的讲课过程进行分析,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纳与总结,以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李老师的做法是基于下列哪种专业发展方式()。
A. 教学实践
B. 教学研究
C. 自我反思
D. 同伴互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选项A,教学实践是检验教育理论的唯一标准,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培养自己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但题干中并未体现教学实践,故排除。
选项B,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但题干中并未体现教学研究,故排除。
选项C,教师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题干中李老师对自己的讲课过程进行分析,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纳与总结,以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正是自我反思的体现,故C选项正确。
选项D,同伴互助是指教师与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彼此沟通和分享,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并针对教学问题提出改进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但题干中并未体现同伴互助,故排除。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是()。
A. 强调以学生为本
B. 突破学科中心
C.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D. 强调教材为中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选项A,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这一理念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故A选项正确。
选项B,新课程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突破学科中心的束缚,强调课程的整合与均衡。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故B选项正确。
选项C,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故C选项正确。
选项D,新课程并不强调教材为中心,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的生成性。
它倡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因此,D选项“强调教材为中心”不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了()的德育途径。
A.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 社会实践活动
C. 课外、校外活动
D. 劳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途径。
选项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各科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结合这些学科的特点,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但题干中并未体现学科教学,故排除。
选项B,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包括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并培养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
题干中“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正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现,故B选项正确。
选项C,课外、校外活动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活动,如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题干中并未体现课外、校外活动,故排除。
选项D,劳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但题干中并未强调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1题:
题目:请简述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答案: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具体策略包括: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鼓励提问,培养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所学知识持批判性态度,培养
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3.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
多学科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自己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5.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
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6.注重过程评价,鼓励创新: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
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对于学生的创新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解析:
本题旨在考察教师如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回答此题时,需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质疑精神、开展项目式学习、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以及注重过程评价等方面入手,全面阐述如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第1题:
材料背景:
李老师是一位在小学三年级任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她发现班上有一名学生小明,在语文学习上总是显得比较吃力,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方面。
小明在阅读时经常跳读、漏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往往浮于表面;在写作时,则常常词不达意,句子结构混乱。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老师决定采用一系列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小明提高语文能力。
问题:
1.分析小明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可能的原因。
2.结合你的教育经验或理论知识,为李老师提出至少三项具体的帮助小明提高语文
能力的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与解析:
1.分析小明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可能的原因:
小明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阅读时,他存在跳
读、漏读现象,这表明他可能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注意力控制能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浮于表面,则可能反映出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或者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来支撑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在写作方面,小明的词不达意和句子结构混乱,说明他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可能受到词汇量不足、语法掌握不牢固或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影响。
可能的原因包括:家庭学习环境不佳,缺乏足够的阅读材料和指导;个人学习习惯不良,未能养成有效的阅读和学习策略;学校教育中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未能为小明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个性化教学;以及可能存在的注意力缺陷或多动症等学习障碍。
2.为李老师提出的帮助小明提高语文能力的措施及理由:
(1)个性化阅读计划:针对小明的阅读问题,李老师可以为他制定一个个性化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他年龄和阅读水平的书籍,并引导他进行深度阅读。
通过设定阅读目标、提问讨论、分享阅读感受等方式,帮助小明提高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理由:个性化的阅读计划能够激发小明的阅读兴趣,同时逐步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和深度思考能力。
(2)词汇与语法教学强化:在写作方面,李老师可以加强小明的词汇和语法教学,通过游戏、练习册等多种形式帮助他掌握更多的词汇和正确的语法规则。
同时,鼓励小明多写多练,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理由:词汇和语法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强化教学可以帮助小明克服语言组织上的困难。
(3)家校合作:李老师可以与小明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语文学习情况,并商讨在家中的辅导策略。
家长可以协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监督作业完成情况等。
同时,李老师也可以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方法和技巧,以便他们更好地
支持孩子的学习。
理由:家校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小明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4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一小题计分,40分。
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
)第1题:
题目:
请为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认识分数(初步)”设计一堂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及评估方式。
答案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认识几分之一(如1/2, 1/4),并能正
确地读写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掌
握分数的初步表示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学习的
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
•分数与图形的关系:通过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的分割理解几分之一。
•简单分数的比较大小(可选,根据课堂时间灵活调整)。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创设:利用“分蛋糕”或“分苹果”的故事引入,提问:“如果我们有一个蛋糕,要均匀地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能得到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分数的概念。
2.新知讲授(约15分钟)
•讲解分数的定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并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动手实践:让学生动手将圆形纸片对折,涂色表示出1/2,然后讨论如何表示1/4,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约10分钟)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判断图形表示的分数是否正确、根据图形写出对应的分数、比较分数大小等。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后分享答案和解题思路。
4.拓展延伸(约5分钟,视情况而定)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除了可以表示图形的一部分,还能表示什么?(如时间、数量等)
•简单介绍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增强学生对分数的感性认识。
5.总结归纳(约5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和表示方法。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6.布置作业(课外)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
•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如何用分数表示更复杂的图形分割问题。
四、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评估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情况。
•口头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书面练习:通过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