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的全部内容。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51164500050 毛晓丹)
摘要
我国于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改革。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新课程建设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角色转变,从而真正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探讨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因此,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从教师角色转换的角度来进行具体的探讨。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以及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第二部分,强调了教师对于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角色具体该如何转换。

第三部分,说明了当前教师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相关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师角色转变职前教育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概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满足当今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渴求,国家于2001年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同时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大规模的教育课程改革随之而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将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为培养新一代人才发挥巨大的作用.
1.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本次课程改革试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校文化等方面来阐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1)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2)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3)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4)突破知识授受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5)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6)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课程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结构是“综合化”、“平衡性"和“发展性”。

课程实施是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课程内容是“现代化”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是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评价是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思维出发,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

[1]
课程与教师有着天然的联系。

教师作为实施课程变革的主角将不可避免地倍推到课程改革地前台,教师参与课程变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师角色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改变。

1.2教师角色概述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原指戏剧舞台上的特殊人物。

后来,林顿把身份和橘色引入社会心理学,将身份定义为个体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而把角色解释成身份的动态方面。

因此,角色是个体符合社会期望实现其身份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殊行为模式。

[2]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教师必然处在社会体系中某一特定的位置,并相应地承担着自己地角色.瑞典教育学胡森主编的简明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教师角色所代表的含义作了三种解释:(1)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2)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

(3)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3]
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变化和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调整自身的角色适应社会,他人和自身发展要求的需要。

教师的角色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代对教师角色由不同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所处的特定社会所界定,为其所处的特定社会所制定的教育总目标所界定。

每当这一目标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时,社会对教师就有了更高的期望,教师的行为模式也必须随之发生改变以适应教育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师角色的影响也随之产生。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地参与相关培训和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驾驭教育教学情景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成长,完善自己的角色.
二、教师角色的作用与教师角色转换的内容
2.1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作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及奶奶来在总结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师是决定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关键
因素之一,“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参与”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使课程体系有了很大的调整,而且也带来了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

通过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历次教育改革的反思,人们认识到,教师在实践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往往会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对外部提供的课程材料和研究成果进行修改、调整和转换,通过加工融入了自己的知识和观念。

教师的参与程度将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课程只有通过教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课程实施因素可以归纳为课程方案的特征、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背景因素。

其中,人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教师、校长和学生的支持,而教师的能力、投入感、对变革的认识与教育理念、合作性和对新课程的认同对新课程的实施的影响最大。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实施要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些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

2.2 教师角色转换的内容
新课程需要新型教师,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行为方式。

归根结底,这一切有赖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逐步获得新的角色行为模式。

下文将说明教师所应实现的角色转换。

1。

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即学生的促进在是在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如下的新变化.(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题精神.(2)由统一规格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在信息化社会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而是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差异,变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的评价也应以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为主.在信息化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没有必要将浩如烟海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地征途.(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新课程中,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
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的形成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2.由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构建者和开发者。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学科知识是由课程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处于教学的中心,但只是表现为课程的执行和使用.被固定在国家既定课程标准传递者的角色上,成为标准化、科学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技术的操作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期望有了根本的变革,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开发的权力部分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新课程的非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积极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动地接入,其中包括对新课程地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教师将以自己对特定学生个体和具体课程内容的独到见解而鲜活地融入到新课程地生成中去。

3。

由纯粹管理者成为教育教学意义上地交往者。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地领导者,二是纪律地执行者。

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上的权威和依赖关系,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对教育过程的本质认识,也不能仅停留在认识过程上,而应该看到教育过程也是一种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即交往,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

4。

由个体劳动者成为教育协作者。

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教师是班级的制度权威,班级是教师的管辖权限,优于教师的心理防御机制,大多数班级成为封闭型组织。

制度权威身份强化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合理化"诠释,导致教师群体难以出现公认的教育权威,教师大多是以“独行者”的角色出现。

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教师之间的互不合作、彼此孤立,教学以及自身的完善、成长、发展都成了个人你奋斗的事。

这种情况,使教育合力作业受到很大的削弱。

新课程的倡导一种课程共建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课程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等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协作者.
总之,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是由多种社会角色构成的。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不断地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等,而教师要扮演新的角色则必须从观念到行为,从理论到体制上进行改革.
三、教师职前教育改革
3.1 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教育基础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一系列实质性和全方位的新要求,并向传统职前教育提出了挑战。

实践证明,“学富五车"和“满腹经纶”式的书生最多只能成为教书匠,而很难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者和发现者。

所以现行的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教育目标较低。

(2)内容结构缺乏综合性。

(3)在能力结构上,缺乏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适当的评价、协作、科研、课程开发于是是、运用信息计数等等能力.
现行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所构成的相互协调的系统,是培养人的方式和方法的总概括。

”[4]目前我国教师职业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沿用传统模式,人能及时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进行自我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轻通才,重专才。

(2)轻能力,重知识。

(3)轻个性,重共性。

(4)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3.2 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前教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牵动着教师职前教育的发展模式。

因此,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教师职前教育只有积极主动地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才能使自己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潮中不致落伍。

首先,前提是确立现代教师教育的新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受一定的理念支配.(1)辨别并把握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树立全新的现代教师素质观。

(3)形成终身学习和公平竞争的现代意识。

(4)形成新课程倡导或强调的课程与教学观。

然后,措施是构建高层次、多元化及开放式的教师职前教育体制。

最后,核心是改革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初步设想是,增加人文类课程,拓宽公共基础课,加强“通识"教育;精减学科类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强化条件类课程,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开设高质量的实践类课程,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

增大教育实习与见习的比重,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合理安排教育实习时间,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

学—研一体化,创设有利于学习者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开发能激励学习者关注并探索基础教育问题的课程或活动;积极引导学习者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应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伟大变革,教师却是变革中永不褪色的焦点之一.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新课程改革开放的思想,开放的理念,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力求通过教师再次环境下角色的诠释和构建,把握教师角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探寻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2] Oliva, P.E.(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Bosston: Little, Brow and Company.
[3]陈永明. 教师教育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会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