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4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统考招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南开区2024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统考招生试题
填空题 (16分)
课内理解填空。
(1)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诗中有情,有“____________________,烟花三月下扬州。
”的送别情;诗中有志,有“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报国之志;诗中有趣,有“_______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的天真童趣。
(2)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形象鲜明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军神”刘伯承;______________的刷子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孙膑;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严监生。
我们还积累了一些名
言:“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告诉我们要看重道义而非利益;“人有耻,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羞耻心,才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3)《月是故乡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填空。
(1)大海啊!________?______?哪一次我的思潮里_____________?
(2)胤恭勤_______,______。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________焉。
学习了《囊萤夜读》,我明白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3)“采得百花成蜜后,____________?”蜜蜂辛苦酿成的蜜,自己享用的却很少。
诗句借蜜蜂歌颂了那
些______的人。
(4)花有清香,诗有音韵,花与诗相结合就有了别样的意境:“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一簇开无主,__________________?”“我家洗砚池头树,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这些花,我不由得想到了毛主席笔下的梅花,“风雨送春归,__________________。
已是悬崖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
”
(5)这学期我们结识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____________的小英雄雨来,____________的哈尔威船长,还有_________的黄继光……这些人物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按要求写词语。
按原文填空。
(1)听君一席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药可口利于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穷则变,变则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0分)
下面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坚定执着(zhuó)轻声应和(hè)
B.繁衍生息(yǎn)十分厌恶(wù)
C.看家护院(kān)海边徜徉(yáng)
D.一曝十寒(pù)辛勤哺育(pū)
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在工作中如老黄牛一般,勤恳地为人民服务。
B.他们都称吴教授是千里马,慧眼识英才,向学校推荐了很多的优秀的人才。
C.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推选他为班级的领头羊——班长。
D.貌似强大的敌人实际是纸老虎。
李明摘抄的词语中正确的一项是()
A.响午稀疏瓶息B.慰藉忧虑警戒
C.构成蝙蝠照列D.讨厌预防锐力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疫情凶猛来袭,我们的白衣天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B.有些人喜欢夸夸其谈,其实肚子里却是空空如也。
C.院子里的大白鹅趾高气扬地走了过来。
D.比赛终于结束了,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扬长而去。
下面选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傲漫慰藉天高地阔B.脾气膨大无能为力
C.潇洒响午欣喜若狂D.寂莫侍候无忧无虑
诗词曲鉴赏 (30分)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每个人都要“播绿”
植树节前夕,在湖南省湘潭市九华德文化公园,市民马星和女儿一起为认领的一棵樱花树浇水施肥,“希望这棵树可以抵消女儿每年的碳排放。
”如今在九华德文化公园,像这样被认养的树一共有2016棵。
2016年,公园推出“网络认养植树”,尽管每棵树需要缴纳280元管护费,但两天时间所有树木就被认养一空。
每棵树上都挂着“认养牌”,上面不仅有认养人姓名和树种名称,还有“绿色最美,红花醉人”“关注绿色生态,享受生活乐趣”等市民自己编写的“认养格言”。
材料二:
“春天里的回信”,我国每年3月4日——3月12日会定期召开全国两会。
两会是观察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窗口,自2011年起,每年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均依托“领导留言板”平台推出“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每年均有多位“一把手”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回应关切,与广大网友良好互动。
2023年度“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上线以来,广大网友通过“向部长献一策”“托书记省长捎句话”两个板块踊跃建言,部分中央部委及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回应关切、畅谈发展。
1.每年法定植树节的日期是______,今年是我国的第45个植树节,古文中常用植物寄托人的浪漫情感,也歌颂人的非凡品格。
比如古人曾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写竹的顽强,用“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歌咏松的坚韧,时值植树节,你想用“______,______”歌咏______的______。
愿你能从自然界里汲取力量。
2.每个公民都有义务种下一片绿意,让生活更低碳。
在线上认种认养的“互联网+义务植树”模式的启发下,如果2024年度“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上线后,关于环保你会在留言板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鹅(节选)
①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②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选文从哪些方面描写鹅能看守门户?用“______”画出来。
2.作者在描写鹅的步态时,用鸭的______和鹅的______进行对比,形象地表现出鹅______的特点。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这两个词语表现出了鹅叫声的特点。
B.画“ ”的句子表现了鹅的蛮不讲理,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厌恶之情。
C.选文语言风趣幽默,如作者将鹅走路的姿势比作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生动形象,画面感十足。
现代文阅读 (30分)
永生的眼睛
①我14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母亲的生命。
当天下午,一位警官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
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②“当然可以。
”父亲痛快地回答。
③我被他们的对话惊呆了,不明白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房间。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 ▲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
④“琳达,”父亲坐在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
⑤我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
父亲也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为了照顾他,我把他接来同住。
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
⑥“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
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⑦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天日。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那天我紧搂着温迪时,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天日。
⑧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突如其来:_____________。
(2)不假思索: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填入文中处最恰当的标点是:()
A.,B.。
C.:D.!
4.本文中捐赠眼睛角膜的有几个人?()
A.一人B.二人C.三人D.四人
5.对本文的中心理解最深刻、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琳达的亲人捐赠眼角膜的事,赞扬了琳达父母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
B.本文通过琳达的亲人捐赠眼角膜的事,表现了琳达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认识的提高。
C.本文通过琳达的亲人捐赠眼角膜的事,表现了温迪年纪虽小,但品质纯洁、高尚。
D.本文通过琳达的亲人捐赠眼角膜的事,赞扬了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听觉盛宴,更是美的享受,情的感动。
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的文章,感受音乐的魅力。
(课文同人物·贝多芬)
致爱丽丝[注]
①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
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
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
②“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
③“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乘船出海……”爱丽丝一边擦眼泪一边说。
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
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
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
美妙的音乐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在飞翔……
④老人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听到了鸟儿的歌唱。
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突然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
风,越来越大,浪,一阵高过一阵,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好似要吞噬一切。
就在这时,曲调又有了变化,天空中的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微风吹来,轻抚起阵阵的涟漪。
⑤“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爱丽丝……”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
⑥“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
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
”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丝之后,又走进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选文有删改)
【注】《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第④段文字展开想象,说说贝多芬弹奏的音乐经过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了你怎样的想象?(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与《月光曲》刻画了贝多芬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曲明明是为老人弹奏的,贝多芬为什么要给乐曲取名为“致爱丽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曾经有没有听到过哪首乐曲让你印象深刻,浮想联翩呢?试着回忆旋律并进行想象,创作一个小片段。
(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绘江南春天的动态之美的。
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真是山山水水都爱娇,好不动人。
在阳光明丽的中午,还可以看到水底一群群的游鱼,一动不动地停在那里,好像待风出发的潜艇队伍。
技法点拨: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动态描写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①阅读文章,抓住文章中动态性的描写,如动词,体现描写对象的变化的相关的词句,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的词句;②阅读前后文,具体感受前面找到的关键语句所起的作用,一般为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某种景物的什么情态、什么形象等,表现了描写对象的动态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14分)
阅读小古文《师旷①论学》,完成习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②烛乎?”
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然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研究很深。
②炳:点。
③安:怎么。
④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mèi):昏暗。
1.根据你的思考,请为划线句加点的两个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少( )而好( )学
2.根据故事内容,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下面的题目。
(1)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来谈论学习,请提取文中信息,完成下面的导图。
(2)想想三处比喻的意思,对“炳烛之明”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A.古时候没有灯,晚上学习的时候要点上蜡烛。
B.点烛学习,更能让人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C.到了老年的时候,学习就像蜡烛的光,十分微弱渺小,已经不值一提了。
D.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学习。
即使已经到了老年,也要好学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