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7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整体感知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这首诗也是陶诗艺 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 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3)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 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 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解题
《饮酒》是诗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 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 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 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四、自由朗读本诗。
二、了解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 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 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 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 “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 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八、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 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 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 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 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 “欲辨已忘言”呢?
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 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 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 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 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 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 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 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 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 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 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本诗韵脚
在陶渊明的《饮酒》中,韵脚押“an”韵。韵脚字: 喧(xuān)、偏(piān)、山(shān)、还(huán)、言 (yán)。
古典格律诗的韵律规律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古典 诗词的第一句话可以不押韵,而第二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第四句 和其他偶数句必须押韵。
再读诗歌
1. 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 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 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本诗译文:
我居住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请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只要心志高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 僻静了。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时,无意间看见了庐山。 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飞回。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全诗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疏通诗意
1、处理字词。 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 居住在此。
钟嵘在《诗品》中称一位诗人为“古今隐逸是人之宗”,同学们 知道他是谁吗?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 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 世界。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 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 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隐居的真趣,是与“伪”相对的《庄子》:“辩也者,有不辩也, 大辩不言。”又:“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人厌 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 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 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 所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 交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 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 回味悠长。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 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 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 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九、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 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 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 得自己的感悟。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 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 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 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七、研读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又无车马喧。是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 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表现即使身处喧闹的人境,但只要心灵清静明晰,就可以避开繁 杂,获得内在的安宁和自在。
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 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结合诗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 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 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 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 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 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 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 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 “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 “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 种版本的优劣吗?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 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 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 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 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 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 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 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 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 很大。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十、布置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 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