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中心论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中心论点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
革政治的借鉴。

特别注意对“仁义脂粉而攻防之势异也。

”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特别就是第5自然
段对照分析细细的深入细致认知。

其几项力量的对照就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弱秦亡于陈涉,这种对史实展开对照、评论,从中带出教益,以
匡时政之弊的读法,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极具备说服力,应该王朝与契丹、西夏的关系并
作对照,从爵位的高下、实力的高低、地盘的大小、输赢的趋势几个方面对照,表明宋王
朝如果赂敌而亡国,真的就是最下策的作法了。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反反复复对照的论证手法。

强大统一的秦帝国从它强盛的峰端,一下子跌落到尘埃,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
了强烈的对比。

正是这种对比,给读者以极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去思考,去寻
求答案:秦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作者用全篇对照到底的手法写下了他的结论。

对照在四个方面进行:秦国本身先强后强、先盛后衰、先兴旺后覆灭的对照;秦与六国的对照;秦与陈涉的对照;陈涉与六国的对照。

几种对照交织在一起,并使主客观形势的相同,高低盛衰深浅的相同,都获得极尽显
现出来。

其结构的宏大,气势的雄浑,并使结论的面世分外有力。

仅以课文第五层为例,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
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从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和山东之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年而语,可是“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

换句话说,就是陈涉<九国<秦朝,却最终推翻了秦朝。

这样对比,激起读者
急切地追寻原因,也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

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
揭示题旨。

(3)文章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

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
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优劣?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堪
称中学语文教材中又一著名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

一评者秦国覆灭的缘由,一评者六国幻灭的
原因。

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旨在借古讽今,告诫后人必须汲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

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使用了旁述融合。

这就是两文的相同之处,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结构安排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就是史评,同属议论文,但两文的论证结构精心安排却相同。

《过秦论》使用两段式结构;《六国论》使用三段式结构。

《过秦论》第一大段详尽
具体内容而又简约生动地记载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强及弱,由何威弱而亡的过程;第
二大段通过对照分析,表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脂粉而攻防之势异也。

《六国论》第一
大段表示了六国幻灭的`原因——非兵有利,战疏于,弊在赂秦;第二大段运用韩、魏、楚
赂秦而亡,魏、燕、赵因它国赂秦而亡的具体内容事实,证明六国幻灭,弊在赂秦;第三
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础上,带出教训,警戒后人。

二、组材顺序不同
《过秦论》组材以时间为序;《六国论》组材以事物类别为序。

《过秦论》从秦孝公
写下起至,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内容记载了
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

《六国论》则将六国中轻易赂秦而亡,因他国赂秦
而亡,分别予以归类,展开具体分析阐释,进而得出结论:六国幻灭,非兵有利,战疏于,弊在赂秦的结论。

三、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时评融合的手法,但两文表现手法的侧重点相同。

《过秦论》侧重于记载,因为本文主要就是运用大量的事实去展开对照比较,使事实
骂人,从而证明秦亡的原因。

《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释六国幻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到议论分析上。

《过秦论》使用先述后评者,以述居多;《六国论》使
用先评者后述,边述边评,以评选为主。

四、评论点位置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评论点都非常明晰,但两文Scars的边线相同。

(过秦论》
的评论点放到文章的最后。

卒章显志。

(六国论》的评论点放到文章的篇首,开门见山。

(过秦论》在前面时评的基础上,reputation开头,发人深思,令人难以忘怀;(六国论》
开篇点旨,一目了然,独特注重,引人入胜。

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会大有帮助的。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译文。

秦孝公占有殽山与函谷关的险要地势,具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把守着(它)去窥
探周王室(的权力),存有席卷天下,打败列国,掌控海内的意愿,吞并远地的雄心。

在那
时候,商君统领他,国内奠定法度,专门从事耕种和纺织,利京区控球与出赛的器械,对
外实行连衡之策而使诸侯自相争斗。

于是秦国不费力而夺回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原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攻占巴、蜀,向东割来肥沃的土地,向北收来要害的郡邑。

诸侯都很恐惧,聚会
结盟而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再吝惜珍奇的祭器和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
来招纳天下的士人,订立合纵的盟约,结为盟国,合为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都英明有智而又忠诚信义,宽容
仁厚而且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重视士人,约为合纵之盟而离散连横之策,兼有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兵力。

于是,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
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珍、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与各国
国君〕沟通意见;有吴起、孙腹、带陀、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
军队。

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土)的军队,开往函谷关而攻打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想引入敌军,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进关。

秦人没有丢掉一支箭那
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已经困厄不堪了。

于是合纵的盟约解散了,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而
贿赂秦国。

秦国也就有了充足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弱点入手制服他们,追逐散逃的败兵,倒
下上百万的尸体,流成河的血水甚至能漂浮起盾牌来;乘袭这样的便利形势,(秦人)任意
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了山河的区域。

强大的国家自愿称臣归服,弱小的国家甘心成为属国。

发展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国家的时间短,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可写)。

至秦始皇的时候,他复兴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拉住长长的鞭子去驱离着各国人民,
并吞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荣登了最尊上的宝座而朗布龙县了天下,用暴力鞭打天下
的百姓,威风惊艳四海。

于是,他向南攻下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入桂林郡和象郡;百越
的君主,一言不发,颈上挑断绳子则表示归顺,任凭大官支配。

(秦始皇)于是派遣蒙恬至
北方回去修建长城而把守边境,击溃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再敢于南下来牧马,士人不敢
动武去恐吓仇怨,于是(秦始皇)废止了先王的康乾之道,烧毁了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
去愚化百姓;烧掉知名的城池,杀死英雄豪杰;没收天下的兵器,科创至咸阳,封存了刀和
箭头,用它铸造十二个金人,去弱化天下的百姓。

然后,利用华山为城墙,黄河为护城河,在亿丈的高山之上,边缘系统不容测度的深渊,以此去获得巩固。

优良的将领以疲软的弓
弩把守着沃埃尔的地方,可信的大臣、精锐部队的士卒、陈列着坚利的兵器,审问往来行人。

天下已经讨平,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有关中的巩固地势,无数的厚实城池,正是子
孙万代的帝王基业呀。

始皇去世,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各地。

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
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徙戍边的征
夫;(他的)才能不如中等人,又没有仲尼、墨翟那样的贤德,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戍卒的队伍,露面于阡陌纵横的田间,(他)率领疲弊的士卒,统率数百名的部队,一转变就进攻秦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却如同阴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背着粮食,如同影子那样跟随着他。

此后,山以东的豪杰于是纷纷起事而灭亡了秦国。

那么,(由此看来,秦的)天下并不大不逊于,雍州的地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要,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荣;(他的)农具木棍远不如钩戟长矛更坚硬;(他的那些)適戍的部卒,并无法与九国的军队二者抗衡;(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然而顺利与失利却出现了相同的变化,功业恰恰呈现恰好相反的情况。

假使以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极势与力量,简直就是差得太多了。

然而,秦却以其区区之地,达至万乘兵车的国势,重新排列八州的位次而并使同列诸侯归服,尚无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为私产,以殽函并作宫殿;一个平民起兵而天子的七庙被烧毁,本人又死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取笑的原因就是什么呢?——不颁布仁义的政策而并使攻防的形势出现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