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长春市集体备课发言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长春市集体备课发言稿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涂万福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涂万福,非常荣幸有这样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承担的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至十课的备课内容。

每学期期初,我们都要进行这样的备课交流。

很多一线教师有了教学实践经验,很多优秀教师做了多次备课指导,大家对每课的重难点可以说已经很熟悉,但也和我一样盼望在这样的交流中有新的发现,希望常备常新。

今天我把自己的对教材一点点认识和思考与各位老师交流,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指正。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更高层面上对“积累”进行了反复强调:(1)“积累”是作为“素养”提出来的。

课标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节中提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积累”是作为“基础”提出来的。

课标在“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积累”是作为“目标”提出来的。

课标“总目标”的第七点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积累……”
(4)“积累”是作为“要求”提出来的。

课标在“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5)“积累”在“评价”中也没有被忽略要求。

它是这样强调的:“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样的不厌其烦,这样的强调力度,表现在课标中,给我们的是鲜明而深刻的提醒和警示:语文教学要非常关注学生的积累,不注重积累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尤其我们将面临的是刚刚才升入初中的学生,我们更需要把“积累”在教学中加以强调。

七年级的学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基础,刚刚步入初中,心智还不够成熟,缺少理性的认识,再加上陌生的很多东西都需要熟悉和适应,■从积累的角度,我想还是让学生每一课学会点儿,每一课积累点儿,每一课提升点儿。

侧重课内外语文活动的精心设计,■重在积累,重在能力,重在思维,重在素养。

初中阶段,语文课堂还是应该关注语言积累运用的方向,突出语言学用训练,强化语言学用实践;关注集体参与,占有一定时间长度、训练力度的活动。

读、背、写、思活动课堂活动,集体训练要占主流。

通俗的说,主要要让学生干活,绝大多数学生有事做,记记笔记,一起背点好东西,一起写点东西。

今天,我想从落实目标的角度,着力设计语文活动的角度,从多方位分散整合落实语文知识的角度,对七年级上册前十课备课做一点点思考,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点滴启示。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前十课:
1.《唐诗五首》
2.《词三首》、
3.《孩童之道》
4.《给我的孩子们》
5.《在梦的远方》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清贫》
8.《老山界》
9.《木兰诗》
10.《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教材篇章整合
按照体裁可分为诗歌和现代文两部分。

诗歌部分包括古诗词《唐诗五首》《词三首》、汉乐府《木兰诗》和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现代文部分包括散文诗《孩童之道》、散文《给我的孩子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梦的远方》、自传《清贫》、回忆录《老山界》。

■诗歌部分
■古诗词《唐诗五首》《词三首》
■每一课学会点儿:
强调诵读,强调炼字,强调背记。

■每一课积累点儿:
1.为全篇引出有力抓手,抓住东西说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定要讲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登幽州台歌》一定要讲的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定要讲的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滁州西涧》一定要讲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定要讲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
《相见欢》一定要讲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醉花阴》一定要讲的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破阵子》一定要讲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让名句成为有力抓手,以名句为核心欣赏诗歌,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离开想象和联想,诗将不能成为真正的诗。


■2.积累唐诗、宋词知识
(1)唐诗
粗略可以将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是讲究字数固定,讲究格律,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便不大讲究格律,也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登幽州台歌》具有古体诗特点,其余四首唐诗近体诗特点明显。

《唐诗五首》中的诗人,除常规介绍外,需要鲜明交代五位诗人分别生活于初唐、盛唐和中唐,这是诗歌史的重要线索。

■(2)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句子有长与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三位词人处于历史不同时期,五代的李煜,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

身份各异,有亡国之君,有闺中思夫的少妇,有欲征战沙场的将军。

■每一课提升点儿:
比较、整合赏析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是“友情”主题,一首是送别,一首是话别;《滁州西涧》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是风景诗,一首是山水野趣,一首是早春之魂;剩下一首《登幽州台歌》有古体诗色彩,是怀古伤今。

三首宋词,《相见欢》《醉花阴》是“婉约派”代表作,《破阵子》是“豪放派”代表作。

哪些句子写得妙,妙在什么地方?(推敲词句,咬文嚼字)
诗词教学,重在积累,赏析,诵记。

反复的朗读吟诵,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

积累诗词知识,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境,词言,诗词是极其精炼的艺术,都以少量
的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拓宽自由想象空间,体味诗句之外所包含的无限意味。

█汉乐府《木兰诗》
每一课学会点儿:
如何从韵脚的角度朗读这首诗?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经典。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对“写叹息、买马、思亲”所用的大量排比的体会,对“复沓、对偶、顶针、反问”的感知,突出民歌的铺张和唐诗的精炼的特点。

这首诗有七个韵,全篇有六个字的读音要相当注意。

主要目的是突出“诗性”特点的读,突出诗歌朗读的方向。

诗歌的朗读有别于一般文章的朗读,特别是古诗,押韵形成的韵律节奏之美是古诗的精华和魅力所在,对于这一特点的感受只有通过深情的朗读达成,韵脚则是对这种韵律美感形成原因的知识支撑。

赏析感受韵律美很抽象,而韵脚则很具体,落实到韵脚的朗读活动会使得学生对韵律美的感知更加具体。

■每一课积累点儿:
这首诗有多少需要我们知晓的文学常识?
1.乐府
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关,其主要职责有:制定乐谱、训练乐员、搜集歌辞。

最早出现在秦朝,汉承秦制,到了萧梁时期,“乐府”由官署名演变一种诗体,人们把能配乐而歌的诗体,称为“乐府”。

■2.《乐府诗集》
是背诵郭茂倩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以先秦至唐末歌谣。

全书共一百卷,成书较早,搜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集,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互文:
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其他修辞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真(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隐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

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叙事诗、烘托、繁笔、简笔、实写、虚写、成语“扑朔迷离”(不再举例)
■每一课提升点儿:
■1.讨论这首诗中可以作为学习重点的有哪几个片段?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品味这首诗,要害之处在于本文立意的重点在于描写了一位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

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承担了“阿爷”、“长兄”这些男性的职责(“英雄”一词可以在此玩味一下,为什么不是“英雌”,强调“英雄”本该是男人来做,所以女性成为英雄要在前面加上“巾帼”来修饰)。

木兰主动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立了大功,却并不在乎,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这和一般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溢赞恰恰相反。

他拒绝封赏,别无他求,只要回乡享受平民的家庭快乐,这个英雄的内涵在于勇于承担家庭重担,为国立功,最后淡泊还乡,这是一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而且恢复女儿身份,突出其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巾帼英雄。

她唯一感到得意的是成功掩盖了女性性别。

难得的是《木兰诗》这样使木兰与战争相联系,不像其他作品塑造的女性英雄是以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忠于家庭、丈夫、不受利诱为主,如《陌上桑》、《羽林郎》,使《木兰诗》以其特有的特色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传诵千古。

■2.繁笔、简笔处理的作用
这首诗详略处理上很有特色,改简略的地方可以说是惜墨如金连花木兰怎样打仗都不着一字,百战之苦,十年之艰,一笔带过。

该详写的地方,可以说不惜工本,极尽渲染之能事。

采用特殊的铺张。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马有这样买的吗?这不是有点折腾吗?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嘛?开了东边的门却坐到西边的床上去。

更有麻烦的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本来一句话可以讲明白的,为什么要花上几句?但读者读起来却没有感到拖沓,是因为这里有一种动人的情调。

这种平行的铺张,文人作品里往往是回避的,而它却唤起读者关于民歌特有的情调,有一种天真朴素的情趣,这种情趣在南北朝民歌中屡见不鲜。

《木兰诗》可谓繁简相宜的典型之作,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更好地突出木兰是一个集柔美与阳刚为一体的巾帼英雄,她既有女性的温柔善良,又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果敢决绝。

她替父从军义不容辞,她功成勇退淡泊从容。

可以说她是集正义、道义、节义于一身,在她的身上闪烁着忠孝两全的仁义光芒。

使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也传诵千古。

█《现代诗歌两首》
现代诗歌的教学与学习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我们要善于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关注诗中的意象。

诗歌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是:知识教学,朗读训练,语言品味,赏析点拨,情志熏陶,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

从文体教学的特点看,诗歌教学要突出的内容是: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

■《我爱这土地》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距今70多年的时代背景,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不小的障碍,因此作者是怎样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是品析诗的关键。

■每一课学会点儿:
比较准确地认识各种诗体和诗歌的表达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风景诗、哲理诗、寓言诗、爱情诗、咏物诗等等。

这首诗是抒情诗。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朗读这首诗?
强调重音、节奏。

(突出诗中的意象,情感,意味)
■每一课积累点儿:
1.抒情诗:
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

2.背记现代诗歌中广为人知的抒情名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找出诗中的意象:
暴风雨,土地,河流,风,黎明。

■每一课提升点儿:
1.第一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作者为什么要用鸟来自比?
在国家危难的时刻,连一只微不足道的小鸟也在用整个生命发出反抗,引导学生找到小鸟歌唱的对象。

用“假如……”写一句诗,展开想象,学用这一句式。

■2.品味每个意象前的修饰语的意味。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象征意义,从小鸟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情感主题。

小鸟生在歌唱土地,死也要将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依赖和眷恋,及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再用“我爱这土地,因为……”句式当我们面对这片土地怎样表达这份情感。

体会诗的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的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第一节完成蓄势,这第二节是感情的升华和迸发。

(此活动目的在于模仿诗歌的语言形式进行写作训练,值得提醒的是引导学生少一些偏理性的论述性的语言,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及诗性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情感,也许效果会更好。


■《乡愁》
每一课学会点儿:
充分地朗读这首诗。

余光中的《乡愁》以时间为序,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

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每一课积累点儿:
1.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整齐中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富有建筑美,脉络清晰,句式整齐。

2.积累“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叠词,反复读中形成习惯语流,力求对语言表达和创作有所用。

积累“一枚、一张、一座、一湾”数量词,反复读中负载情感之深重,学会巧妙表达情感。

积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的逐层递进,“后来啊”又将前两节与后两节的对照,前两节的乡愁还有一种期盼和甜蜜,后两节则在乡愁中深藏着无法跨越的阻隔所带来的遗憾和无法释怀的忧伤。

“而现在”又完成转合和递进,由个人的际遇家思,升华为游子对家国故土的思念,升华为海岛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挚爱和怀想。

■每一课提升点儿:
《乡愁》一首,在教学中可以学成四首,用这首带出作者的另一首《乡愁》。

再以席慕荣的诗带出一首席慕容的诗。

体会余光中的诗突出意象,体会席慕容的诗突出意境。

在读法上对席慕容的诗要用轻声读,有时要用极轻的声音来读。

这一节课就可以读四首诗,背两首诗,形成气候;学习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也许还有一种更好的上法,或者以轻声朗读席慕荣的《乡愁》作为导语,或以师生共同朗读古今多首思乡之诗来导入,再学读余光中的《乡愁》,再加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这样,一节课就上余光中的两首诗。

诗歌教学,力求简单而深刻,直观而有效,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刚入初一的学生,还是积跬步,累点滴,求浅显,重思维,勤动笔,善思考,提能力为上,如同新燕啄泥累巢一点一
点来。

■现代文阅读教学部分
■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要关注的是文体,文本,学情,学法。

主要任务应该是教授文体知识,汉语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

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前十课现代文有《孩童之道》、《给我的孩子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梦的远方》、《清贫》、《老山界》。

■《孩童之道》、《给我的孩子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梦的远方》都是有关“童年”的,《孩童之道》体裁是散文诗,《给我的孩子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梦的远方》是散文。

《孩童之道》是讴歌童真母爱的,《给我的孩子们》是叙写孩子们童真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童年生活的,《在梦的远方》从童年成长过程中回忆母亲无私付出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梦的远方》、《清贫》、《老山界》都是“回忆”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梦的远方》是散文,《清贫》是自传,《老山界》是回忆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梦的远方》是回忆童年生活中的人和事,《清贫》、《老山界》是回忆革命题材的作品。

█《孩童之道》
这是一首关于孩童的赞美诗,是一曲孩童天性之美的颂歌,选自泰戈尔为“天真孩童和母爱至美”而唱的赞歌——《新月集》,是《新月集》中经典的散文诗。

■每一课学会点儿:
充分的读这首散文诗。

文章形式、结构与《乡愁》很相似,而《孩童之道》却是散文诗,除了是选自散文诗集《新月集》外,还能说出原因吗?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与诗相比,散文诗没有诗的韵脚、节奏、音节、行数、排列,即没有诗歌的外形式的羁绊。

与散文相比,散文诗是歌唱生活,多用联想来编织,而不是叙述生活,描述生活的;
散文诗篇幅短小,集中抒情,以抒情的剪刀放手裁剪素材,而不是要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

散文诗的语言要有诗的节奏,造成诗特有的语言美,而不是散文所要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表达具有象征性。

■每一课积累点儿:
1.《新月集》
《新月集》是诗人泰戈尔为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儿童,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子之爱谱写的一曲涤荡心灵的赞歌。

将儿童比作新月,象征着他们新月一样纯洁和宁静、美好和纯真,也象征着他们会像新月一样日渐圆满、完美起来。

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主主义者,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

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

代表作《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

1924年,泰戈尔曾经到过中国,与徐志摩
等诗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影响。

■2.背诵整首散文诗。

积累这首诗中“成堆的黄金与柱子”、“乞丐”、“新月的世界”、“乐土”、“双重约束的带子”流露出散文诗的象征性。

■每一课提升点儿:
每一诗节“第二行”采用统一句式“他所以……并不是没有缘故……”。

即完成了整首诗结构上的“同一性”,又实现了每一诗节内容含义的很好区分,“同中有异”,很美妙。

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体现了一种诗意的哲思的表达:面对生命的有和无,孩子有所取与所舍,玩味着儿童世界的取舍之道,在强调儿童的取舍选择的同时,更好的突出了“缘故”,丰富的突出了充满无穷快乐与美好的母爱的世界。

█《给我的孩子们》
这片文章是丰子恺天赋童心体现无疑的典型代表作,这片借以作为《子恺画集》的“序”,叙述了自己一群“小燕子般的儿女”瞻瞻、阿宝、软软的天真相,他们要皮球停在墙上不掉下来;要唤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为小猫不肯吃糕哭得死去活来;因父亲的腋毛而大惊大恐……如果不是真正地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是绝不会如此真实地表现他们的真率,自然,热情的。

在赞美儿童世界的同时,作者将世俗社会的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进行了对比用儿童世界映衬着成人世界的虚伪、卑劣、病态和不自然。

■每一课学会点儿:
认真看课文,概括文中孩子们的特点和记叙的趣事。

注意概括方法:
可以抓住具体事件,可以抓住关键性词语、句子,可以抓住作者对事件分析和倾向。

引导学生徜徉在语言中,概括出孩子们的特点:童真、童趣、天真、可爱、直率、任性、调皮、幼稚、富有想象力、敢于创造、自然、单纯、全心投入、爱憎分明。

■概括趣事:
瞻瞻
花生米翻落。

小猫不吃糕。

打破小泥人。

做脚踏车、火车、汽车。

要上月亮上去。

疑心剃头的爸爸是和尚。

疑心爸爸腋下的手是黄鼠狼。

熟睡将香蕉扔掉。

要搬动大椅子,要把一杯茶横放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要月亮出来‘要雨偏下。

学爸爸裁纸,竟把中国装的《楚辞》裁破了十几页。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拿爸爸的长锋羊毫。

详写的是瞻瞻,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较小的孩子瞻瞻的可爱。

■每一课积累点儿:
1.读背几个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