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肖林;郭梅;范瑞云
【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serum myocardi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and to explore the sensitive indexes of early diagnosis of AMI .Methods:Choose 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and 30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healthy group) were collected in patients with onset of
1~3h ,4~8h ,9~15h in venous blood ,serum was detected in H‐
F ABP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 ,troponin (CTnI ) ,myoglobin (MYO) and compare within the group ,in the final clinical diagnosis as the gold standard ,calculation of the four kinds of serum cardiac marker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AMI diag‐nostic eval uation index .Results:The first time 1 ~ 3h ,AMI group of patients with H‐FABP ,MYO index check out of the water ,on averag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healthy group ,the patients with UAP group ,the ACS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CK‐MB ,CTnI the detection of the health group ,UAP group ,the non-ACS patient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I group H‐FABP ,MYO ,CK‐MB ,CTnI detectable levels in th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4 ~ 8h period healthy
group ,UAP group ,the non-ACS group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9 ~ 15h period CK‐MB ,CTnI to a higher level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healthy group ,UAP group ,the non-
ACS patients ,the differences we 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FABP early diagnosis and compare the final clinical diagnosis ,the correct diagnosis of AMI in 41 patients ,46 patients with non-AMI ,consistent rate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 final diagnosis result Kappa = 0 .775;CK‐MB early diagnosis of AMI patient concordance rates Kappa = 0 .357;con‐sistent
rate CTnI early diagnosis of AMI in patients with Kappa = 0 .171;consistent rate MYO early diagnosis of AMI in pa‐tients with Kappa =
0 .487 .Conclusion:H‐FABP in early acute myoca rdial infarction appear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levels ,and the final diagnosis a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high consistency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A C S )患者98例及健康人群(健康组)30例,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发病1~3h、4~8h、9~15h内的静脉血,检测血清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并进行组内比较;以最终临床
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四种血清心肌标志物早期诊断AMI的诊断学评价指标。
结果:在发病1~3h时间段,AMI组患者H‐FABP、MYO指标检出水平均显著
的高于健康组、UAP组、非AC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K‐MB、CTnI
检出水平与健康组、UAP组、非 ACS 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组
H‐FABP、MYO、CK‐MB、CTnI检出水平在发病4~8h时间段均显著的高于健
康组、UAP组、非AC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9~15h 时间段CK‐MB、CTnI达到更高水平并且显著的高于健康组、UAP组、非ACS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H‐FABP早期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比较,正确诊断AMI
患者41例、非AMI患者46例,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确诊结果的一致率Kappa
=0.775;CK‐MB早期诊断AMI患者的一致率Kappa=0.357;CTnI早期诊
断AMI患者的一致率Kappa=0.171;MYO早期诊断AMI患者的一致率Kappa=0.487。
结论: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即出现水平显著的升高,并且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45)007
【总页数】4页(P915-918)
【关键词】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梗塞/诊断
【作者】肖林;郭梅;范瑞云
【作者单位】天津第272医院检验科天津300020;天津第254医院检验科;天津第272医院检验科天津3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主题词@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梗塞/诊断
目前,对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可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进行有效诊断,但对于非典型AMI上述方式远远不能满足,还需要通过心肌标志物的检测进行早期诊断。
目前,用于AMI诊断的心肌标志物主要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及肌红蛋白(MYO),但在心肌梗死后8h左右血中浓度才升高,因此,不具有早期诊断AMI的敏感性。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1]是心肌细胞中的一种小分子细胞质蛋白,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H-FABP将迅速从心肌细胞释放入血循环。
本研通过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检测在AMI诊断中的效果进
行比较,旨在判定血清H-FABP检测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
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98例及健康人群(健康组)30例,根据冠脉造影检测、心
电图及临床表现最终确诊结果,分为AMI组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非ACS患者23例(非ACS组:非心源性胸痛12例、稳定性心绞痛11例),30例健康人群(健康组)。
AMI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47~76岁,体质量52~73kg。
UAP组28例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4~73岁,
体质量54~75kg。
非ACS组23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5岁~77岁,体质量50~72kg。
健康组30例中,年龄42~75岁,体质量52~71kg。
四组
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构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2];②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诊断标准参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中相关标准;③所有疑似ACS患者在发病1~3h、4~8h、9~15h内的静脉血,并检测相关血清心肌标志物指标。
排除标准[3]: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和障碍的患者;②既往已经确诊过
AMI的患者;③合并严重的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④在本院治疗时间<24h的患者。
2 标本采集所有患者均清晨8:00空腹抽取静脉血液5 ml,采用EDTA抗凝,并于高速低温离心机离心10min,取血清以备测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
3 检测方法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进行测定,以上项目由宁波瑞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进行测定。
4 观察指标分别采集AMI组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非ACS患者23例(非ACS组:非心源性胸痛12例、稳定性心绞痛11例)患者发病1~3h、4~8h、9~15h内的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清中H-FABP、肌酸激酶同工
酶(CK-MB)、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并进行组内比较,以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上述四种血清心肌标志物早期诊断AMI的诊断学评价指标。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0.0~0.20极
低的一致性、0.21~0.40一般的一致性、0.41~0.60 中等的一致性、0.61~0.80 高度的一致性和0.81~1几乎完全一致;检验标准为0.05,当P﹤0.05时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1 各组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段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测情况第1个时间段1~3h,AMI组H-FABP、MYO指标检出水平均显著的高于健康组、UAP组、非AC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K-MB、CTnI检出水平与健康组、UAP组、非ACS
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组H-FABP、MYO、CK-MB、CTnI检出
水平在4~8h均显著的高于健康组、UAP组、非AC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9~15h CK-MB、CTnI达到更高水平,并且显著的高于健康组、UAP组、非AC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UAP组患者仅在4~8h时H-FABP、MYO、CK-MB、CTnI检出水平升高显著并且显著的高于健康组。
非ACS组患者在任何
时间段的H-FABP、MYO、CK-MB、CTnI检出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见表1。
2 四种血清心肌标志物在早期(1~3h)进行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H-FABP早
期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比较,正确诊断41例AMI患者、46例非AMI患者,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确诊结果的一致率Kappa=0.775;CK-MB早期诊断结果与
最终临床诊断比较,正确诊断23例AMI患者、44例非AMI患者,诊断结果与
临床最终确诊结果的一致率Kappa=0.357;CTnI早期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比较,正确诊断19例AMI患者、39例非AMI患者,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确诊结果的一致率Kappa=0.171;MYO早期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比较,正确诊断32例AMI患者、41例非AMI患者,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确诊结果的一致率Kappa=0.487,见表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该病是在原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发生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关心肌严重且持久地急性缺血进而引起心肌细胞坏死所致[4]。
患者一般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电图动态性演变及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临床多伴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
AMI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因此,对AMI患者需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可降低其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目前,用于AMI诊断的常用心肌标志物[5]主要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
CK-MB[6]是CK的三种同功酶之一,当心肌细胞坏死时CK-MB大量释放入血,在2.8~15.1h内出现在外周血液中,16~24h内到达高峰,3~4d恢复正常。
研究发现[7],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并不高,4h诊断AMI的敏感性是47.1%,并且不能对微小心肌梗死进行诊断,且存在特异性较差的问题,一旦出现急性脑血管意外、横纹肌溶解症等现象其值也可升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局限。
肌钙蛋白(CTnI)[8]是肌钙蛋白的三种亚单位之一,主要是存在于心肌,具有不同的功能性区域,当心肌细胞受到损害时,上述功能区域的磷酸化位点则发生变化,CTnI被蛋白酶降解,在AMI发生后4~6h进入血液,12~24h或24~48h则可达到高峰,可持续增高7~14d,是目前诊断AMI的最特异指标,然而,因其出现在外周血液循环的时间相对较晚且持续时间较长,故在AMI回顾性诊断中意义重大,对AMI的早期诊断限制。
肌红蛋白(MYO)[9]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心肌中的血红素蛋白,当心肌发生损伤后,MYO
在1~3h内即可释放进入外周血液循环,6~8h内到达峰值, 24~36h即可恢复正常水平,敏感性较高,然而由于人类的横纹肌和心肌都含有丰富的MYO,横纹肌内的MYO占总蛋白量的2%,在骨骼肌损伤、肾衰、神经肌肉疾病、心肌炎、严重体克等疾病时也可出现增高,因此,所得出的检测结果无法分辨是来源于心肌还是骨骼肌,故其对心肌的特异性不高。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10]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心肌损伤早期指标。
研究显示[11],在AMI早期,由于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度敏感较高,且动员脂肪酸需提供能量,导致心肌细胞内H-FABP迅速升高,致使H-FABP从心肌细胞释放,迅速进入血液循环。
H-FABP在心肌损伤后的20min内就可在血中检测到,在4~6h达到高峰,并随尿液排出体外,24h后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所以,H-FABP[12]不仅能迅速反映心肌损害的情况,还可心肌梗死范围进行估测,对于早期发现心肌再梗死极为有利。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早期1~3h,AMI组患者H-FABP、MYO指标检出水平与其他几组相比明显升高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但CK-MB及CTnI值却相差不明显;在4~8h阶段,AMI组患者的H-FABP、MYO、CK-MB、CTnI值较高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9~15h阶段,该组的CK-MB、CTnI值达到更高水平并高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3]。
本组结果显示,通过对H-FABP的早期诊断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相比,发现其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确诊结果的一致较高,而CK-MB、CTnI、MYO的早期诊断与临床最终确诊结果的一致性较差,此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H-FABP在AMI的早期即可出现增高现象,且其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AMI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意义重大。
然而,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有限,有望在后期做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