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在规律上不能用发明、改变、修改、消灭、 创造等词语 在规律上可以用发现、认识、利用等词语 3. 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 4. 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的制约。
在做涉及规律的选择题时,凡是 看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 以创造(改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 律”“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等说法, 都可以直接排除。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 题干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 化之中,否认相对静止,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 性,入选。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D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
思辨明理
1.规律是联系,联系是规律。 2.哲学上讲的规律与具体规律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规律就是规则、定律。 4.规律有好坏之分。 5.规律是永恒的。
6.人可以利用规律,所以可以改变规律。
(1)规律是一种(固有、本质、必然的)联系,但联系 未必是规律。
(2)哲学上讲的规律≠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
课堂小结 1.四个概念。
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2.两组关系。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3.两个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温故知新
世界的 物质性
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 质的世界
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 使主观认识 与客观实际 相符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学的观点。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
•概括了整个世界一切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 象的共同本质(客观 实在性)。 •具有永恒性、绝对性。
•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 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 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特征。 •具有暂时性、相对性。
•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 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的观点。
2.物质的唯一特性: 3.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 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1、从本义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 的概括和总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 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从与时代的关系看: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概括和 总结,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点拨提示
1、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 基础。
2、物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求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等既要相对稳 定,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又要因 时而变,与时俱进、修改完善,使之符合变 化发展的实际
真题演练
(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 “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 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 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 相近的是 ( )
⑤世界是物质的。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 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 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 法 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 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联系实际】落实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会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性。¥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区别
物质与 运动
含义
运动与 含义
静止
特点
联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反对的错 误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形而上学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唯心主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态
统一于物质世界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真题演练
(重庆卷) 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 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 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 成功的关键
坚持用运
究 世
物质和运 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 是绝对运 动与相对
动变化发 展的观点 看问题,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静止的统 承认相对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一
静止
本 物质运动 规律的概念
物质 要遵循
质 的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人能认识和 利用规律
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
含义 特点(特征) 方法论要求
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臆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D.②③⑤
自然界 人类社会
尊重世界的物质性,
处理好主观与客观
世界是 物质的

的关系,坚持唯物 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人的意识
物质决 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
注意: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 *
* *
考情* 展示
*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
P29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是指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 否感觉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与唯心主 义划清了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是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 们所认识、所反映(与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 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动 是有 规律 的
规律按 客观规 律办事
1.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①辨证唯物论(4、5课)
马 克
⑴辨证唯 物主义 ②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
思 主
③唯物辨证法(7-10课)

社会历史观

(11课)
学 ⑵历史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12课)
(唯物论、认识论)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考点
1、探索世界的本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2)哲学的运动概念 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规律的概念 ②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及方法论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没有了物质。
联系
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 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
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4)规律不等于规则,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正确的 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
(5)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虽人不能 创造、消灭、改变规律;但可认识和利用规律。
(6)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1、人可以利用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只 能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