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下的融通五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改革下的融通五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作者:雷俊星
来源:《师道(教研)》2024年第02期
2014年,清远市华侨中学依托“一核四翼”精细化自主管理模式,在各年级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课改课堂“20+20”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6+1”高效课堂、微课堂、“三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课堂,在学校应势而生,学校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
这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热潮,积极转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打造出学生积极向上、自主成长新常态。
2020年,适逢“双新”改革新浪潮,学校以执着坚守踏浪而行,对原有的课堂模式,逐一进行分类指导、反思改进、打磨提炼、深度推广,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一种范式层面的、整体的、普遍的行为自觉——融通五度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解有精度:教师课堂讲解,要精炼、精确、精彩
教师的讲解不是满堂灌的模式,简单扼要、一语中的,讲授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过的知识点或不重要的知识点,要少讲或不讲,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一知半解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要多讲或详讲,并要讲得恰到好处。
要用最精准的词句表达最丰满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
讲解要精确是指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讲解的内容必须精准,具有科学性。
讲解要精彩,课堂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展示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有精度的讲更能凸显出课堂的高效。
精彩的课可以朴实无华,也可以美轮美奂,但时刻散发着幽兰之香、品来意蕴隽永,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成长。
二、理解有深度:学生学习新知,要深入、深刻、深远
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不应是一知半解,理解一般是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了解,即知晓。
对事实性的知识,一般是了解然后记忆,如长城有多长,泰山有多高等。
第二层是理解,对原则、概念、公理等知识,你了解的不一定理解,比如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可以了解和记忆,但是理解有难度。
所以了解不一定理解,理解一定了解。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运用,能将理解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比如作文等,所以学生学习新知的理解应该是有深度的,要深入、深刻、深遠。
三、运用有角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打开思路,多维观察,一题多解
简单地运用一个知识并不难,难在能多角度地运用知识。
比如,解题。
做到同样的题,用不同的解法,一题多解,也是一种融通。
就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知识,知识
才能活。
不同的角度运用,强调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介入与调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运用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就问题解决的角度看,注重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鼓励跨学科学习结果的有形化,打破知识壁垒,打开思路,打开成长成才大门。
四、融通有跨度:知识学习要融会贯通,学会迁移,举一反三,自主探究,具有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融会贯通,也是一种知识的迁移,需要学生具有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设立“跨学科主体学习活动,要求各学科开展不低于10%的跨学科学习,因为真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20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面向信息时代的高中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改革系统确立起“核心素养”理念,“素养”作为一种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极具跨学科性。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是解决“真实世界问题”,必然需要跨越学科与真实世界的界限。
五、创意有广度:学会提问,敢于质疑,勇于钻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有意义的课——扎实的课。
在这堂课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这堂课下来,对整个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效的,是有收获的,大部分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满的课。
一堂课出了达到预期的设计结果外,在整节课堂的教学中,还需饱含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意的、智慧的交流。
4.常态下的课——朴实的课。
一堂课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思想的碰撞、激烈的相互讨论,生成崭新的东西。
5.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课。
一节有缺陷的课,才是真实的课。
“融通五度”课堂,吻合“五实”课堂的定义,没有固话课堂的步骤模式,还空间和创造力给师生;“融通五度”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是新时代、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四新”)发展背景下的时代产物。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