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四村整体性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山四村整体性保护研究
张瑜;何依
【摘要】当前针对历史文化名村的单体保护和建筑修缮等点状微观层面的研究较为完善,而对古村落问的文化遗产要素及其关联度的探讨稍显不足,受旅游开发和文化噱头影响大,导致保护工作效率低、遗漏多.历史村落作为承载大量历史遗存资源的文化聚居形态,呈区域散落分布态势,集聚类型特征明显.该文以山西晋中绵山脚下四座防御型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依托历史时间段理论,寻找村落形成机制问的关联和相似度,从遗产区域保护、文化线路营造、特色品牌塑造三个层次对古村落集群进行整体性保护.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5(000)009
【总页数】5页(P173-177)
【关键词】绵山;防御;古村落;保护
【作者】张瑜;何依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资助项目(编号:51278211)・
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在一种文化圈里,一般还会有另类文化存在,与主体文化一起构成了文化圈的复杂多样性,真实地记录着丰富的历史地域文化。

山西中部地区古村镇最为人称道的是晋商大贾的家族宅院遗存,尤其是清代晋商的迅速膨胀对整个晋中地区村镇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

而太原盆地南端绵山脚下的洪山村、南庄村、张壁村、冷泉村四座历史文化名村,因防御而起、依晋商而兴,是集居住、生活与防御功能为一体的古村落群(图1)。

以清代为时间节点,四座古村落基本完好保存了清以前的堡寨和清以后的街院格局,是可以反映多时期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群。

1.1 绵山汾水造就的自然地缘效应
法国著名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长时段是各种结构和结构群的稳定和很少
变动的历史。

“长时段”研究理念核心是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如山川、原野、地理、气候、自然以及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等表面上看来似乎是静止的历史运动。

传统村落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边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影响。

四座古村南有绵山为屏,北有汾水为防,东南有关子岭为出入上党之孔道,西南鼠雀谷为通往晋南之咽喉。

其中,绵山是太行山西出的一条支脉,绵延百里,海拔2000m有余,东接沁源,南跨灵石,山势绵亘陡峭,且多绝壁断崖,可藏甲兵。

这种地理景观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存在,对周边村落空间的影响是整体性甚至终极性的。

以冷泉村为例,地处晋中盆地南端两渡镇东北部山脊之上,西邻汾河,北接雀鼠谷,面朝吕梁山脉,背负绵山,中夹汾河,左山右河路悬一线,地势险要,高差达10m,自然成为设置关隘的最佳场所。

张壁村更是顺塬势建造,依
山退避,三面沟壑,深达数十丈。

1.2 明清时期的区域社会经济形态变化
明清作为晋中地区历史时间进程中的中时段叙事单位,对四村当前现状造成的影响超出了任何一个时代。

介休因交通便利,人多地狭,外出求财经商者众多,商业迅
速发展,带来大范围商业贸易活动的兴盛。

清嘉庆《介休县志》记载:“街邑土狭人满,多挟资走四方,山陬海澨有邑人,固繁庶之地也。

”清以后,在原有交通线路的基础上,扩展商线驿路(图2),大量晋商依赖商道进行贸易,大量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商贸服务型村落。

在良好的商贸环境中,村民也逐步从贫民跻身于富商名流,绵山脚下一时商贾云集。

张壁村自清初有人外出经商,到清中叶已经成了一个商人村,有贾氏、张氏、王氏和靳氏四大家族,村内现有的庙宇、戏台、住宅、巷门、道路多是他们回乡捐钱建造。

洪山村曾是明清商贸重镇,随着晋商崛起,村内票号钱庄也逐渐形成,最为著名的是乔世杰和他的宝丰隆票号。

村内现存繁华的建筑装饰,包括居住、商贸、祭祀等各类建筑,都是重要物证。

1.3 历史战争的冲击
短时段突发性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直接关联下的古村落,也强化了村落间的文化关联,将村落空间演化锁定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

绵山四村处于太原盆地最南端,古时战事频繁。

鼠雀谷地处汾河峡谷,为历代通衢锁钥。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汾津,名也,在介休县西南,俗谓鼠雀谷,数十里间道隘,上戴山阜,下临绝涧。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役。

唐无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率兵追宋
金刚于此,数月后,李世民一日八战,皆破之,进而平定并州。

张壁村的囤粮地道为尉迟恭和宋金刚而用,多日盘旋后,在鼠雀谷被李世民击败。

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左副元帅宗翰、右副元帅宋望伐宋,平阳府叛卒引金兵入南北关,即冷泉村附近。

义军首领部将李实,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在高壁店(今高壁镇,即韩信岭)大败金兵。

防御是绵山脚下村落功能性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遗存特性。

集群防御要素的直接组构是关、暗道、堡等,还包括其他村内防御设施,对村落整体空间格局有着长久的影响。

2.1 抵御匈奴——“关隘”
冷泉关是汉高祖为北拒匈奴所设,因冷泉寒冷,又处于雀鼠谷北口按“阴阳而论北者为阳”,名曰“阳凉关”。

后关中有冷泉出名,改为冷泉关。

冷泉关处于中原地区通往北部边疆的要道之地,关内左山右河,历代置关设卡,驻兵防守,设为要塞(图3)。

灵石县志载:“冷泉关距县四十公里,疑即宋史所谓凉平关也,关外迤北皆平原,古有冷泉关遗址尚在,唐同光四年二月甲午攻于冷泉,天成元年八月丁酋阅稼于冷泉宫。

”冷泉关曾是北方匈奴南下犯秦的必经之地,被纳入到介休县管制,并明确了防御北方匈奴的特殊职能。

汉初匈奴南侵中原,鼠雀谷凭借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就成为北疆通往首都大门的重要关口。

汉高祖正式设立冷泉关作为都城防御的重要关卡,也成为明代以后冷泉寨、村兴起的基础。

冷泉村的边关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局限性的特殊文化形式,体现了边关重地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格局下的一种防御聚落模式,反映了明以前的朝代更替与动乱下国家边防重地的历史重担,以及农民起义不断,土匪横行的社会现实所衍生的堡寨文化与边关文化的延续关系。

属于特定时代的阶段性产物,随朝代更迭,村落自身叠加越来越丰富的社会文化,展现给今人历时性的遗存画面。

2.2 屯备军粮——“暗道”
壁者,军垒也。

张壁村南高北低,居高临下,坐落在三面环山的高台之上,是“易守难攻,退避有路”的战略防御基地。

其兴建始初是功能单一的军事堡垒。

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为断绝农民起义军间的联系而实行坚壁清野,张壁因有绵山屏蔽,起义军屯粮于此处地道。

地道呈“S”型走向,全长万米,纵横交错,立体交叉,高距地面1m有余,中距地面8~10m,底距地面17~20m,各层高约2m(图4)。

具有监视、指挥、通水、通气设施及马厩、粮仓、屯兵等功能。

堡外山沟中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位。

整个地道系统构成完备的地下军事防御设施,属于“守备筑垒”式军事战术设施,符合古兵法中“明堡暗道”之设。

2.3 地面防御——“山堡”
绵山地区多山地丘陵,常见黄土高原的沟、梁、峁地貌,村庄多选址于山地丘陵之上,以自然沟梁为天然边界。

南庄村在高处山顶位置选址,北、西侧有大沟,东、南部为坡地。

村南、东两个方向修建堡门与堡墙,其余均利用自然地形作为天然屏障,形成了安全的封闭空间。

南堡门、东堡门原建有阁楼,可居高临下、俯察敌情。

山梁、陡坎成为南庄村的边界,与人工堡墙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山堡”形态。

昔年战乱、匪患猖獗,自可借助沟壑山势,易守难攻,退避有据。

洪山村地处绵山腹地冲沟发育形成的相对平坦的高地上,远离汾河古道,沟壑丛生,北部与西部为悬崖峭壁,高差达几十米,形成天然屏障。

与南庄村类似,村民利用陡砍修筑堡墙,构筑了最安全的防御体系。

村落空间并非短期成就,而是通过历时态的多重文化演变,通过交替叠加的相互影响而派生出的共时态复合表达形式。

对绵山脚下村落组团而言,清以前战乱导致的防御需求赋予集群典型防御特色——寨门、堡墙、藏兵洞、门楼等。

明清商贸的
带动使得防御型村落同时具有商贸村镇的典型特征——主街贯穿、沿街商业设施。

3.1 张壁村:一街八巷,二门围堡
张壁村四周遗存有堡墙,南、北各有堡门,两堡门被主街首尾贯穿,均为石拱、砖砌,其中,北门筑有瓮城。

主街随地形南高北低,东西两侧各四条“丁”字形巷子,在丁字路口处设有唯一的出口,与大街组成形如龙的骨髂,故主街又名为龙脊街,而巷子的私密性和归属感亦十分强烈。

建筑布局清晰,寺庙集中建在南、北两城门地区,住宅分布在龙脊街两侧的巷子两边,有古商铺开设在街边。

3.2 洪山村:二堡相映,各呈曲直
洪山村以山河为界,格局基本完整。

分列双堡:堡则和西头堡,与东南
方向的源神庙、魁星楼遥呼应。

堡则在扇形冲积平原的最高处,东部与西部是沟谷悬崖,南部与北部通过缓坡与外部相连,以街为轴,两侧民居整齐排列,四周修建
高大的堡墙。

村中大户乔家,处在整个堡墙的中心位置。

堡墙的北部与南部设两个堡门,西南角处另设南门,人工修建的堡墙加上自然的沟谷给予内部安全最大的保障。

西头堡选址颇为讲究,与堡则互为犄角之势,通过北侧与西侧遗存的城墙,以及南部的陡砍与堡门,可清晰判断出边界范围。

堡内以“回”字形为主干网,堡外部分以南巷为轴,遗存传统鱼骨状街巷。

3.3 冷泉村:三晋雄关,河东重镇
冷泉村曾依托冷泉关在隋唐时期依托交通优势,在军事防御功能的基础上,成为商防一体的三晋名镇河驿站,一度“华轩云凑,驿骑星驰,络绎不绝。

过往商晓行夜宿,川流不息。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此地赋诗《寒食行次冷泉驿》:“驿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

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

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

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

”王维曾作《冷泉关道中》:“驱车临晓发,野气望中清。

溪日青林豁,山烟白喉明。

云峦随境换,堡聚逐崖城。

到此汾河水,依人觉有情”(图5),恰当表达了冷泉驿的特殊地理环境和艰险路途。

明以后冷泉关军事防御功能弱化,以其天然的防御功能和关隘基础成为搭筑民居堡寨的首选之地。

明嘉靖时期修建的门楼巍峨高耸,寨门两端至峰崖。

门道呈斜坡状直线延伸,一条主街道尽至后山堡门。

主街道两旁,有昔日临街商铺、钱庄、学堂、牌坊、戏台、祠堂等遗存,间有窄巷向两旁递进,形成“一街六巷”的空间格局。

3.4 南庄村:一纵三横,二门圈城
南庄是一座防御为主的设防性“城堡”,作为军事据点的防御功能完备。

由堡墙、街巷、院落、民居构成多层地面防御体系,四通八达的地道构成地下防御体系。

至明清,因其区位优势,一度成为商业名镇。

主街曾是全村的商贸和旅客集散中心、两侧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将重要公共建筑串成一线,形成公共生活轴线。

三条横向街巷与地形结合、宽窄不一,同时承担着商贸、交通、交往以及民俗文化活动等多种功能,与主街一起,呈现出“丰”字形态。

绵山四村在外部空间上呈现出封闭排他性,内部街巷空间则迂回多变,私密性较强。

明清为满足交通需要,又有主街贯穿,串联商品交易设施和空间。

四村文化结构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依山而生,险而生关,关则觊觎,乱而生寨,防以成堡,便而成驿,驿而成街,狭而从商,随贸而盛,足而生院。

”村落是这些杂糅文化的载体,其空间特征是反映村落特色文化的核心内容。

密不透风的防御体系,布局独特的村落形制,随处可见的明清院落遗存是防御文化与晋商文化杂糅的空间表达形式。

乡村与治所城市自上而下的形成机制不同,多是在自然地理的大背景下自下而上地形成,具有长时段的自然地缘特征和区域性社会遗产。

由于数量多、分布散、资金少,古村落的单体保护时常力不从心。

以此次研究为例,涉及到的古村落远不止4个,多数亟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相比之下,高效率、多覆盖的系统性群体保护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4.1 遗产区域——“物证”遗存的全面保护
首先,村落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是选址和营造的基础,包括山体、水系、沟壑、古树名木等。

其次是有着隐形联系的村村之间的人文历史信息和遗迹。

从古驿道、古战场等区域连续性遗存到山间庙宇、墓葬等历史见证物。

最后是村落本体内的普遍遗存,从分割村内外的堡墙、城墙到典型防守设施——堡门、寨楼;从吸纳长时
间社会结构变化影响的民居建筑、商业街等肌理构成要素,到维系村落非物质文化正常延续的祠堂、庙宇等公共建筑(表2)。

4.2 文化线路——贯穿“物证”的事件体系的保护
宏观层面的古村落关联体系是保护工作持久性和完整性的保障。

具备相似历史背景的四座古村落,在历史事件的串联下呈现出分段的文化特色。

挖掘村落间的文化关联脉络,统筹各类历史要素是该层次保护的重点。

清以前大小战争对村落造成了强度不等的冲击。

清中后期爆发的晋商文化对整个太原盆地都造成了剧烈影响。

由此,古战争路线、古商道驿站便成了贯穿各类“物证”遗存的重要线索(图6)。

4.3 特色品牌——村落本体特色的挖掘与保护
各历史动因的隐性着重点差异直接导致村落特色迥异的显性表现形式,每个古村落都具有其文化独立性。

在对多个村落进行集群构架营建、文化特色进行集中关联的同时,需要避免的是各村落特色相似而造成的文化雷同和滥造模仿。

洪山村由于自然地理相对缓和,受明清商业影响较大,与历年战乱影响下的冷泉、张壁村有着明显不同。

因千年洪山泉形成的水文化、陶瓷文化,因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气候条件形成的香文化共同成就了这个资源型历史文化名村,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珍贵。

南庄村作为昔日商镇,建筑格局和形式更为谨慎,贴合“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环境理论,建筑遗存的价值更加值得推敲,鉴于其毁坏较严重,亟需限制开发。

冷泉村和张壁村防御特色尤为明显,有所不同的是,冷泉古村由于村民整体搬迁,已变为“遗址型”村落,如断臂维纳斯一样,无需刻意修复,黄土漫天的自然环境下空心后的残缺美已极具魅力。

张壁村则因其规模庞大的千年古地道已被开发知名旅游胜地,需避免开发过度而丧失原真性(表3)。


资料来源:
图2: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作者自绘;
图3:道光五年《直隶霍州志》;
图4:国宝档案;
图5:灵石县志;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相关文献】
1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 吴模信,译. 北京:商务印书
馆出版社,1996.
2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施康强,译. 上海:三联书店,
1993.
3 何依. 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2.
4 邓巍. 古村镇“集群”保护方法研究.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5 马婧雅. 冷泉古村山水环境格局研究. 山西建筑, 2013 (30):22-23.
6 张静. 建筑风水学在张壁古堡形制上的运用与保护措施初探.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7 安介生. “长时段”研究理论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格局及演变趋势之解析. 江西社会科学, 2012 (4):14-18.
8 陈发长,山西省灵石县志编纂委员会. 灵石县志.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2.
9 介休市志编纂委员会. 介休市志. 北京:海潮出版社, 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