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丘记》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把握文章基本结构思路。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中秋习俗,并做适当延伸。
能力目标: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虎丘中秋与民赏月之乐和月夜斗歌之神韵。
情感目标:
1.通过自身朗读体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人文人性的视点去理解和体会袁宏道的复杂情感。
2.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与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虎丘中秋与民赏月之乐和月夜斗歌之神韵。
教学难点:用人文人性的视点去理解和体会袁宏道的复杂情感,理解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州也好,南京也罢,总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印象。
钟灵毓秀,虎踞龙盘,都在眼前的喧嚣中破灭了泡影。
灵谷寺听不到禅唱,中山陵只剩下攀登,秦淮河没有了桨声灯影,平江路哪里还有清茶与评弹的闲情。
今年过年,携家人江南一行,带着憧憬而去,却收获了不少遗憾。
同学们能从这段短短的文字中看出我的遗憾是什么吗?
教师:商业的喧嚣改变了憧憬中的江南,这里缺失了本应有的风土人情气息。
我所喜爱和追求的,就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里,袁宏道的《虎丘记》。
二、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
曾任吴县(今苏州)知县、礼部主事、顺天府教授等职。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世人认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所谓“独抒性灵”,即“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所谓“不拘格套”,即自由抒写,信口而出,信口而谈,不为章法拘束,不蹈前人之作。
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虎丘记》是如何呈现这一主张的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练读,提出问题: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中秋时节,虎丘盛况
(2)月夜放歌,自由旷达
(3)虎丘胜景,有感抒怀
(4)幸得解官,与民同乐
2、研读第一段
学生范读一遍,齐读一遍。
问题一:第一段作者写了哪几幅图景?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写了游人如织(多)、盛装出行(丽)、游人宴乐(盛)三幅图景。
虎丘自古被称为“江左丘壑之表”,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但是在晚明旅游业还不算发达的情况下,这里何以每天都聚集了那么多的市民?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一句“独以近城故”似乎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他把这一悬惑留给了我们,而自去铺陈“游人如织”壮观宏大的场面。
“箫鼓楼船,无日无之”,首先总括游览声势,接着以一“凡”字领起,极写时间和空间上的稠密,再在这一总体描绘后将镜头锁定于特定场景“中秋”。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不分贵贱,不择地点,蜂拥而至,其欣然之态,陶醉之神,令人如临其境,备受感染。
接着“镜头”拉开:“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作者极写游人游兴之浓,多重比喻以壮声势,给色彩纷呈的背景又添重彩。
问题二:作者描写如此盛况,仅是为了说明市民们仰慕山水吗?
明确:这样的盛况并非出于哪个人的有意责求,或理俗的限定,
而是带有一定的民间性、自发性。
作者的真正目的是借此来反映市民阶层的一种自由放达的群体心态,尽情抒发内心情感,痛快享受吴地民俗文化深厚的底蕴。
特定场景是“中秋”,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时移世易,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成为世俗欢愉的节日。
到了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而明清之后,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
这一段所写的正是节日民俗的具体呈现。
构成了一整幅民俗风情图。
3、研读第二段
学生范读一遍,齐读一遍。
问题:这一段写了中秋月夜的赛歌场面,游人的心态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游人心态的?
明确: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沉醉其间
作者借助表时间观念的词语,把一幅幅赛歌的情状图景描摹了出来。
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
在作者的心中,中秋夜民众的斗歌是最富市井情调和民俗意味的。
成百上千人的大演练仿佛是分组竞赛的预演,作者用“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壮其声势之大、场面之阔,人物各有各的表情;“分曹部署”之后,斗歌的阵势拉开,各人拿出看家绝活一争高低,让人可以想见胜出者的欣喜、败北者既羡且妒的无奈神情。
“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一经比较,艺术的高低优劣便在自然性灵中得到淘洗甑别,被认为是“媸”也没什么羞愧,下次聚会还会人山人海,还有“斗技”的机会。
数十人的“摇首顿足”,更显其胜出之后的得意之态。
三四人的“属而歌”,作者配以月色的点染,描绘出他们专注投入以至沉醉的神情。
一人之独唱,不用箫、板,但已臻至佳境,声虽细却能直冲云际,让飞鸟徘徊、壮士流泪,这是深得艺术堂奥者才能达到的境界。
如此一幅民众风采图,神情自别,风采各异,不管是高雅还是粗俗,皆是出乎心动诸情的真实流露,作者陶醉其中也正是要告诉人们“闾巷有真诗”,民间并不是没有大师没有精品,何必“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全无真实的东西呢?
学生再读感悟赛歌盛会民众的快然自足。
4、研读第三段
学生范读一遍,齐读一遍。
问题:文章接近尾声,大家是否认识到作为一篇游记,《虎丘记》与传统的游记又有何不同?这与作者的文学主张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讨论一下。
明确:
山水游记名篇面世之时,惊绝尘寰;后人一味模仿,难免形成某种“格套”。
郦道元《三峡》、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些卓绝千古的篇章,令后人仿拟之作极难超越。
但山水游记一般是以某次游览为线索,采用线性的结构模式,先景后情、议,或三者穿插并行,情景相生,意与境合。
而袁宏道的《虎丘记》却能独
辟蹊径自成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记游风格。
《虎丘记》写虎丘,起首一句“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其山无高岩邃壑”,即不同凡响。
山水沟壑,殆无足观;第三段所写历史景观,亦一笔带过。
忽略虎丘作为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的观赏价值,将笔墨的重点倾注于传统节日那种充分展示自由人性,毫无隐饰吐露内心真情的民间演唱。
待洋洋洒洒几百字,意满情尽之后,他才能腾出心思来粗略地看一看身后的虎丘。
可以说这种有别惯常的“变”,是他抒发内心情感的必然选择。
推崇民间文学、通俗文学,甚至将其置于传统诗文之上,是袁宏道文学观念上的惊世骇俗之论。
他说民歌使其“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
因为它们是无闻无识的普通人的真情流露,不效仿汉魏,不沿袭盛唐,最能真切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作者借勾画自由放达的群体心态、展示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性情,表达对真实自由人性的呼唤;以节日民俗风情的渲染、民众风采的描绘,充分体现和表达了他最爱的市井情调和民俗意味。
5、研读第四段
学生范读一遍,齐读一遍。
问题:我们是否理解了袁宏道先生不喜为官的原因?
明确:追求自然任性,与民同乐。
四、小结
学完了这篇文章,大家是否更加理解了我江南之行的遗憾。
简单总结了我这两年的出游感受,不是游记,仅是让大家感受下我所喜爱的民俗。
每天十五公里步量了西安古城的大街小巷,子午路张记的肉夹馍,大皮院老清真的滚元宵,报恩寺诚信和的葫芦头,热腾腾吃出了老西安的年景儿;到了北京,远离南锣鼓巷的商业喧嚣,钻进南城的胡同儿来个豆汁配焦圈儿,寻找林海音笔下《城南旧事》中的温馨与祥和;苏州寒山寺的钟声是传统文人最诗意的栖居,但我却汇入西园寺初五拜财神的熙攘人群,这里才是我寻觅的古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