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 14《夏、商、西周的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隶制度兴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对三代文化成就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学习,从而体会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渊源关系。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文字是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

文字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阴阳说,代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种思想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表现。

4.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出现高峰,是三代奴隶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5.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渐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要点
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荣
二、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2.金文与金文的史料价值
三、科学与技术
1.夏商的历法成就
2.夏商的天文记录
3.商周医药学
4.商周生物学与地理学的成就
四、《尚书》和《周易》
1.《尚书》
2.《周易》
五、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1.商周的雕塑艺术
2.商朝青铜造型艺术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

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二、导言概括了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荣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历史地位。

在讲授导言时,教师应该首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最残暴的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奴隶社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达的文化?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与思考,指出奴隶制经济发展、劳动有了进一步分工是奴隶社会文化发达的原因。

三、“甲骨文和金文”一目,教材分三个问题展开叙述:
1.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并说明文字对推动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所具有的重要贡献。

正是由于文字的产生,历代的文明才能通过文字的载体而世代流传。

中国的历史从未中断过,悠久文明连绵不断,都和文字有着密切关系。

2.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教材对于甲骨文的发现、发掘规模、卜辞内容、构字规律与史料价值作了详细的叙述。

教学除了向学生讲授这些内容之外,还应从汉字“六书”构字规律、出土甲骨的数量和占卜记录内容广泛几个方面说明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但重点应该强调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为此,对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可适当作些介绍。

3.金文与金文的史料价值。

教材介绍了金文(又称“钟鼎文”“铭文”)的含义以及商周金文的史料价值。

教师可以指明金文在时间上几乎与甲骨文同时,却在文字结构上因为刻写材料不同与甲骨文又有较大区别。

金文记录的内容,反映了商周特别是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有关商周青铜铭文的一段小字,教师可用来说明金文对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意义。

“西周铜器铭文”,则应指导学生观察,以增加感性认识。

四、“科学与技术”一目,教材从夏商的历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商周生物学与地理学成果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为方便学习,同时体现科技进步,建议依据教材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类列表进行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

夏商西周主要科技成就一览表
类别朝代成就
历法夏《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候、天象知识商使用干支纪日法
天文夏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医药商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
生物商甲骨文中的许多动植物名称
地理西周《周易》最早提出“地理”名称
环保西周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材中干支知识和“商朝历法成就”的一段小字,可适当加以说明。

“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镰”及小字“周人重视保护环境”,供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可不作介绍。

三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青铜业的发展。

三代青铜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三代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三代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此,可联系商代代表性青铜器适当进行说明。

五、“《尚书》和《周易》”一目,是介绍夏、商、西周三代的史学和哲学成就。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的发展。

1.《尚书》。

教材交待了《尚书》的基本内容和史学地位。

实际上,除了史料价值以外,《尚书》也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但可以不必在课堂上介绍。

出自《文心雕龙》一段评价《尚书》的材料,可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2.《周易》。

教材从哲学观念、道德价值和迷信思想三个方面对《周易》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为了纠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周易》是纯粹“卜筮之书”的片面认识,教师可对我国最初的哲学思想——阴阳说作些介绍。

阴阳,产生于卜筮宗教迷信,是古人创造的哲学术语,就其基本意义来说,就是对立统一,这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当代易学研究专家金景芳先生认为,中国人对辩证法早就有自己完整的表述。

《周易》正是用辩证法来阐释哲理的。

辩证法不是西方哲人的专利。

六、“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一目,从“商周的雕塑艺术”(纹饰)和“商朝青铜铸造艺术”
(造型)两个方面说明了夏、商、西周三代艺术的发展水平。

关于雕塑艺术,教材以商代青铜器上出现的平雕、浮雕技术和西周青铜铭文为例,说明了工艺的精湛。

关于青铜铸造艺术,教材选取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为代表,肯定它是青铜艺术的杰作。

教学除了向学生讲授反映三代工艺水平的代表成就外,对教材中提供的介绍“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的小字,可作必要的说明,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商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实与青铜铸造业的发达有关。

冶铸青铜,为雕刻提供了锐利的青铜工具;铸造铜器必先造范,有利于造型艺术的发展;做器物模型,须先雕刻,从而为雕刻艺术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殷代青铜冶铸业的发达推动了雕刻艺术的发展。

对此,教师可适当加以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的原因。

至于商朝的玉雕,由学生自己阅读,可不讲解。

七、讲完新课,可以按“夏商西周三代取得了哪些文化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对后世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等方面进行小结。

资料和注释
恩格斯谈奴隶社会文化发达原因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暴力论》中明确指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

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

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又说:“有一点是清楚的:当人的劳动的生产率还非常低,除了必要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余的时候,生产力的提高、交换的扩大、国家和法律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

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

”这说明,奴隶社会文化发达的原因是劳动有了进一步的分工,是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科学及艺术工作的人们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而劳动分工的根源,在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
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钱玄同推誉为“甲骨四堂”,这就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和郭沫若(号鼎堂)。

四位甲骨学家各有建树。

他们分别从古文字学、古文献学、考古学和社会历史科学开拓
了甲骨学研究的新领域。

罗振玉在甲骨文搜集、收藏上用力甚勤,促成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的出版,开了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历史的先河。

王国维在甲骨文字的考释上多有发明。

他的最大成就,就是在甲骨学研究中首立考史一目。

董作宾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西方考古科学运用于殷墟发掘,结束了甲骨文的“盗掘时期”,开始了有组织的“科学发掘时期”。

郭沫若在甲骨学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古文字和古史研究结合起来,开创出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甲骨文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商人迷信鬼神,商王室的一切行政和日常事务,都要探询鬼神的意旨,于是尚卜法。

商人行卜的方法是选取好的淡水龟甲和牛胛骨,干洁后在甲骨的反面挖成若干行非常整齐的椭圆孔槽,仅留薄薄的一层不穿透甲或骨面,名曰“钻”。

卜时将钻好的甲骨取来,先取一孔,在正面差不多的地方画一墨道,名为“墨”。

又在所选定的孔中放入艾绒,点火灼之,使未穿透的甲骨薄面出现灼裂纹,名曰“灼”。

灼后反过来观察裂纹是否侵及墨道和所灼裂纹呈什么形状,凡侵及墨道者名为“食墨”,吉;不侵者为“不食”,不吉。

其裂纹的形状,大致分为五种,曰雨、霁、蒙、驿、克,是为“兆”。

这一系列的活动统名曰“卜”。

将卜的预测和后来的征验等一系列活动写刻于所卜的兆旁,名曰“贞”。

因为商人无事不卜,卜必有贞,就积累下无数片的卜辞,迄今所得已有十几万片。

这些占卜记录刻在甲骨上,人们就称之为甲骨文。

因为是卜的记录,故称之为“卜辞”。

下面是出自《殷墟书契著华》的一段卜辞:“癸巳卜,壳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

乞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

戛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方亦侵我西鄙田。

”大意是:癸巳这一天占卜,问十天内有无祸患?商王占卜的结果说:有祸祟,将有一次
及两邑;方亦侵我西部边境土地。

(土方、方为商朝边境的两个民族)
“六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归纳古来创造文字的规律为“六书”。

他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历来文字研究学者,多以“六书”为标准。

其实,许慎这种分类法并不十分科学,它不能完全概括古代造字的规律。

《夏小正》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含有丰富物候知识的农书。

它将天象同相应的物候糅在一起,构成了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

例如,书中记载“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

所谓时有养日和时有养夜,已包含有夏至、冬至的含意。

书中还将物候与气象、天象、农事活动等方面按月记载。

以正月为例,这时的天气“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和风徐徐吹来,寒意消退,冻土消融);“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空中可以看到鞠星,黄昏时参星在南,北斗七星的斗柄朝下);“启蛰,雁北乡,雉震峋;鱼陟负冰;囿有见韭;田鼠出;獭祭鱼;鹰则为鸠,柳,梅杏桃则华;缇缟;鸡桴粥”(冬眠的动物苏醒,大雁北飞,野鸡鸣叫求偶,水温上升,鱼在薄冰下浮游,园圃中韭菜长出嫩叶,田鼠出来活动,水獭捕捉鱼类;鹰去鸠来,柳树长出花絮,梅杏山桃开花,莎草结实,鸡开始产卵);这时“农纬厥耒,农率均田,采芸”(修理农具,整理田界,为土田的耕作分配劳力,采摘祭祀用的芸菜)。

对物候的仔细观察,并与气候、天象及农事活动联系起来,反映了夏朝人们在这些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科学知识。

由于夏代文字未被发现,《夏小正》不可能为夏人所写,是周代,更可能是战国时人追记古事。

但与殷历比较,它的记载很能代表夏代的历法水平。

西周青铜器的铭文
夏代和商代中期以前的青铜礼器上很少铸有文字,到商代晚期青铜器的铭文最长者也不过四十余字。

从西周早期开始,礼器上普遍铸有长篇铭文。

至今发现有铭文的周代铜器已达三千多件。

不少铭文内容丰富,足以和现存周代的古文献相媲美。

西周初年的大盂鼎,有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册封其臣盂,并赏赐给他奴隶及其他财物的情况。

西周后期,铭文更多。

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有铭文近五百字,记载了宣王告诫和赏赐其臣毛公的情况,是迄今发现铭文最长的铜器。

可以看出,周代的许多军国大事,如分封授土、赏赐奴仆、诉讼刑罚、职官任命、地域疆界、征伐战斗等事项,都被铸成铭文,以示垂之久远之义。

这些铭文,成为研究周代历史社会的重要资料。

很多铭文排列整齐,笔力流畅,具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

西周铜器铭文的增多,既反映了铸造技术的提高,又成为展示三代文化的物质载体。

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一定顺序组合,共六十个单位,成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欲知公元某年的干支数,可以按下表推算:
干支左边直行数字是公元前纪年的个位数,右边直行数字是公元后纪年的个位数;干支表下部三横行数字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纪年的十位数;表左侧三立行数字为公元前纪年的百位数和千位数,右侧三立行数字为公元后纪年的百位数和千位数。

例如公元1840年,可从右方立表找出“18”,再按箭头所示在表下横行中找到“4”,然后在表内右边找到“0”,“4”与“0”相交之格为庚子,可知此年为庚子年。

推算公元前的干支,由左侧检算。

《周易》与阴阳说
《周易》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社会变化和占卜的书。

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形成于远古的概念。

在殷墟卜辞中已经出现“阳”字。

阴阳观念是《周易》经文整个结构中贯穿始终的变化发展观念。

在《周易》里记载了许多属于对立事物的范畴。

如吉凶、祸福、大小、出入、往来、进退、上下、得丧(失)、生死、内外、泰否、损益等。

这些对立事物的存在,说明整个世界充满矛盾,是在矛盾中影响着、牵制着、变化着。

所谓“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矛盾,都从它自身的矛盾中变化着。

对世界作这样的看法,具有这样的观点,可以说这是“有对”之学(辩证法)的萌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