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挖空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2019年高考全国3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
镜湖旁,)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
)
)盗。
公
亮报():)耳。
()。
))
),首相韩琦每(()。
仁宗末年,
)
()。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矣。
”固()
)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
()生事。
公亮言:)
也。
”)),)。
)
),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
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安()乎?”使者即就席。
)司空兼侍中,)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平
))规矩;然性吝啬,殖()货()
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
),)
)其助己,
)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
世讥其持禄()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太守,是郡守的尊称,古代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长官。
除治民、
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指为官的政绩)为天下第一,故(从前。
见《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位厨”)与李斯同邑(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而常(通“尝”,曾经)学事(为……做事)焉(代词,代李斯),乃征(征召,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见《张衡传》“征拜尚书”)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很。
见《过小孤山大孤山》“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是时(这个时候。
见《荆轲刺秦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都。
见《赤壁赋》“肴核既尽”)为之对(应答),人人各如(好像。
见《赤壁赋》“如怨如慕”)其意所欲出。
诸(各位)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比得上。
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
孝文帝说(通“悦”,喜欢)之,超迁(超级提拔),一岁(年)中至太中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贾生以为(认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和平融洽),而固(确实)当改正朔(一年的第一天。
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
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表示“应天承运”,须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历法),易(改变)服色(指
车马服饰的颜色),法(订立)制度,定官名,兴(振兴)礼乐,乃悉(都。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悉召群臣议”)草具(草拟)其事仪法,色尚(崇尚。
贾谊认为汉朝是土德,土,黄色,所以尚黄)黄,数用五(即“五行之说”),为官名,悉更(改变。
见《荆轲刺秦王》“愿足下更虑之”)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刚刚登上帝位),谦让未遑(无暇,指没有时间。
见《采薇》“不遑启居”)也。
诸律令所更(更改)定,及(以及)列侯悉就(接近,走近。
见《劝学》“金就砺则利”)国(列侯悉就国:要求诸侯都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因当时有不少宗室功臣受封之后,依然不离京城),其说(思想,观点。
如“著书立说”)皆自贾生发(产生。
见《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
于是天子议(商议)以为贾生任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
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掌管或爵位的称谓)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即之类,指这些人。
见《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尽害(嫉妒)之,乃短(说坏话)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独揽,独有)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疏远,不亲近)之,不用(采用)其议(提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之后,已经)辞(告辞,辞别。
见《鸿门宴》“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往行,及(等到。
见《过秦论》“及至始皇”)渡湘水,为赋(即辞赋,古代写景抒情的一种文体。
见《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以吊(悼念死者)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被征召)见(拜见)。
孝文帝方(正。
见《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受釐(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国祭祀之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釐),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放在脚后跟上)宣室(宫殿名,在未央宫中,是皇帝斋戒的地方)。
上因(因为)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本源)。
贾生因(就)具(详细地。
见《鸿门宴》“具告以事”)道(讲解。
见《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然(这样)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坐席上往前移动,这是亲近的表示)。
既罢(完毕后。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超过。
见《项羽之死》“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之,今不及(比得上。
见《师说》“其贤不及孔子”)也。
”居(度过一段时间)顷之(不久),拜(任命。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取阳晋,拜为上卿”)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
贾生傅(给……当老师)之。
文帝复封(指帝王赏赐)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列侯不是侯爵,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为第一、二品,县侯为三品,乡侯为四品,亭侯为五品)。
贾生谏(指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以为患之兴(兴起。
见《劝学》“风雨兴焉”)自(从)此起(开始。
见《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矣。
贾生数(多次)上疏(奏章。
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
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言诸侯或连(接连。
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数郡,非(违背。
见《论语》“非礼勿听”)古之制,可稍(渐渐。
见《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削(削减)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后代)。
贾生自伤(悲痛,感慨)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公子也(句式:判断句),名鞅(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
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公孙氏,其(代词,代他的)祖本(本来)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刑,通“形”,指形体或事实。
名,指言论或主张。
战国时以申不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
),事(侍奉。
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知道。
见《烛之武退秦师》“君知其难也”)其贤,未及(来得及。
见《荆轲刺秦王》“不及召下兵”)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已经,之后。
见《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整治)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通过,见《廉颇廉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拜见。
见《曹刿论战》“曹刿请见”)孝公。
公
与语(谈论。
见《论语》“食不语,寝不言”),数日不厌(满足。
见《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
景监曰:“子何以(相当于“以何”,译为“凭借什么”)中(合乎。
见《劝学》“其曲中规”)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shuì,说服。
见《鸿门宴》“范增说项羽曰”)君,君大说(yuè,通“悦”,对……感到高兴。
见《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非议)己。
卫鞅曰:“疑(犹豫不定)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好,表示应答之词。
见《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
”“治(治理,见《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世不一道(方法,途径。
见《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便国不法古。
故(所以。
见《劝学》“故木受绳则直”)汤武不循古而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见《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灭亡。
见《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
反古者不可非(责难。
见《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而循礼者不足多(赞扬)。
”孝公曰:“善。
”以(让)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
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
),卒(终于。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在这个时候。
见《廉颇廉相如列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称皇太子,而是太子或公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实行。
见《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自上犯之。
”将法(依法惩办)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尊奉)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道路。
见《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不拾遗(遗失的东西),山无盗贼,家给(供。
见《荆轲刺秦王》“给贡职如郡县”)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秦国的第十六等爵位)。
居(度过一段时间)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派遣)卫鞅将(率领。
见《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趁机。
见《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shu ò,多次。
见《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破于(介词,被。
见《师说》“不拘于时”)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
见
《荆轲刺秦王》“使使以闻大王”)割河西(指黄河以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离开。
见《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安邑,徙(迁移。
见《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都大梁。
梁惠王曰:“寡人恨(遗憾。
见《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2019年高考全国3卷文言文挖空训练
吴起者,卫人也(句式:判断句),事(侍奉。
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是(在这个时候)闻(听说)魏文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即“以(之)为”,让吴起作)将(将领),击秦,拔(夺取)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句式:定语后置句)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句式:定语后置句),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这样)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转身往回走,退缩),遂死(《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于(介词,被)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名词,地方)矣。
”文侯以(因为)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即“以(之)为”,让他作)西河守,以拒(抗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死。
见《张衡传》“永和四年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特指水上航行)西河而下,中流,顾(环顾四周)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险要的。
见《过秦论》“据崤函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整治)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如果)君不修(修养)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
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设立)相(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
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相(让……做丞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信任),方(正)是
之时,属(zhǔ,看,注视)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很久),曰:“属之子矣。
”
文曰:“此乃(判断动词,是。
见《荆轲刺秦王》“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吾所以(……
的原因。
见《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居(处在,处于)子(古代对
男子的尊称,译为“您”)之上也。
”吴起乃(才。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璧”)自知弗
如(不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特指娶公主为妻)魏公主,而害(嫉妒)吴起。
吴起惧
得罪,遂去(离开),即(就。
见《鸿门宴》“项伯即入见沛公”)之(动词,前往。
见《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楚。
楚悼王素(一向,向来。
见《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闻起贤,
至则相楚(省略句,即“相于楚”,译为“在楚国做丞相”)。
于是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见《过
秦论》“南取百越之地”)平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
百越,也叫百粤);北并(吞并。
见《过秦论》“并吞八荒之心”)陈蔡,却(使后退。
见《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担忧,害怕)楚之强(句式:定语后置句)。
故(所以)楚之贵戚尽欲害(妒忌)吴起。
及(等到)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逃。
见《寡
人之于国也》“弃甲曳兵而走”)之(到)王尸而伏(趴)之。
击起之徒(这些人。
见《师说》“郯
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因(趁机)射刺吴起,并中(击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让)
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的人)。
坐(因为……而犯罪。
见《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
射起而夷(诛灭)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本篇文化常识:
1、字
在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2、进士甲科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唐寅
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3、学士
职官名。
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开元年间设置学士院,成为“翰
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4、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建储,立皇太子,即确定储君,或者说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太子为古代储君称谓,即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5、遂下有司议
有司: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有”即“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
例:召有司案图。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礼部:又称春官,掌管全国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官署;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户部:又称地官,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的官署。
7、旋以太傅致仕
“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
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东宫官职,为“三师”,专事对太子的教导。
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
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为“三孤”。
“三公”和“三孤”又统称为“师保”,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
曾公亮传
tu
,更(又)践(任职)久,习
,向他)。
公。
“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
,
,平居谨(谨守)绳墨(规矩)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任会稽县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担任郑州知府,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按照强盗之罪判罪。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
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