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史料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6月中旬刊
高中史料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侯莲月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河北张家口075100)
【摘要】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教学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恰当的运用史料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史料运用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6-02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考察的力度加大,因此,必须重视史料的运用,注意采用史料教学的模式。
在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史料的选择
(一)原则
1.典型性
史料的选择要立足于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典型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
我们很多人可能借鉴过这段材料:
寒冷的西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问妈妈:“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没有煤。
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
这段材料试图通过虚拟的历史情境,以煤炭行业为例,归纳出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点。
但是,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材料,它的逻辑关系为:
“少教多学”背景下农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养成
黄晓芳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发展。
语文学科作为我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媒介,在所有课程当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中语文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既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巩固,又需要进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并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就主要针对“少教多学”背景下农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养成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中语文自主性主动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6-01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1)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体现“少教”。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推行之中,在这一背景之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评价方式逐渐显现出来。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实施“少教多学”、“以教辅学”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应当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增进与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与学生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去。
(2)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重结论,轻过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地接受。
又因为农村高中学生语文素材和语言经验方面的积累不够,导致试卷中大量的主观阅读题得分率低。
于是,我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课外材料,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发。
如创设课前五分钟演讲训练、角色扮演、猜谜热身活动、举办辩论赛、汉字听写比赛等,这不仅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意见与思想,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自主筛选材料、解读材料、表达思想的能力,为提升文本解读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通过不懈的努力,养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提出相关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有效创设,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前预习,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让学生在对课文预习的过程之中,先对疑难问题进行设置,再由老师作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学、让学生思、让学生实践。
学生明确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懂得如何完成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养成。
2.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备好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跃起来,实现“多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方式大多是通过对课文的解析来传授语文知识,这种方法过于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丰富性与有趣性。
针对这种状况,我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大提升,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运用丰富有趣的方式进行呈现。
如在对刚进入高一记叙文写作指导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细节描写这一方法,我先出示一张漫画式的幻灯片,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接着添加画面内容,要求学生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以此类推,文字就越发丰富,描写也就越发细致。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写作中的细节描写有一个直观深入的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利用较为新鲜的时讯来进行引导、启迪,或者根据现在学生好新,好奇,好胜心理,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课堂活跃起来,实现“多学”。
(2)开展小组合作,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合作讨论是语文教学模式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之间进行合作。
当然,也可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当问题被提出之后,教师与学生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与探究。
一般情况下,主要有两个途径。
途径一:教师参与“学”,学生参与“教”,这样一来,教与学的关系就多层缠绕,两者之间的融合度也将变得更高,自然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途径二:学生自主学习,即结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带着目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预习。
学生在了解老师的提问之后,带着这些问题边阅读课文边进行思考。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明显提高,学生掌握了主动权,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学习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器.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2]王晓玲.浅谈“网络语文”教学的开展[J].网友世界,2012,(7)
[3]金伯明.新课标下高中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设计的构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Z2)
教改·教研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46
··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5年6月中旬刊
生产增加过快—商品滞销—企业减产或破产—工人失业,收入降低—商品更加滞销。
而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具体表现为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用链条法表示,应该是:
生产增加过快、收入增加较慢—商品滞销—企业减产或破产—工人失业,收入降低—商品更加滞销。
材料所提供的煤生产多,竞争激烈,导致有些煤炭工厂破产,工人失业的现象,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而非经济大危机中特有的现象,它不足以解释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可见,这段材料不够典型,不能很好的解决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点这个问题。
2.多样性
多样性指的是运用多种类型的史料,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的综合运用,不取孤证。
(二)范围
史料的选择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史料,也可以选取教材以外的史料。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教材以外的史料很难找,所以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史料是一个简便而高效的办法。
例如:
结合必修三专题八第1课P142的摘录,设计问题:(1)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是指什么?(2)汉语中的“西风“多指什么?
(3)请从地理角度分析“西风”在中英两国文化中寓意不同的原因。
二、问题的设置
(一)试题设置要有针对性。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身心发展水平,不能拔苗助长。
2.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在讲完《宋明理学》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合作探究: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联系现实,追寻理学的痕迹
(例如:我们的言行、校园文化、社会事件等)3.试题的表述要严谨、流畅、明确、简洁。
(二)题目设问与情景材料紧密结合,避免两层皮现象和史料与结论不匹配的问题。
例如:
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
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较为合理地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
以下关于这一制度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英王仍然拥有立法权
B.内阁首相是英联邦首脑
C.内阁实际上对英王负责
D.英王“临朝不理政”这道试题,题干材料可有可无,去掉,同样可以做出答案。
某教师在课上设计这样一个情景: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这反映出五四运动……,结论是: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这个例子明显存在着史料设问和结论不符的问题,要得出“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这一结论,必须综合考察有关工人、学生、商人、妇女等各阶层的表现的史料。
(三)问题设计呈现梯度,要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
(四)问题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1.新课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试题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根据你对罗马法演变过程的了解,你认为法律的完善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联系你对罗马法的学习过程,你认为法律的制定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突出能力立意,注意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史料的研读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王宏伟老师在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选择了一些史料,与学生共同探究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我们来看王老师的具体做法:
明朝遗民诗歌引入—黄宗羲等人抗清斗争失败—著书立说,反思—质疑孟子“一治一乱”观点,提出“有乱无治”—出示史料,分析乱因:是“今君”而非“古君”—判定标准:以天下“为主”还是“为客”—出示材料,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突破“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
当然还应该注意试题的数量,避免“多多益善”,问题过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会影响教学进度。
总之,史料的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历史教学服务。
例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思考
庄孔柞
(浙江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浙江苍南325806)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因此构建基于学情、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模式,使学
生融入课堂,投入学习,成为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采用在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合问题,课堂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营造积极、有效、和谐的课堂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学情问题解答【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7-02新课程推行到现在,我们老师的思想观念里都知道在课堂中要关注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时的上课中总是习惯性地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
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不大愿意接受的,教师基本上是在唱独角戏。
在追求理想课堂的道路上,如何做到备课轻松、上课有效、课堂气氛热烈、教师上课有成就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
采用教材文本疑难问题解答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合问题,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提高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我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例,谈谈对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构建的做法和认识。
一、备课:备学生之所想
以往的备课我们大多都是教师在闭门造车,凭借自己的理解,认为学生哪些知识内容是知道的应该少讲、哪些是不知道的应该多讲。
从来没有考虑哪些学生是想知道的、迫切希望知道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围绕学生喜
欢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假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能够考虑这些内容,把学生希望知道的知识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是不是会有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呢?
在备必修二专题一第3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这节课的时候,我一开始也是采用旧的思路备课,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设计与学生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距,课堂显得黯然无趣,学生很痛苦,老师也很痛苦。
因此,在下一平行班上课前,我提前叫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每人准备2-4个问题上交给我,从中我可以获得一些学生想知道的内容、想了解的问题。
从学生上交的问题中,我发现有许多是相类似的问题,如许多学生都在设问:“‘市’的发展线索怎样?”“‘市’的发展历程?”“宋代‘市’的发展有什么特征?”“‘草市’与‘夜市’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市’的发展特征是什么?”等等相类似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从学生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学生想要知道和了解的一些信息。
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些信息,课堂中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教改·
教研47··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