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壮丽的“新时代之歌”——读文清丽的长篇小说《从军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7
——读文清丽的长篇小说《从军记》
□惠子函
盾冲突,生存与信仰、追求与迷茫、犹豫与阵痛、成长与蜕变等诸多哲学问题。
在平庸而琐碎的日常与短暂的逃离中,揣摩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心纠结与心灵涅槃。
讲述了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消解了“史诗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将笔触延伸至军人的内心世界,观照当代军人的精神困惑和情感状态,折射出对生命本质和军队使命的深刻思考。
文清丽将自己的真实经历融入进小说创作,从她熟悉的题材入手,用虚构的方式说实话。
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聚焦现实,其性格特征投射到人物身上,就形成了李晓音善良、坚毅、直率、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李晓音的两位兄长都是将军,一文一武,虽拒绝使用特权给予李晓音帮助,但他们始终坚持着“为政,正也”的原则,指引着李晓音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她生活在农村的三姐和四哥淳朴热心,父母忠厚老实,虽城乡差异明显,但他们也尽最大的能力,给李晓音爱和支持。
李晓音的文学梦在陕北老家埋下种子,她悉心浇灌,亲人呵护培养,得以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亲人的神情里,容得下很远的距离和很深的眷恋。
文清丽准备了三十多年,写成了一部“农家军歌”——《从军记》。
小说通过农村女孩李晓音成长为大校的从军之路,以个人化“视点”切入,把在部队奋斗成长四十年的故事改写成了片段式的、具体可感的生命体验,让读者感受到当代军人的风采,与其阅读期待相适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恰逢我军变革浪潮开始涌动,无论国家,还是个人生活,都在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精神风貌,为军旅作家提供了更加丰厚的土壤。
文清丽笔下的李晓音从野战部队、西部高原后勤基地、院校到总部机关;从现役军官改任文职干部,又改任大校军官;从不穿军装到穿军装,无衔到有衔,读者一路跟随李晓音从家乡到军营,见证了李晓音从一名战士到军旅著名作家的成长历程。
此外,文清丽还塑造了李晓音的大哥李晓忠、二哥李晓义以及战友、同学等一系列鲜活的、多元立体的新时代军人群像。
涉及到工作、家庭、婚姻、恋爱、友情等诸多方面,把他们放置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不着痕迹的跳跃、
穿插叙事,探寻生命欲望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
128
《从军记》中描写了一群性格迥异、有趣可爱的女军官,李晓音的几个新闻系同学秦小昂、柳宛如、刘蕾、田心怡,还有林诗诗这位大姑姐,她们作为李晓音的亲密战友,参与彼此的生活。
二十岁的她们,是本能与天然,是青春;五十岁的她们,则是自信与自律,是与岁月抗争后的云淡风轻,成熟优雅。
几多风雨,催生出靓丽的军中玫瑰。
柳宛如费尽千辛从东北一名普通护士到京内部队电视台,痴爱摄影的刘蕾出任务眼睛受伤,好强又怕吃苦的秦小昂离开了部队,严于律己的田心怡成为了女将军。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们面临着职业的选择、职务的晋升与竞争,婚恋问题,以及琐碎的日常事务,个中滋味不尽相同。
文清丽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细腻的女性视角,善于挖掘和捕捉人物丰富的内在心理感受,较为敏锐地触及到了军人的职业属性。
基于自觉的主体建构,文学和人性伦理得以回归,作者本人的悲悯情怀由此张扬。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从军记》中还着力描写了李晓音与初恋全涛和丈夫林特特的爱情。
全涛成熟敏感,幽默风趣,是好学上进的农民子弟,他与李晓音以笔传情,交流文学,后却因误解分手。
年轻时的爱情大多如此,参差不齐地成长,再彼此送对方去更想去的地方。
这段初恋结束得戛然而止,两人从未好好道别,直到多年后,李晓音与全涛在授衔仪式上重逢,一切物是人非。
褪去回忆里美好的滤镜,全涛身上不加修饰的油腻市侩让李晓音猛然发现,原来那个爱过的少年,早就变了模样,连带午夜梦回的一丝旖旎也消失殆尽。
恋爱的关键,在于爱。
而爱的关键,在于人。
幸好,人是可以改变的。
李晓音终于在心底告别了初恋,告别了全涛,察觉到内心被掩盖的伤痕,学会爱的能力,意识到关注自我重要性。
步入婚姻的李晓音,要兼顾家庭和事业,她试图努力平衡二者的关系,但总是收效甚微。
她的丈夫林特特是部队技术干部,出身教授家庭,单纯可靠,两人因林诗诗设计相识,如此
具有戏剧化的感情,因为双军人一致的趋同性所产生的冲突,让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分歧与摩擦,从衣食住行到对儿子的教育,处处矛盾。
甚至能干又强势的大姑姐林诗诗也参与其中,对弟弟家事大包大揽。
当李晓音走过恋爱的每一个步骤,进入婚姻时,才发现仅有爱根本不足以支撑两个人走完一生。
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关系,就是战友关系。
战友,顾名思义,就是战斗在一起的朋友,两个人结成联盟,一起去对抗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困难,共同承担所有的磨难。
爱并非存在于相互的凝视中,而是两个人一起望向外在的同一方向。
李晓音没有被琐碎的婚姻生活打败,她仍旧笔耕不辍,参加笔会,饱览群书。
林特特全力支持妻子的学业与事业,尤其后来调到部队任职,性格也由软弱变得干练果断。
两个人彼此理解,在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中各自迈上了新的台阶,夫妻感情因此而加深。
此外,李晓音对儿子的教育,更是充满着借鉴意义,她让儿子自由生长,从不干涉他的爱好选择。
在儿子成年礼这天,李晓音写了封长信送给儿子,文字中包含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期待,令人动容。
李晓音的感情生活,融入了文清丽爱的哲学,人性的脆弱是最吸引她的主题,每一样情绪都是个体真实存在过的证据。
总体来说,《从军记》的审美品格既有恢弘时代背景下的低沉悲壮,也有人物拼搏向上的昂扬向上,作为一名军旅作家,文清丽讲好了强军故事,讴歌了英雄的人民军队,既聚焦了基层官兵的生存境遇,也关注到了中高级军官们的生存图景。
我们党领导的这支军队,现在仍然在战斗、前进中,伴随着人民军队的铿锵步伐,《从军记》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唱响了雄浑壮丽的“新时代之歌”。
责任编辑/兰宁远供 图/张 帆标题书法/丁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