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常态下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探索
在新形势下,通过分析河南省实际情况和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制定本校2017年河南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计划,提出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一些建议。

标签:城市规划,专业特色,课程改革
一、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新背景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目前的形势下,就是要转变思路,变“增量规划”为“存量规划”,简单来说,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新形势的发展必将带来城乡规划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目前,全国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已经超过了200余所,这其中还不包含很多独立院校、高职院校等。

本研究结合我院及河南省基层城建实际问题,制定了2017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力求为四年制城乡规划教育提供参考,同时为基层城乡规划人员的培养提供借鉴。

二、我院城乡规划专业新版培养计划的内容
我院的城乡规划专业创建于2004年,学制为四年制,隶属于园艺园林学院,是依托园林专业建设起来的。

十年来我院的城乡规划培养方案经历了2005版、2009版、目前,在2013版基础上修订了2017版专业培养计划。

(一)新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在五年制培养计划中,大部分专业背景是基于工科建筑学背景设立的。

其中对城市物质空间规划较为侧重,一般而言都是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在大三大四增加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理论,最后一年经过设计院的相关实习完成学业。

然而,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近年来,城乡规划学科的外延更加丰富,大有囊括人居环境以及城市管理、城市制度等各个方面的趋势,因此,城乡规划的学习并非通过学校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可以领会。

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城市科学、建筑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工程科学等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形象与逻辑的思维能力。

工科类城市规划专业比较侧重于城市及城市以下层面的物质性规划及工程设计,而对社会、经济、法律法规等则重视不够。

同样,单纯地发展理科类城市规划专业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因此,本专业立足于河南省普通本科专业实际,以农林优势为依托,以服务于地方中小城镇的城市与乡村为目标,突出以工程技术实践和生态理论、文化应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乡村规划设计、生态规划以及城镇开发、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的基本内容
本培养方案注重从综合能力、空间规划和生态学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较为广博的知识面。

同时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将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类、学科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选修类、实践教学类六大模块。

除了学校要求的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之外,我们在学科基础课程中重点开设了以空间、生态、工程、人文等多领域为主的综合课程,目的在于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单就创新设计方面就有四大支撑体系,第一在空间方面,延续了工科背景下的空间规划如设计初步、画法几何等,并在后续核心课程开设建筑设计两个学期两个专题,夯实空间表现技能;第二,体现院校农林特色,结合本校农林专业优势,开设园林植物与应用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学生配合场地设计进行相关的植物景观设计。

第三,结合河南省建设工程实际体现工程深度,开设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相关规划及施工操作类课程。

第四,体现外延要求,安排艺术审美、历史人文、经济法律类相关课程。

通过相关基础课程,并且与后续核心课程形成一致。

如表1所示。

三、新版培养方案的特点
(一)更加贴近河南省实际情况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四次聚焦“三农”。

将城市规划研究领域从城市开始逐渐转向农村,使更多的规划人员开始立足农村,关注农村经济建设。

而河南省,古称中原地区,拥有着中国最广大的农村。

而另一方面,河南省经济实力在全国来看依然处于中下游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名校毕业的五年制规划学生自然要涌向经济更为发达的南方地区,而一般院校毕业的五年制规划毕业生也尽可能想留在省会及大中城市,对于普通的地县级特别是农村规划,人才的还有流动性就非常大了。

四年制一方面培养周期较短,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在毕业当年及毕业后结合小城市实际进行能力的锻炼,因此也为县市级地区留下了大量的规划人才。

因此,本次修改,作为地方性院校,我们依然采用了四年制城乡规划体制,并且更加关注中小城市及农村问题。

与13培养方案相比,17培养方案更加关注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在中央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模式引领下,更多的将规划视角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增加《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设计行业核心能力竞赛》课程,在总学分压缩的情况下,在原先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更多的融入乡村规划环节,真正立足于河南省,尤其是以新乡市为代表的豫北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规划设计。

(二)抓设计主线
在课程改革上抓好城乡建设主线。

在基础课程改革上,依然以夯实基础为核心,抓设计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农宅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但是学
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

所以在基础课程上我们在后期设计初步基础上增加设计周的训练,如造型基础等,将学生的设计能力提高。

同时在设计上扩大学生知识面,专业课程上突出理工、人文与农林的结合,有社会经济类课程、规划设计类课程、植物景观类课程,加强学科交叉,调整各类课程的学分、构成有层次、分阶段、各具重点、前后呼应的教学系统,形成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通用选修课程,加上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

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按大类通才实行宽口径基础教育,增加园林植物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学等课程,既可满足学生学习相关领域专业课的要求,又可满足毕业生在工作中因专业改向或进行新项目研究、开发需要继续专业学习的要求。

同时在选修课中,针对学生在乡村规划教育中重设计轻产业的特点,计划在通识选修课中增加体现我院特色的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园艺概论、生态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等相关课程,使学生对乡村和城市有一个区别的认识。

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开学科前沿性、综合性的讲座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四、前景与展望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城市规划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内容有了很大的更新,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博,专业教育面临的变革也越发宽广、深刻。

作为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其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都有赖于将来经过实践过程的检验。

展望未来,城乡规划必然将起到新常态下城乡建设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静,赵苇.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9-11.
[2] 王炜,李宏伟,王蕾.周瑞林谈城市规划的教学改革[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2):43-44.
[3] 张艳明,马永俊,章明卓.城市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102-106.
[4] 童道琴. 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探索[J]. 林业勘察设计,2006(1):138-140.
[5]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R].城市规划专业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