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初中生物 专题复习 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细胞生物和环境
图示专题
归纳整合
一、细胞与生物的整合
注:表中“√”为含有的结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有系统,而植物体没有。

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都有组织,但二者组织的名称、结构和功能却不同。

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受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

新分裂形成的细胞和原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这样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二、生物与环境的整合
1.环境对生物有一定的影响
阳光、空气、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的生活。

2.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能影响并改变环境。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等。

三、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整合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由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其中的环境是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所占的比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此限度,自我调节能力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专题二生物圈中的生物
图示专题
归纳整合
一、细菌、真菌和病毒
1.营养方式: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一般为异养,包括寄生和腐生两种。

腐生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2.食品腐败:食品腐败的原因是细菌从食品中获取有机物,并在其上生长、繁殖。

因此,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是杀死细菌和真菌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

3.结构不同:细菌属于无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有的真菌是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有的真菌属于多细胞生物,由菌丝构成,如蘑菇;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二、动物的适应性、运动和行为
1.适应性:各种环境中的动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

2.运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运动中分别起到杠杆、支点和动力作用。

骨的位置变化能产生运动,骨的运动受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两端的肌腱可以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3.行为:根据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可以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控制,后天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运输和利用。

蒸腾作用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不为无机盐的吸收提供动力。

水中的无机盐只是“搭着便车”运输。

2.光合作用:生产生活中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是提高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具体做法是通风、增加光照,增大昼夜温差等。

另外还可通过合理密植、放养有益昆虫传粉等来提高作物产量。

3.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促进呼吸作用,如排涝、松土等,有时需要抑制呼吸作用,如低温贮存蔬菜、水果,晒干粮食等。

专题三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调节
图示专题
归纳整合
一、氧气的获取与二氧化碳的排出
1.氧气的获取:氧气在呼吸道内被清洁、湿润和温暖,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二氧化碳的排出:由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肺部毛细血管,经扩散作用进入肺泡,由呼吸道排出体外。

3.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1.只有被消化成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后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

2.水、无机盐、维生素为小分子物质,不需消化直接被吸收。

3.营养物质被吸收后进入小肠周围的毛细血管,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被组织细胞利用。

因此,经过小肠的血液为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

4.口腔只消化不吸收,咽、食道和肛门既不消化也不吸收,胃和小肠既消化又吸收,大肠只吸收不消化。

三、代谢废物的排出
1.两处毛细血管网:肾动脉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逐渐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球(即肾小球),组成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汇合形成出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管处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具有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入肾静脉。

2.废物变化:血液流经肾脏后变成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明显减少的静脉血。

3.气体变化:血液在肾小球处不进行气体交换,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所以,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肾小球内均流动脉血,从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流出的血为静脉血。

专题四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图示专题
归纳整合
一、生物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均为有性生殖,发育的起点为受精卵,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青蛙的发育为变态发育。

2.一种生物≠只有一种生殖方式:有些被子植物如苹果、桃等既能进行有性生殖,也能利用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生殖。

3.鸟类和两栖类为卵生,哺乳动物胎生,哺乳,体内受精,两栖动物为体外受精。

二、遗传和变异
1.遗传使生物具有稳定性,变异使生物不断进化,自然选择使得生物更加适应其生活环境。

2.根据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变异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根据变异对其生存是否有利,变异可以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3.遗传是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不仅指亲子代间的差异性,还包括子代间的差异性。

三、培育新品种
1.人工选择培育:如高产奶牛,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量的基因可能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

2.杂交:如高产抗倒伏小麦,把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低产抗倒伏的小麦进行杂交,使后代具有高产和抗倒伏的性状,从而培育出新的品种。

3.改变基因:如太空育种,普通椒在宇宙射线的照射下,引起基因变化,从而培育出新的品种——太空椒。

专题五健康地生活
图示专题
归纳整合
一、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及其预防
1.传染病要想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预防传染病可针对预防措施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采取措施
2.病原体是使人或动物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细菌、病毒或蛔虫等。

传染源就是携带以上病原体患病的人或动物
3.使人患甲型肝炎的毛蚶是传播途径,并不是病原体。

它只是起到传播病原体的作用
二、免疫与计划免疫
1.计划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注射的疫苗是经过处理的使人不得病的病原体
2.抗原不仅包括细菌、病毒等,还包括某些药物、移植的器官等。

抗体是一种蛋白质,它能促进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抗原
3.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原只能刺激人体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只对这种抗原起作用,对其他的抗原不起作用
三、用药和急救
3.使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前均应仔细阅读说明书,看清生产日期、禁忌等
专题六科学探究
图示专题
归纳整合
一、变量控制
1.变量惟一原则
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变量为名词
如温度、光照、水分等,不能表述为温度的高低、光照的有无、水分的多少等。

二、设置对照
1.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可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

2.减少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实验时选取生物的数量要尽可能的多;选取生物的大小、形态、年龄等尽可能一致。

3.实验结果或现象是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如实验数据、颜色等,而实验结论则是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推导得出的一个普遍事实或规律。

若结论与假设不一致,应重新假设,重新设计探究方案,再次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