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答案
【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 ( ) ( )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崛( ) 租( ) 闯( ) 妇( ) 范( ) 帝( )
掘( ) 祖( ) 闹( ) 扫( ) 犯( ) 啼( )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疑()不解灯()酒()左()右盼()武()威得意()()风()日()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暖()芳香()爱护()干净()调皮()
原来()平时()伟大()精巧()
五、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1、中国人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中国人要振兴中华。

2、当时中华不振。

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六、修改病句。

1、一个风和日丽的阴天,我来到了田野。

2、我肯定今天下午可能放假。

3、我快要把这本书已经看完了。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魏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大家踊跃回答,有的说,也有的说,
因为少年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就要。

八、按顺序重新排列句子。

()大雾笼罩着大地,给大地添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过了一阵儿,太阳出来了,撩开了晨雾的面纱。

()东方出现了鱼肚白,万物显得十分安静。

()这时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楚,那么明确。

()小花悄悄绽开笑脸,迎着初升的太阳快活地摇着头,尽情享受
这温暖的抚爱。

()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慈爱的照着大地。

九、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打“√”。

1、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望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

()
2、那悄悄开放着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一个朴素的花环。

()
3、天空的星星仿佛在快活地眨着眼睛。

()
4、小红长得像她妈妈。

()
5、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
十、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十一、下面有6个单字,请你把它们组合成3个新字,成为一个国家名。

口合力人手一
参考答案
一、帝国主义伯父租界振兴惩处妇女模范闯进巡警
二、略。

三、惑红绿顾耀扬洋洋和丽
四、暖和芬芳爱惜整洁顽疲精致原因平常巨大
五、1、中国人如果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2、因为当时中华不振,所以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六、1、删去“风和日丽” 2、删去“可能”3、删去“已经”
七、略。

八、略。

九、1、√2、√
十、略。

十一、略。

【篇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xt>姓名:张燕
学号:201203568 班级:教育 11201班
2015年11月17日
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
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
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
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
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
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
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
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
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
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
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
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
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
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
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
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
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
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哈哈哈!”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
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
要以此为目标。

2
3
4
5
【篇三: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习题】
txt>一、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二、下列句子中蓝色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沦为半
殖民地。

(陷入)
b.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

(大模大样
地离开)
c.一桩桩的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
分量。

(振兴)
d.书中自有颜如玉。

(颜色)
三、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

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____(a.训骂 b.斥责c.训斥)死者的家属____(a.阻碍 b.妨碍 c.妨害)交通。

2.受到群众_____(a.责问 b.质问 c.询问)之后,警官说:“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
3.这是多么______(a.宽广 b.宽阔 c.广阔)的心胸啊!
四、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人各有志。

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答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许多人为
了个人的升官发财而读书,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

门敲开了,书
就丢到一边去了,门敲不开,书对他们也不再有什么用处了。

渺小
的目的,当然不可能产生持久而伟大的动力。

周恩来根本反对只是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

1913年,他考上了天津
南开学校。

有一次,大家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

有的同学说,
南开很有名,在这里毕了业,就能有个好前途。

周恩来却说:我们
生活在20世纪列强竞争的时代,国家贫弱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紧
逼一天,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
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1.为下面两个词分别找出它们的反义词.
2.划横线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敲门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周恩来却说”这个词语后面用了冒号加以停顿,为什么“说”的内
容不用引号呢?
4.在讨论为什么上中学的问题上,为了突出少年周恩来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伟大目标而读书,文章采用什么方法给我们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5.你是怎样理解本文题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
答案
一、崛楣轧沦泊铿锵
二、d
三、1.c,b
2.b
3.a
四、
1.①渺小
②贫弱
2.比喻,比喻用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

3.间接引用。

4.对比。

5.用“为??而??”准确地表达了目的与行动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