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卷附解析1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细节描写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
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刀名,刃弯。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
④若个:哪个。
(1)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妙处。
(2)【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
(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
6.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
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①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
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________”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
________。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9.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
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③刍:喂牲畜的草。
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
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此诗为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请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欣赏本诗。
①动与静②虚与实③留白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就体裁而言是,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破阵子”是本词的,词的作者辛弃疾是派的代表作家。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14.(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欲”在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之景,下面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也是描绘初春景色()。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孟浩然)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武元衡)
(3)从这首诗中的颔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展开想象加以具体描绘。
(2)请简要说说“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16.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2)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
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请说说本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C.诗中的三、四句没有直接描写双方交战的激烈场面,“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照下凝成胭脂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画面感极强。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进行简单的描写。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本诗是李白青年时期所作,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他对故乡的之情。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B.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富有变化。
C.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宛如图画。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无奈伤感的思乡之叹,让人深感悲凉。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
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让读者体味出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2.(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本题分析时理解分析诗文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
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这些都写出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理解作答。
(2)“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
分析时要扣住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
⑵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
注意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明确比喻修辞在句中的运用,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解析】【分析】(1)“空”有两种意思,一是环境空,即空荡冷清,二是心里空,即孤寂、惆怅,分析时要分析出与主题的关系。
(2)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却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
词的起句就在暮色烟霭的描写中融进了词人的心情,营造了一种惆怅落寞的气氛,这种气氛笼罩着全篇,使整首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当中。
全词的结构也如同这如织的烟色,处处都传达出一种思归的愁绪,如令人伤心的寒山,漫入高楼的暝色,急飞归家的宿鸟,迎来送往的驿亭,相互交织又相互映衬着一个词“归愁”。
从词人的视角来看,“有人楼上愁”是本词的中心。
词先不讲高楼上的人,而先叙人从楼上望到的景色,以勾起人伤怀的暮景再带出伤景的人。
上阕承上启下先写玉楼上的人,但后几句又都是写引发人产生“归程”之思的景物。
解答时要明确表明观点,结合相关诗句,作简析要能说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⑵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词语的理解,要深层次第教学分析,要结合诗歌的主题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4.(1)伤感;凄楚
(2)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解析】【分析】(1)“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环境的凄清和伤感。
(2)诗歌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思想情感。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怜”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包含着对朋友的同情、怜悯,借白云送友人一程,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伤感、凄楚
⑵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环境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关键词语的分析和理解。
5.(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赏析。
【甲】诗李贺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故答案为:(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
“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密布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墻压塌似的。
后比喻恶势力造成的紧张局面或恶势力一时的嚣张气焰。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乙】诗以“问”成诗:第一个设问“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泛问,也是自问,“男儿何不带吴钩”,表现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急切的救国心愿。
第二个“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6.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
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
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C
解析:(1)C
(2)全词描绘了作者在贬谪途中夜宿驿亭的情景,风声阵阵、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等让人反侧难眠,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解析】【分析】(1)A. 龟虽寿:乐府诗名。
B. 浣溪沙: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C. 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D. 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故选C。
(2)《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借写贬谪途中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把旅途的孤独凄清和驿亭的寒冷萧瑟描写得让人读来如临其境。
“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让人反侧难眠,“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写“梦破”直到天明的所感所闻,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故答案为:⑴C
⑵全词描绘了作者在贬谪途中夜宿驿亭的情景,风声阵阵、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等让人反侧难眠,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词不同词牌的结构,结合原词进行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词人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和我词的内容,结合词的关键语句,联系词人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8.(1)乱;达官显贵(或统治阶级)
(2)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
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1)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一个“乱”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2)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运用拟人修辞,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故答案为:⑴乱;达官显贵(或统治阶级)
⑵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
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
想,领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对重点语句要从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9.(1)时间;青灯
(2)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解析】【分析】(1)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青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
由此可见时间推移是全诗的线索。
(2)本诗刻画了一个羁旅在外、孤单寂寞、夜不能寐、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
题目中的“宿”“旅馆”表明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游子身份;“寒林残日”,乌鸦归巢,再加上明灭的油灯营造出的冷清气氛,体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表示动作的词从“假寐”到“卧听”,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纷乱惆怅之情;“疲马” “残刍”表现马非常疲倦,这也表现了诗人旅途之中的奔波劳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时间;青灯;
⑵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0.(1)曲径通幽;悦
(2)“静”指“万籁俱寂”,“动”指“钟磬音”,作者以动衬静,用钟磬音的悠扬深远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11.【示例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传达了诗人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
【示例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眼前流注长江的汉水,是实写;江汉之水在天地之外奔流,是虚写;两岸青山伴着江汉的波涛,看上去若有若无,此乃虚实合用,写出了浩浩江流奔腾不羁的气势。
诗人纵目远眺,心旷神怡。
【示例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流的走向引人遐想,山色在滔滔江流的映衬中迷迷蒙蒙,若有如无,真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醉与山翁”一句戛然而止,使人联想到山居生活的无比悠闲。
全诗传递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①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
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意思是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