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56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惊厥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发病类型、发病时间及原因。
方法对收治的新生儿惊厥56例病例进行回顾研究。
结果新生儿惊厥病例56例,治愈43例,好转11例,治愈好转率96.4%。
1例因败血症死亡,1例病情危重放弃治疗。
结论对新生儿惊厥要提高认识,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并给针对性救治,可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标签: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
新生儿惊厥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作为一种危重急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其可致神经系统受损并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多见于临床。
2009年1月—2012年6月,该院收治新生儿惊厥病例56例,现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新生儿惊厥发病类型、发病时间及原因,并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新生儿惊厥病例56例。
其中,男43例,女23例;胎龄≤37周21例,42周31例,>42周4例;发病年龄≤1 d 39例,1~3 d 10例,>3 d 7例;所有患儿围生期检查均无异常,就诊前均有惊厥史。
1.2 惊厥类型
该组研究56例病例中,该组研究56例病例中,微小型30例(53.6%);多灶性阵挛型12例(21.4%);局灶性阵挛型8例(14.3%);强直型7例(12.5%);肌阵挛型1例(1.8%)。
其中,强直型与微小型并存2例重复统计,占3.6%。
见表1。
1.3 发病时间及病因
惊厥首次日龄:1~3 d 28例(其中,<1 d 11例,2 d 8例,3 d 9例),占50.0%;4~7 d 18例(其中,4 d 8例,5 d 5例,6 d 3例,7 d 2例),占32.1%;8~14 d 8例,占14.3%;14~28 d 2例,占3.6%。
以第1诊断统计,新生儿惊厥病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23例,占41.1%;颅内出血(ICH)14例,占25.0%;代谢性疾病12例,占21.4%(低血糖4例,低钠血症5例,低钙血症1例,低镁血症1例,苯丙酮尿症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例,占10.7%(化脓性脑膜炎3例,破伤风1例,败血症1例,先天梅毒l例);先天性脑发育畸形1例,占1.8%(脑积水)。
见表2 。
1.4 治疗方法
予苯巴比妥静注抗惊厥治疗,首剂10~20 mg/kg,无效则在15 min 追加1~2次,5 mg/(kg·次);12 h 后改用维持量为5 mg/kg,分2次静推;惊厥持续则静滴咪达唑仑。
同时,根据患者病因给予抗感染、吸氧,纠正酸中毒、低血糖、低血钙、低钠血症及低镁血症等治疗。
2 结果
该组患者中惊厥56例,其中43例治愈,11例病情好转,治愈好转率达96.4%。
1例因败血症死亡,1例病情危重放弃治疗。
3 讨论
新生儿惊厥发生率高,其表现形式和脑电图也与成人和儿童有很大差异。
3.1 新生儿惊厥发病机制
新生儿惊厥表现形式及脑电图与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较大差异,可能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易受各种病理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异常放电,和在大脑皮质受损处于高度抑制状态时,又易出现皮质下中枢异常放电或脑干释放现象有关。
新生儿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细胞膜通透性较强,使得钠离子容易进入,钾离子容易漏出,而膜的钠钾泵功能和ATP水平明显低于成熟的神经元,不易迅速有效地泵出钠离子又重新极化,而处于相对的高极化状态,较难产生迅速的重复放电和引起附近神经元的同步放电,故新生儿期皮质性惊厥相对少见。
新生儿大脑颞叶和间脑、脑干、边缘系统、海马、黑质、网状激活系统等皮质下结构发育比较成熟,皮质下惊厥的发作机制,可能源于皮质下灰质的异常放电。
3.2 新生儿惊厥类型
目前,临床上按其表现主要分为五型:①微小型。
在临床上常见,以头面部表现为主,无肢体强直或阵挛,发作时运动现象轻微,抽搐微弱而局限;②多灶性阵挛型。
发作显游走性、无固定顺序,阵挛性运动迅速地从一肢(侧)转移到另一肢(侧);③局灶性阵挛型。
这种惊厥开始起于单侧肢体或一侧面部,并可扩展到同侧其他部位;④强直型。
以早产儿多见,表现为全身的伸展和僵硬,伴呼吸暂停、双眼向上斜视,少数呈全身性强直发作;⑤肌阵挛型。
临床上少见,常有弥漫性脑损害症状,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时发生急促的牵拉运动,而脑电图多无特殊异常形态。
该研究中,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前3位分别是:微小型占53.6%,其次是多灶性阵挛型占21.4%,局灶性阵挛型占14.3%。
其中,强直型与微小型并存2例重复统计。
3.3 新生儿惊厥病因与日龄关系
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惊厥发病时间以出生内3d最多。
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比较复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低血糖、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低镁
血症、苯丙酮尿症、化脓性脑膜炎、破伤风、败血症、先天梅毒、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等均有可能致病。
发病时间以出生前3 d为最多,以后逐次减少。
本组研究中,新生儿惊厥发病时间为出生3 d内惊厥发作28例,4~7 d惊厥发作18例,占82.1%;居惊厥病因前3位依次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出血(ICH)和代谢性疾病,三者共49例占,87.5%。
3.4 新生儿惊厥治疗与转归
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病死率高。
治疗首先是针对原发病变,其次是惊厥。
除非患者出现呼吸暂停的惊厥,否则一般惊厥过程中不进行止痉,给予弹足底、托背、摇床等刺激即可。
因此,必须迅速判明病因,并及时针对性治疗。
在积极进行抗惊厥治疗的同时,必须尽快对症治疗。
有研究表明,苯巴比妥钠对新生儿抗惊厥治疗有显著疗效,能降低脑代谢、能量消耗和减轻脑水肿,对脑神经有保护作用。
对足月儿和早产儿均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惊厥治疗首选。
本组新生儿惊厥病例56例,经治疗后治愈43例,好转11例,治愈好转率96.4%。
1例因败血症死亡,1例病情危重放弃治疗。
综上,一旦新生儿出现惊厥,应及早诊断,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有效控制惊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的几率。
对新生儿惊厥病因的探讨,有助于监测病情.尤其对有产科异常病史的新生儿更应警惕其惊厥的发生。
提高对新生儿惊厥的认识,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并给针对性救治,可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彭海珍.新生儿惊厥75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9(8):136.
[2] 张赛男.中西药结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9):185.
[3] 张旭铭.早期应用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8):136.
[4] 高秀艳.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1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3):231.
[5] 杨恢才.新生儿惊厥的原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248.
[6] 赵青云.新生儿惊厥的诊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35):213.
[7] 李学艳,周晓英.新生儿惊厥66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1(2):85.
[8] 熊其江.新生儿惊厥病因分析(附76例报告)[J].右江医学下半月2008(2):86.
[9] 郭彦霞.新生儿惊厥68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1(4下半月):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