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趣之人,写有情之文——《左手的掌纹》读后感(1000字).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有趣之人,写有情之文——《左手的掌纹》读
后感
我读过不少散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飘逸随性,张晓风先生的散文柔美灵动,张爱玲先生的散文自然感性,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内蕴有力,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朴实有味……然而,直至今年暑假我才拜读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觉得既羞愧又庆幸。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好比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那么,我想在我读完《左手的掌纹》以后,可以窥见余光中先生清逸有趣的灵魂,我亦是受益匪浅。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字里行间暗含着内敛的智慧。
他遣词造句十分精准,直击人心,令人在读其文章时不禁点头称是。
他的散文融合了诗兴与文情,兼擅叙事与写景,形散而神不散,情融于景。
他的散文仿佛是引领“新”散文的“雏”凤,低调而足以震慑万物。
他的散文是符合他所追求的标准的:扩大格局,加强感性,并取法于其他文类与乎其他艺术。
写景丰盈,叙事条理清晰,顺畅自然。
他还追求精益求精,“尝试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试验它的速度与弹性”。
他锤炼自己的文字,直至其脱胎换骨而金刚不坏,百炼为钢。
但是,他还不满足。
在文法与句法锤炼完全后,他尝试创新。
他将白话文与文言、俚语加以熔铸,再适度西化成为合金。
因此,他的文章富于变化,有波澜。
余光中先生曾恰当地将自己的散文比作“左手的掌纹”。
他早年写诗,后写文仅作“诗余”,不想无心插柳柳成荫,文的反响更好。
但同时,评者论其作品却是诗集多于文集。
因此,他戏称自己是“一心二用,练功走火,左手与右手竟有不同的掌纹”,真是生动有趣。
此本散文分为七辑,我认为贯穿的线索是余光中先生的“情”。
第
一、七辑为乡情,首尾呼应。
只不过第一辑多谈在外国思乡,第七辑则是于故土的回忆思乡。
乡情浓郁,有身处异乡的淡淡哀思,亦有故土回忆快乐中夹杂着惆怅。
第二、四辑为文情。
有对于书本作文的喜爱之情,有对于艺术的品鉴欣赏之情,亦有诙谐的幽默风趣,闪着智慧的光芒。
我最喜爱第二辑的第一篇——《猛虎与蔷薇》。
这是一篇评论文章。
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猛虎细嗅蔷薇”的意蕴完全解释透彻了。
不仅句句在理,还大篇幅使用了排比、比喻、引用、举例说明,恰到好处,生动形象。
多一笔嫌繁琐,少一句嫌单薄。
似娓娓道来却又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令人如同醍醐灌顶,心智清明。
读此文时,我难掩心中的激动与兴奋,这就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真要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就好比一位舞者,一边跳着精准无误的舞步,又恰到好处地使用漂亮而华丽的大跳、单脚旋转等高难度的动作,完美而不落窠臼。
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如果说其他文章较为低调内敛,那么这一篇的文采飞扬可真是让先生大显光华。
接着是第五、六辑的亲情父爱与故人情。
有先生作为一名父亲对于四个女儿的宠溺、不动声色的关爱与温暖(其中《我的四个假想敌》可真是有趣),亦有对故人的叹惋怀念,我仿佛能嗅到一丝孤寂的气息。
最后是第三辑,算是对于自己足迹的纪念。
从德国到巴塞罗那再到开普敦,从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迁移到另一个,作者毫不掩饰对自然的敬畏喜爱与欣赏之情。
也只有踏遍多方土地,保持热爱且敬畏自然的心,才能说出“大陆是母亲,台湾是亲人,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这样恰当而有趣的话,才能写出如此有感情的散文吧。
读完这本书,我思绪万千。
我决心,要做一个有趣的人,写有感
情的文章。
做一个有趣的人,对知识和自然抱有同等的敬畏之心,不张扬不沉闷,内敛而富有智慧。
要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看尽世间风土人情。
珍惜自己,珍惜亲朋,在异乡不忘故乡。
还有,心中要有“猛虎细嗅蔷薇”。
写有感情的文章,多感悟、多体味、学习像余光中先生这样的大家的文章。
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锻炼文笔,训练思维。
虽不求能像余光中先生那样,“唱”得如同《老残游记》里王小玉那般“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至少也求像王小玉的妹妹那般“字字清脆,声声婉转”。
而感情,是最重要的。
有了美好的躯壳,更要有一个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