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审美的心理要素

合集下载

《美学》网上复习题库

《美学》网上复习题库

答案:对 76、自从有了审美活动,就有了美学观念。 答案:对 77、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答案:对
第四章 美感心理要素
一、单项选择题
82、崇高与壮美的内涵在性质上()。
A.是一致的 B.有一些共同点 C.根本不同
D.差异很大
答案:A
83、悲剧性冲突源于()。
A.正义与邪恶的矛盾 B.人物的过失 C.自然的灾难 D.日常生活的不幸
B.感官层次的审美愉快
C.心意层次的审美愉快
D.精神层次的审美愉快
E.实物层次的审美愉快
答案:BCD
三、判断题
பைடு நூலகம்
73、“桂林山水甲天下”体现出自然物审美价值的高低。
答案:对
74、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向。
答案:对
75、席勒说,惟独美的意象使人成为整体,因为这两种天性必须和谐一致。
答案:A
84、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主要是()。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心理悲剧 D.问题悲剧
答案:B
85、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根本区别在于()。
A.艺术品是人工制品
B.艺术品是精神产品
C.艺术品用意象思维创造意象世界 D.艺术品主要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答案:C
86、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第三章 美感的性质与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62、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了()。
A.艺术直觉性 B.艺术符号说 C.艺术模仿说 D.艺术游戏说
答案:B
63、艺术品结构的最重要层次是()。
A.思想内容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4审美经验论重点

4审美经验论重点

4审美经验论重点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种类型:预⾔的、宗教的、诗神任附的和哲学的。

“回忆说”:揭⽰了审美经验的许多特征。

⾸先,表明主体在审美经验中必然处于⾝⼼亢奋的状态,类似于马斯洛的“⾼峰体验”;其次,把审美经验说成是灵魂⽽⾮⾝体的体验,并且强调审美经验能够使⼈的灵魂从⾁体的束缚中摆脱⽆关,是⼀种纯粹的⼼灵活动。

随着西⽅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美学的研究重⼼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3现代西⽅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分为两个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为第⼀阶段,代表⼈物有夏夫兹博⾥、荷加兹、哈奇⽣等。

夏指出⼈具有第六感觉;荷加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第⼆阶段是从18世纪中叶以后,代表⼈物是休谟。

休谟的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但是忽视了⼆者的联系。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起来,从⽽克服了各⾃的⽚⾯性。

4现代西⽅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

现代美学分为科学主义和⼈本主义两⼤类型。

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法来解释审美经验。

⼈本主义美学则极⼒排斥⾃然科学的实证⽅法,试图把美学建⽴在⼈⽂科学或精神科学⽅法论总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直是西⽅美学家所谈论的⼀个重要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审美经验基本性质[简答]审美经验的性质是实践性(1)⾸先审美经验从根本上说都是⼈⽣实践的组成部分。

(2)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成性。

(3)再次,审美经验不仅是艺术家的⼈⽣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接受者的⼈⽣实践发⽣紧密的联系。

“⽐德”——是指⼈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然物的某些特征⼈格化,使之⽐附于⼈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畅神”——⾃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使⼈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

第四章审美主体

第四章审美主体

第四章审美主体第一节审美主体概说一、什么是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即处于审美活动中的人,是审美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关键。

二、审美主体的特点1、审美主体具有鲜明的感性特点。

从审美活动的对象看,它是感性与意义的统一体,它以线条、色彩、形状、音响、韵律等感性的方式存在着,同时这感性形式又蕴含着意义。

从审美活动的主体看,主体要成功地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有一种感性能力,即透过感性现象看到意义(“直击”事物自身的能力)。

2、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审美主体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引导和推动这审美主体去感知、体验审美对象,从而使得审美活动顺利发生,并最终实现审美理想。

中外美学家对此多有论述——康德认为:我们判断某一事物美还是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做出逻辑判断,而是借助想象力做出情感上的判断,看他是否引起主题的快感或不快感。

《乐记·乐本》曰:“凡音者,生人心音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指出音乐的目的是正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3、审美主体具有能动自由性。

审美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相比,由于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特征,使得审美主体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

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的融合,还表现在主体可以凭借审美想象力,突破时空和现实的限制,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事物和形象。

席勒: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

庄子认为人要得道,就必须忘掉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和各种欲望,做到“心斋”、“坐忘”,才能达成审美的自由境界。

三、主体审美结构的层次性审美主体包含着群体的审美主体和个体的审美主体两个层面,这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

群体的审美主体为个体的审美主体提供了先天的审美可能性,我们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简称主体的审美结构,它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4-审美经验论

4-审美经验论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

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系统。

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

2、审美经验:指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1)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区别:○1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则是人与对象形成的审美关系;○2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是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理解;审美经验体现为一个动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3对审美对象理想的差异:美感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对象的反映,其对象的审美性质是先验存在的;审美经验认为什么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2)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联系。

3)审美经验不仅发生在艺术领域,也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1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美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实践的密切关系:如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国一般体现的"比德"说,即自然特征比附人类道德;次方总是自然激起主体的道德体验。

4、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1)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1"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献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2 "本质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一、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当人们对某一对象产生美感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或愉快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源泉和内容载体。

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体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审美评价,从而影响是否产生审美价值的认可。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情感,可以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享受。

二、审美认知审美认知是指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对审美对象进行认知、分析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对其美感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审美的认知结构。

审美认知是影响审美评价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理解水平,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艺术欣赏的认知基础。

审美认知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使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有助于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可以增强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和享受。

三、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审美情感和认知在审美活动中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审美情感和认知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美感的体验和情感的享受,而审美情感的产生和体验也需要审美认知的支持和指导。

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促进了审美活动的进行和完善,对培养和加强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学价值观的影响美学价值观是个体对美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

美学价值观对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塑造个体审美品味和观念的重要依据。

美学价值观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第四章 审美的心理要素

第四章  审美的心理要素

第四章审美的心理要素我们说,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审美过程不可避免地总要遵循一般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这里,我们对审美中比较突出的诸如感知、想象、情感、领悟等心理要素做一番探讨。

一、感知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对象。

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欣赏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官去接触对象、感知对象,即用眼睛去观赏它的形状和色彩,用耳朵去倾听它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就是说,凭着自己的感知,去获得关于这个对象的比较完整的第一印象。

如果把人对美的整个欣赏过程,看作是一次长途旅行的话,那么,感觉和知觉(通称感知)就是这次旅行中所达到的第一个站点。

第一个站点固然不能看作旅行的全过程,但它却是全程的一个开端,对以后的行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样,人的审美感知尽管对于美的感受还具有某些直觉的性质,在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也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阶段上,但是,它对后面即将产生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领悟活动等,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可见,研究审美感知的特点,对于我们掌握审美活动的规律,乃至于从事艺术美的创造,都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审美感知具有哪些特点呢?审美感知首先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一)感知的选择性按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也是瞬息万变的。

我们每一个人,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同一瞬间去把握所有的对象。

当许多事物朝你纷至沓来的时候,你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把其中的少数事物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而其余部分则统统作为对象的背景而弃置一旁。

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必须遵循一条“图形---背景关系”的原则。

“图形”就是主体所感知的对象,“背景”就是与“图形”同时存在的其它事物。

人要感知某一对象就必须把它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才行。

因此,所谓感知的选择性,就是对象从背景中突出。

在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于“烟花三月”的季节,在黄鹤楼送别挚友孟浩然去扬州。

第四章-审美意识

第四章-审美意识

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续)
(3)美感的本质不能简单归结为快感,快感的性质由美感决定 康德把快感分为:涉及欲念的快感、涉及恩爱的快感和涉及尊重的快感,而
只有涉及恩爱的快感才是美感,不受功利的束缚。 朱光潜对康德持赞同态度;李泽厚反对,提出美感二重性:个人心理的主观
自觉性(直觉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性(功利性)“积淀说” 二、美感与认识 1、美感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2)美感不能归结为感性认识 2、美感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美感中积淀着主体的理性观念,“体匿性存”。这使得美感具有无穷的意蕴,
统、社会心理 ,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爱好 。 人的相同感官构成了美感共同性的生理基础。 正如我们不能离开个体谈人类审美能力的发展那样,我们同样不能离开审美意
识的个性差异及它的时代、民族、阶级来谈它的共同性。否则,这种共同 性就变得超历史、超阶级,抽象而不可捉摸了。
(三)美感的心理构成
丑感:既有“快乐”,又有“苦味”的多重的复合体验。如现代文学艺术中 塑造的各种形象。丑感中愉悦的原因?
就艺术作品而言,二种情况:一是丑的内容、题材偏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我们震撼于历史和人生的阴暗面,同时也为艺术家的创造力所折服; 二是内容、题材不丑而形式丑,表现艺术家逸出常规,抒胸中之“块 垒”。
审美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如古希腊的三种柱式。
(五)审美意识的若干类型
1、美感与丑感(这里的美感特指优美感) 如观赏《米洛岛的维纳斯》和罗丹的《欧米哀尔》
美感: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单一、纯净的体验,审美主体处在一种怡和、 宁静的心态中,全神贯注于审美对象(结合优美的美学特征)
返回
凡.高《向日葵》

现代美学网课答案

现代美学网课答案

现代美学网课答案第一章单元测试单元测试1. 在审美活动中,如果人们没有得到任何的功利满足,就不会产生愉快的感觉。

()答案答案:错误2. 以下现象不属于审美现象的是()。

A. 看见漂亮的姑娘B. 饥饿时看到的面包C.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D. 鉴赏精美的艺术品答案答案: B3. 学习美学可以使人的审美活动从自发本能上升到自觉行为,更加符合审美规律,更少走弯路,更容易实现审美追求的目的。

()答案答案:正确4. 美学起源于()。

A. 古中国B. 古埃及C. 古罗马D. 古希腊答案答案: D5. 现代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方面的内容。

A. 哲学B. 心理学C. 生理学D. 艺术学答案答案: A,B,C,D第二章单元测试单元测试1. 显功利审美对象就是可以见出功利作用的审美对象,但与功利物不同。

()答案答案:正确2. 俄国美学家()关于原始狩猎胜利品的研究,是美学史上第一次描述了功利物发展为审美对象的过程的研究。

A. 别林斯基B. 巴赫金C. 车尔尼雪夫斯基D. 普列汉诺夫答案答案: D3. 隐功利审美现象并非真的无关功利,只不过功利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在意识层面无法察觉而已。

()答案答案:正确4. 显功利审美对象引起人美感的原因,在于人在欣赏功利物的过程中,事物的样子,在人的大脑皮层视觉区与快感区之间,建立了新的稳定的联系通道,引起原本由功利作用引起的快感。

()答案答案:正确5. 审美心理的形成因素包括()。

A. 社会生活B. 感觉器官C. 先天本能D. 主体生理答案答案: A,D第三章单元测试单元测试1. 现代美学的研究目的,与传统美学完全无关。

()答案答案:错误2. 现代美学研究目的的形成,是对传统美学扬弃的结果。

()答案答案:正确3. 现实思维方式具备哪些特点()。

A. 思维的问题必须来自于现实B. 思维的问题是神的创造C. 思维的问题来自于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D. 思维必须从具体的现实出发,以现实为依据答案答案: A,D4. 美学就是研究美的学科,这是现代美学对美学的定义。

审美的心理要素

审美的心理要素

第八章 旅游者与导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
导游在审美活动中,与旅游者构成一种十分密切的审美关系。 导游在审美活动中,与旅游者构成一种十分密切的审美关系。在此 关系中,导游工作者一般至少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 关系中,导游工作者一般至少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作 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再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再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惯于从各方面审视对方,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惯于从各方面审视对方,或从 生理角度,或从伦理角度(善恶),或从心理角度(喜怒哀), 生理角度,或从伦理角度(善恶),或从心理角度(喜怒哀), ),或从心理角度 或从审美角度(美丑、怪诞等)。 或从审美角度(美丑、怪诞等)。
二、关于风度美 风度美是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是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 风度美是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是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 也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 也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 的外在表现。 的外在表现。 三、关于心灵美 心灵美的核心是善。 心灵美的核心是善。导游工作者的心灵美只要体现在他所提 供的优质服务上。 供的优质服务上。
三、情感因素
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正是人们的主观情感、心境、意志、 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正是人们的主观情感、心境、意志、愿望 等,自觉或者不自觉驱使想象飞翔的内容、动力、中介和基础。客 自觉或者不自觉驱使想象飞翔的内容、动力、中介和基础。 观事物所以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是由于我们的情感移入对象, 观事物所以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是由于我们的情感移入对象, 主客融合化一,达到“神与物游” 物我同一。 主客融合化一,达到“神与物游”,物我同一。

4、美感生理、心理要素

4、美感生理、心理要素

鲁迅在评价普列汉诺夫的审美观时 提出:“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 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的,到后来才 移到审美的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 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 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 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功 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 的能力而被认识。享乐着美的时候, 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 学的分析而被发现,所以美的享乐 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 的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 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请“并笔 把秋自墨 世来题富 情纨一于 详扇首变 细合绝化 看当句, ,收:含 大, 蓄 家何 有 谁事 思 不佳 致 逐人 , 炎重 凉感 。伤 ”,
吴江唐 县南寅 今第字 江一伯 苏风虎 苏流, 州才更 子字 人等子 。。畏 有, 六号 一桃 居花 士庵 等主 别, 号 。
( )
接近联想
两个事物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经验上相接近, 由一个事物的知觉和回忆,会引起对另一个 事物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创造性的想象)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长信怨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唐 寅 《 秋 风 执 扇 图 轴 》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2、美感的愉悦性
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
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 B、美感愉悦是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 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 C、美感不是单一的快感,人禀七情:喜怒 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

美学概论 第四章 审美的起源

美学概论 第四章 审美的起源

三、审美起源问题的内涵
审美起源问题还包括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动因问题。
02
审美的原型
一、审美的生理基础——生物习性
一个大家都通行裸体的地方,裸体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我们每天看见的东西,就不会有特殊的印象。 但当男女们一用光亮的流苏加在上面时,不论是 一对斑驳的羽毛、一串小珠、一簇叶子或一个发 亮的贝壳,就不能逃避同伴的注意。这小小的衣 饰,实际上作了很强烈的可以设法引起注意的性 感的刺激物。
力比多(libido)即性力。 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 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 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 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 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 象发生的驱动力。
2.巫术说(泰勒、弗雷泽等)
从原始文化的角度来说审美的起源。
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弗雷泽认为原始巫术可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仿巫术",在这种巫术中,巫师 仅仅通过模仿就能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 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施行这一巫术也就是通过曾为某 人接触过的物体而对其本人施加影响。 弗雷泽把上述两种巫术统称为"交感巫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基 础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 。
古希腊神话
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主神: 宙斯(Zeus)——奥林匹斯主神之首,众神 之主,天空、雷电、乌云之神 赫拉(Hera)——天后、妇女的保护神、掌 管婚姻和生育(克洛诺斯和瑞亚的第三个 女儿,宙斯的姐姐和妻子)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偏好,选择和理解形式,声音,图案,叙事,文本和其他表现形式的科学。

它对人类艺术,建筑,设计和其他美学依赖表达形式如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有很大的帮助。

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抽象面,如美学评价,美学决策等。

审美心理学有五种基本要素,即感受性,情感性,行为性,认知性和社会性。

感受性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感觉,这些感受基于视觉,语言和动态几何图形的表达手段。

从绘画和摄影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感受性看作是一种视觉上的味道,以特定的形式呈现出来。

情感性是一种情感反应,通过他们的处理和理解审美形式而产生,这种反应不仅限于它的结构,图形,颜色,音乐等,而且也可以指向它暗含的感情。

行为性涉及到观众对审美形式产生的反应,它特指观众对作品中某个特定情况的反应,如观众对电影中的某个场景-时间。

比如,当观众看到一段视频时,它会产生某种情感。

认知性是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要素,它指的是观众如何去理解,评价和认可审美形式,比如艺术家所挑战的约束,艺术表现方式等,这些约束产生了对艺术标准,社会情境和历史背景的概念。

最后是社会性,这涉及到一个社会群体中成员对审美形式的反应,例如一个文化中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播的形式,广泛讨论的艺术种类等。

它与行为性,认知性相联系,表明在一个特定社会结构中审美形式的运行方式。

五种基本要素的分析,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审美心理学的内涵,理解不同社群,文化背景的审美形式,从而增加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实现美学形式更具想象力,创新力和生命力。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美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文学概论》适用专业:秘书学开课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秘书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美学》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美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把握美学的一般理论和历史,培养其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提升其人生的审美境界,并具有对美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该课程把构建大美学作为美学课程建设的根本理念,不再简单地停留于一般美学知识的灌输上,而是注重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与完满人格的塑造,以实现其身心的和谐统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一方面和哲学相关,另一方面和艺术相关。

因此它要求一方面具有哲学的批判能力,另一方面具有艺术的鉴赏能力。

本课程重点把握美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主要观点,特别是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一般本性,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社会、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指导审美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美学的对象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定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定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学好美学。

4.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学革命第三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四节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美感的形成与发展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美感的含义及实质、美感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的生成与发展,理解美感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从该诗不难看出它记录了诗人“美妙的 瞬间”的感受。

俄国著名诗人在回忆爱情的诗中写到:
•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眼前出现了 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
的精灵。

当然,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个现实情境,
• 1、净化空气; 2、美化环境; 3、可养活松鼠; 4、松枝、松针等可烧火; 5、松材可做房子、家俱; 6、松脂可作化工原料; 7、可供人观赏。

松子是红松树的果实,又称海松子。松子含脂肪、蛋白质、碳
水化合物等。松子既是重要的中药,久食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
寿。明朝李时珍对松子的药用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本草纲目》
• 这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种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所 谓先验的想象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在根本上乃是一切想象活动 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而这种条件是任何人的想象力都必然具备的。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 三、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 (三)评价阶段

1、定义: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
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这种“美妙的瞬间”。

我们此刻的听讲是现实的存在状态,
但下面的变化却改变了我们此刻的存在状
态。
• 情感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贯穿着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始终。情 感在美感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在于它广泛 地浸透在其他心理要素当中,成为触发其 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而且充当它们的中介 和动力。

2、审美经验的定义:

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

美育基础,讲义第四章 美育的任务

美育基础,讲义第四章  美育的任务

第四章美育的任务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美育的任务,明确美育的目标,领会美育在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方面所担负的使命,以便在总体上把握美育的方向,为实现美育的任务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审美观、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二)领会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审美心理结构的意义(三)简单应用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四)综合应用联系实际谈谈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三、考核知识点1.审美观广义的审美观是指:总体美学观,即主体对美、审美、创造美所持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观念和指导思想。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美的生成观、发展观、本质观、创造观,审美的实践观、历史观、政治伦理观、价值观、艺术观等等。

狭义的审美观:是指:审美的观点,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

2.美育的任务:就是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为什么人会有这种独有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产生的,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首先,是在人类对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中产生的。

人类最早的审美体验也首先寓于创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经验之中。

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劳动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审美意识逐渐从生活中分化出来,从实用中分化出来,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

这时,这些对象已经不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肉体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

是一种超生物性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人类的高层次的需要。

综上所述,申美是人类独有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审美需要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使人的本力量的体现。

4.评价审美观的标准。

(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是崇尚和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反对和摒弃一切丑恶的事物,时时处处以审美的眼光来对待一切。

只有树立这种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和美化、完善自身。

04第四章 艺术心理

04第四章  艺术心理
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人们了解了艺术品,认识了艺 术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体系。艺术欣赏的 主体是观众听众而不是艺术家。其过程主要是对艺术 品的感受、体验、品评等感性活动。
艺术欣赏的过程大致经历准备、初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这些阶段所发生的,实际上主要是一些复杂的心理活 动,如:注意、直觉、期待、感知、想象、联想、理 解、体验、回味等。
米开朗基罗 《创世纪》(局部)
古希腊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二)直觉与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是对艺术表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直观把握。 它虽然也是直接的、瞬时的,但对艺术家和欣赏者而言, 它是在以往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带着一定的艺术理念和标 准对对象的直观判断和选择。
朱光潜: 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领会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 不作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
康定斯基《几个圆圈》
二、艺术美感
1、审美愉悦性既是感官 的舒适又是心灵的快乐
美感首先由感官捕捉,其产生 的前提是对象形式的存在。人 对形式的快感也是个人在审美 经验中积淀起来的。因此,对 象的形式对美感具有至关重要 的意义。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局部)
美感的另一个层次 是心灵的快乐。这 是认知的结果。
“移情说”与中国很早就有的“借物言志,借景抒怀”、 “以物喻德”、“夫玉者,君子比德”的美德情感论有许 多共通之处。
“龙跃天门,虎卧凤阙” (梁武帝)
王羲之《丧乱帖》
雕塑《收租院》(局部)
三、两种艺术心理学理论
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布洛认为,人与物之间之所以 产生审美关系的原因既不纯粹 在物,也不纯粹在主观,而在 于人与物之间一种特殊的心理 事实,即一定的“心理距离”。 即,既不把对象看成利害关系, 又保留引起观照联想的形式, 这就进入了审美状态。

2016年下学期《美学》网上考试题库 (1)

2016年下学期《美学》网上考试题库 (1)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普罗提诺
D.黑格尔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有()。
A.美的本制裁理论
B.艺术本质理论
C.美的规律理论
D.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
E.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答案:ABCDE
8、“美是一个开放和系统”这一观念,包括()。
A.美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 B.美在主客体交相作用中 C.美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中 D.美是诸多规定的综合 E.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答案:ABCDE 9、在审美关系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有()。 A.社会性 B.精神性 C.自然性 D.物质性 E.历史性 答案:ABE 10、美感的深层心理特征包括()。 A.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 B.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 C.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D.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E.想象与情感的矛盾统一 答案:ABCD 11、人生天地之间的美的形态主要有()。 A.科学美 B.艺术美 C.自然美 D.社会美 E.技术美 答案:BCD
二、多项选择题
91、艺术的接受过程分为三个过程,即( )。 A.观 B.感 C.品 D.悟 E.做 答案:ACD 92、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看出艺术品意象的审美特征有( )。
A.虚拟性 B.感性 C.想象性 D.情感性 E.真实性 答案:ABCD 93、审美理想具有以下特点( )。 A.以感性形象的方式存在 B.具有二重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C.反映着人的精神意识层次的审美追求 D.是审美需要的最高表现形态 E.以理性形象的方式存在 答案:ABCD 94、许多西方美学家都强调美感的主要感觉器官是( )。 A.眼睛 B.鼻子 C.耳朵 D.舌头 E.嘴巴 答案:AC

大学美育复习要点

大学美育复习要点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动身,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审美,以及美的创造的科学。

美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情势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到达美化人们心灵、行动、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美学担当的任务:1.深化我们对艺术的既有知识,把美学当做元批评学。

2.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3.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创造美,美化人类生存环境、美化人生。

4.增强审美教育的自觉性。

美的三种含义:1.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情势。

2.它是伦理判定的弱情势。

3.专指审美对象。

美是什么?1.美在情势。

美不在心,而在客观之物,在于物自身的情势、属性。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2.美在理念。

将精神现象看做客观实体,这种客观的精神实体是万物的本原,同时也是美的本原。

(古希腊柏拉图)3.美在主观。

将精神现象看做主观心理活动的结果,努力从人的心理—感觉、情感、想象、理智等等当中寻求对美的说明。

(英国哲学家休谟)4.美在生活。

一个事物美与不美,决定的因素不在该事物本身,而取决于该事物与社会生活产生关系之后所显示的意义。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5.美在关系。

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是随着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逝的。

(法国狄德罗)美何以难解?1.是由于美的事物的繁复性、多样化。

2.美要求从美感得到确证,而美感却具有偶然性和相对性。

3.美的本质论歧义丛出。

美在当下:1.广告的审美化偏向。

2.艺术领域的日益商业化。

人的美依照由表及里分为:人体美,行动美,人格美。

人体美:指人的五官、身姿以及在人体活动中产生的风度、风姿给人以美的感受。

人们如何看待人体之美:1.从英雄崇拜走向偶像崇拜。

2.走向人体经济学。

①人体摄影的流行②人体彩绘的后来居上③人体表演、人体行动艺术的流行行动美:指人在日常交往中行动举止的美,包括语言美和行动美。

行动美特点:1.规范性2.分寸感3.习惯性—“第二天性”自然美:一是指客观自然界乃至全部宇宙的事物或现象的美,此时“自然”作为名词;一是指崇尚自然、寻求本质的美学风格,也就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此时“自然”作为形容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审美的心理要素我们说,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审美过程不可避免地总要遵循一般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这里,我们对审美中比较突出的诸如感知、想象、情感、领悟等心理要素做一番探讨。

一、感知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对象。

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欣赏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官去接触对象、感知对象,即用眼睛去观赏它的形状和色彩,用耳朵去倾听它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就是说,凭着自己的感知,去获得关于这个对象的比较完整的第一印象。

如果把人对美的整个欣赏过程,看作是一次长途旅行的话,那么,感觉和知觉(通称感知)就是这次旅行中所达到的第一个站点。

第一个站点固然不能看作旅行的全过程,但它却是全程的一个开端,对以后的行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样,人的审美感知尽管对于美的感受还具有某些直觉的性质,在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也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阶段上,但是,它对后面即将产生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领悟活动等,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可见,研究审美感知的特点,对于我们掌握审美活动的规律,乃至于从事艺术美的创造,都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审美感知具有哪些特点呢?审美感知首先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一)感知的选择性按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也是瞬息万变的。

我们每一个人,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同一瞬间去把握所有的对象。

当许多事物朝你纷至沓来的时候,你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把其中的少数事物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而其余部分则统统作为对象的背景而弃置一旁。

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必须遵循一条“图形---背景关系”的原则。

“图形”就是主体所感知的对象,“背景”就是与“图形”同时存在的其它事物。

人要感知某一对象就必须把它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才行。

因此,所谓感知的选择性,就是对象从背景中突出。

在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于“烟花三月”的季节,在黄鹤楼送别挚友孟浩然去扬州。

按理说,这是春游活动的大好时光,但此时此刻的李白,他所注意的只是渐渐远去的孤帆,孤帆消失后,他所看到的也还只是向天际滚滚东流的长江,而至于烂漫的春色,雄伟的黄鹤楼,以及长江两岸的辽阔原野和头顶的蓝天白云,都被他忽视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说,在众多的事物面前,究竟把什么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又把什么作为这个对象的背景,这完全取决于主客双方的具体条件。

首先是主体的需要,其次是对象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如果双方一致,这个对象就可以选定了。

比如,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多处写到众人游西湖的场面。

游客们所注意的当然是西子湖美丽的湖光山色;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所注意的是坐落在湖畔的大殿古庙;饥肠辘辘的马二先生注意的却是饭馆里“滚热的蹄子”和“极大的馒头”。

可见,由于西湖本身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属性,不同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把其中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感知对象,而把其它的方面作为这个对象的背景。

即使作为一个游客,也不可能把整个西湖的大小美景,一下子统统收入眼底,他只能按照时间和地点的顺序,一处一处地去观赏它。

感知的对象和背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转换的原因当然还是主客双方的具体条件。

比如,曾在神像面前顶礼膜拜的信徒,当他们了却了祭神的心愿之后,也会一出庙门兴致勃勃地去观赏一下美丽的西湖景色。

审美活动中,感知具有选择性,这就给美的创造特别是给艺术美的创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我们说,艺术家们必须处处考虑欣赏者的心理特点,以完美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吸引他们,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来选择你。

反之,如果艺术品不生动,缺少应有的魅力,人们自然而然地会疏远它,不把它选为自己审美感知的对象。

(送电影下乡要考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时一幅山水画,何以一定要配上镜框,为的是要让观众的视线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戏剧演出之所以要安排在舞台上,而且还要注意剧场的音响和灯光设备,就是要使观众免受外界的干扰,千方百计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当然,这些环境气氛的渲染和布置,只是一些外部条件,仅仅做到这点还是不算太难的。

要使作品真正能够吸引读者或观众,关键还在于作品本身。

对于文艺作品来讲,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使作品能够吸引人,典型化的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鲁迅曾经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对于这段话,我们至少可以悟出两点要义,一是:行文的笔墨一定要“省俭”。

因为作品的篇幅是有限的,欣赏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要使作品能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最主要的方面来,那就非要精练、含蓄不可。

切忌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中国戏曲舞台上,很少有什么布置,道具也极简单,无论是上楼,下楼,开门,关门,都是通过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表演的。

对此,观众并不感到缺什么,反而觉得很丰富,很美,比如《三岔口》。

如果演《牛郎织女》,一定要把真牛牵上舞台,反而把观众的视线从演员的表演中转移了,还谈得上什么艺术欣赏呢?二是: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因为仅仅做到“省俭”还不是目的,还要把这“极省俭”的笔墨,画到最重要的地方去,做到以少胜多,咫尺千里。

文艺是表现人的,是表现人的精神、人的灵魂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内心奥妙,都可以透过这扇窗户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画眼睛”,就是要求艺术家必须把自己的心血花在如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上面。

艺术家所注重的是人,欣赏者所关心的也是人,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和遭遇。

艺术家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所表现的人物活起来,把他们的性格表现得合情合理,栩栩如生。

只有成功的典型人物,才能强烈地震撼着欣赏者的心灵,使他们一起分担人物的欢乐和痛苦。

(二)感知的适应性感知的适应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审美对象的生理条件来讲的,是说任何主体的感知能力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一个对象如果超过了视听能力所能接受的限度,就会造成不适应的局面。

比如,听觉艺术,声音就不能太响,太响了,听众的耳膜就会被震破;也不能太轻,否则就会听不到。

对于视觉的对象也是这样。

如果舞台上的光线太强了,观众的眼睛就会睁不开来;太暗了也不行,人家会看不清楚你台上演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因此,一个美的对象要能让主体产生美的感受,首先就要主体能够看见它,能听到它,即能很好地感知它。

这是审美感知适应性的一层含义。

另一层含义,是说由于各人的具体条件不同,工农兵学商、男女老少幼,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层次的人,他们不但都有与众不同的审美兴趣,而且在不同的场合,也有特定的审美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要因人因时提供不同的审美对象,才能让不同主体各自获得美的享受。

毛泽东就说过,文艺是很能感人的,至于它最后能否达到感人的目的,这还要同欣赏者的具体情绪结合起来。

他说:“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通,是万万不行的。

”审美也是这样,不考虑接受者的特点,用一种统一的东西去到处推销,人家当然是不会接受的。

如果说这叫做“对牛弹琴”,那么其责任不在于听众,而在于那个不顾对象特点,只会闭着眼睛乱弹琴的演奏家。

比如送文艺、电影下乡。

可见,审美感知除了要适应审美主体的生理条件外,主要还表现在要适应审美主体不同的审美需求。

(三)感知的整体性我们说,任何一个对象,都有不同的特点、特性。

比如苹果,其形状、大小、颜色、滋味、摸上去的质感等等,这些个别的特性,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分别得到反映。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同时反映对象的多种特性,而不是分别看到它的颜色、大小、形状、滋味等等,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只大大的红红的苹果时,虽然还没有闻它、摸它、咬它,但由于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结论:甜的、很光滑很脆、香的感觉也就有了,得到这样一种整体的印象。

当人们在感受到了某一事物的个别特性时,同时也就反映了这一事物的整体。

我们的头脑中往往同时反映对象的多种特征,而不是分别看到它的形状、大小、颜色、滋味等等。

所以,完全离开事物的整体,单纯去感受它的个别特性是不可能的。

这种感觉之间的沟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心理学把它称为通感。

比如,“闹”和“静”,这是指声音而言,它是听觉的对象,可是,人们偏要说“热闹”和“冷静”,就因为它与温觉有一定的关系。

各种各样的颜色,本是视觉的对象,可是,人们看到了红的颜色,就会有一种热烘烘的感觉;冷饮店里,常用淡蓝色的灯光,夏夜,人们远远地见到了它,也会产生一种凉意。

欣赏歌唱家的演唱,本来只要能够听到就行了,可是,人们非要坐在舞台的近旁,似乎只有看清了歌唱家的形象,才能更好地欣赏他的歌唱。

欣赏艺术作品,这是视觉范围的事,人们却习惯地用手去抚摸作品,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它的感受。

既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那么,文艺创作就不能仅仅诉之于某一感官为满足,好像一幅绘画只要使人看到,一阕音乐只要使人听到就行了。

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引人入胜的。

它不只诉之于感官,而且还诉之于想象,诉之于心灵,为欣赏者提供了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平时,我们常用“绘声绘色”来赞誉某一作品艺术上的成就,这并不只是对综合艺术而言的,对于一般单象艺术也是如此。

我们欣赏音乐时,可以通过声音,感受到对象的色彩;欣赏绘画时,可以通过色彩,感受到其中的声音。

事实上,凡是优秀的作品,总是能把欣赏者的整个身心和感情,熔铸到作品所描写的境界中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晚清有位名叫虚谷的画家,擅长画枇杷,是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

它的那幅有名的《枇杷图》至今还保藏在上海博物馆。

大画家吴昌硕曾用“十指參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去来今”来赞美他的作品。

这说明,大家都认为他的枇杷实在画得太好了。

人们在欣赏中,除了看到枇杷的颜色,似乎还可以感到扑鼻的清香和甜润的滋味。

总之,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有着无穷的奥妙,它不只是简单地诉之欣赏者的某一感官,而是可以诉之有关相邻感官,甚至还可以通过感知,进一步拨动他们的情感,激起他们的想象和思考,让他们在反复的回味和品尝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

二、想象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主体想象的参与,当代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非常强调想象在审美中的作用。

为了获得审美经验,他认为光凭“感官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想象经验”才行。

他说:“任何人只要使用感官,他就可以看到一幅画所包含的全部色彩和形态,就可以听到组成一部交响乐的全部音响;但是他并不因此而能享受到一种审美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