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梳理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含答案)
《峨眉山月歌》李白
1、全诗感情: 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的作用:
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 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 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 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 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 《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 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 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 可)
《秋词》 刘禹锡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 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 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心的哀愁。 2.前两句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3. 诗歌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 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 的荒寒和月色的清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 为下文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作铺垫。
4.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漂泊、人生落魄之悲;隐喻国运衰微,盛时不 再、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现实。 4.“落花” 的含义: “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 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5.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XXX吐出的半圆XXX,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观赏】诗歌背景:XXX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XXXXXX 和秘书监XXX的门庭,得以欣赏XXX的歌颂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思往日与XXX的接触,寄寓墨客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期间的时期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XXX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XXX再次相遇的情形。
中考语文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观沧海
水何澹澹②,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 山岛竦峙③。 高地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 百草丰茂。 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秋风萧瑟,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 洪波涌起。 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理解赏析
“秋风”“洪波”是 动景,展现出大海波 澜壮阔的气势,显示 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 宏伟气象。
中原、建功立业的
像是从这浩瀚的海
远大抱负。
洋中产生出来的。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今日我观赏大海,
内容理解:
幸甚至哉⑤,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合乐时所加的套
歌以咏志。 且让我引吭高歌, 语,与诗的内容
倾吐宏伟的心愿。 没有直接关系。
重点注释
①临:到达,登上。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③竦峙:耸立。④星汉:银河。⑤幸甚至哉:幸运得 很,好极了。
若出其里。
出来的,诗人借助奇特的
像是从这浩瀚的海
想象,写出了沧海包容星
洋中产生出来的。
汉,包蕴万千的壮阔景象。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
情感:在丰富
停运转,好像是从
日月之行,
的想象中表现出作
这浩瀚的海洋中吐
若出其中;
者博大的胸怀,抒
星汉④灿烂,纳的;
发了诗人想要统一
银河星光灿烂,好
若出其里。
作品主旨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 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 了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理解探究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 人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古文10篇详细解析及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古文详细解析及赏析一、观沧海 (1)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三、次北固山下 (5)四、天净沙.秋思 (7)五、咏雪 (8)六、陈太丘与友期行 (10)七、《论语》十二章 (13)八、诫子书 (17)九、狼 (19)十、穿井得一人 (24)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何:多么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赏析】《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鉴赏【知识梳理】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 专题05:诗词默写与鉴赏
专题05 诗词默写与鉴赏知识梳理【1-3单元诗词理解性默写梳理】(一)《观沧海》(曹操)1.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交代地点和事件的诗句),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观沧海》一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3.《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虚写),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抒发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6.《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 曹操《观沧海》中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8.《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日星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10.《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1.《观沧海》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2.盛夏时节,美丽的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树木从生,百草丰茂”这两句诗。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要点梳理
(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察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
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
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一、文字作品鉴赏1.古代诗词鉴赏(1)古诗词鉴赏方法(2)诗歌的艺术特征(3)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2.现代作品鉴赏(1)现代散文的特点(2)现代小说的艺术特征二、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定义(2)比喻的鉴赏方法(3)常见的比喻手法2.拟人(1)拟人的定义(2)拟人的作用(3)拟人的表现形式三、古诗词1.古诗词的特点(1)古诗词的韵律(2)古诗词的意境(3)古诗词的艺术价值2.古诗词的鉴赏技巧(1)诗句的断句(2)句读的把握(3)意境的理解四、散文1.散文的基本特点(1)真实性(2)自由性(3)表现性2.散文的文章结构(1)主题的表达(2)情感的宣泄(3)语言的优美五、小说1.小说的分类(1)依题材分类(2)依体裁分类(3)依题材分类2.小说的艺术特征(1)人物形象的刻画(2)情节的安排(3)语言的写作技巧六、修辞用语1.修辞手法的表达(1)对比的表达(2)排比的表达(3)夸张的表达2.修辞手法的运用(1)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2)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3)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七、修辞技巧的运用1.修辞手法的运用(1)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2)运用修辞手法的写作技巧(3)修辞技巧的实践应用2.写作技巧的培养(1)培养写作技巧的方法(2)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3)写作技巧的实际训练八、语文学习方法1.阅读的技巧(1)阅读理解的方法(2)阅读速度的掌握(3)阅读习惯的养成2.写作的技巧(1)写作主题的把握(2)写作结构的构思(3)写作语言的表达九、语文学习态度1.积极的态度(1)对语文学习的态度(2)对课文的认真阅读(3)对作业的认真完成2.乐观的态度(1)对语文问题的积极思考(2)对困难的乐观面对(3)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十、古代诗词鉴赏1.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其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论。
首先要注意诗句的断句,理解句子之间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其次是句读的把握,要深入理解诗句的内在含义,并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主题思想:本诗是诗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含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重点赏析: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部编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资料七年级
部编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资料七年级七年级上册(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动景;“竦峙”是山岛耸立的样子,静景。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辽阔威严的远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2.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句诗。
内容: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
写法: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与尾联相呼应。
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示例:①“生”“入”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日”“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地描写了暮冬初春江上景物的变化,又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②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精选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总结
(精选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
赏总结.txt
(精选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总结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研究了许多古诗词,通过鉴赏这些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我对这些古诗词的鉴赏总结:
1. 《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名篇,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给人以壮丽和激励的感觉。
2. 《静夜思》
这首诗是李白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作者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给人以静谧和温暖的感觉。
3. 《春晓》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名篇,通过描绘春天早晨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诗句,给人以欢快和生机的感觉。
4.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绘望着巍峨的岳山,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凌云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给人以豪放和崇高的感觉。
这些古诗词各具特色,通过对其进行鉴赏,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更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哲理。
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上是我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的鉴赏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知识梳理3.第三讲 课外古诗词鉴赏 7年上册语文
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④。
重点鉴赏 ①题解: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即故乡。 ②炼字:“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一个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 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 奈何的情绪。 ③典故、写法:“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因为是“登高”,诗人自然 联想到饮酒、赏菊。实际上写出了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 赏,暗寓着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 (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满的哀愁之情。
5 秋词(其一)①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③。 晴空一鹤排云上④,便引诗情到碧霄⑤。
重点鉴赏 ①题解:《秋词》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②写法、情感: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 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③写法:该句直抒胸臆,“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 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 秋论调的有力否定,气势不凡。
④内容、写法: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 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 雨飘摇又自然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⑤情感: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为国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 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主旨: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表明作者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 志至老不衰,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④画面、写法:选取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 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景 象的生动描绘。 ⑤内容、情感: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 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飞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主旨:这首诗一改过去诗文悲秋的传统,热情赞美秋天的美好,并借飞 鹤直上云霄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 上的情怀。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在中文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深入探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观点和理解。
一、诗词赏析的意义和价值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
诗词赏析也可以激发我们对语言的热爱,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七年级上册的课内外,我们可以见到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比如《静夜思》、《鹧鸪天》等。
通过分析这些古诗词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古诗的韵律、修辞和意境表达,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通过对月夜下的思念之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在课内外的赏析中,学生可以通过解读诗句、把握意境,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领略到古人的离愁别绪之情。
2.《鹧鸪天》《鹧鸪天》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通过对乡村田园景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在课内外的赏析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从中汲取到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的情感力量。
三、古诗词赏析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古诗词赏析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赏析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可以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共通之处。
在我看来,古诗词赏析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可以锤炼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使我们成为更加有内涵和魅力的人。
总结回顾总体来说,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课内古诗文阅读考点梳理》专题精品课件
(3)连词“而”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作为一个整体 作句子的某一成分,一般不在其前停顿;如果“而”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 其前面停顿。 3.答案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学有所成。 解析 文言句子的翻译, 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对关键词准确释义。如 “无以”是“无法”的意思,“广”是“增长”的意思。还要注意译句的通顺流 畅。
[参考译文] 唐天宝年间,有一个书生游学停留在宋州。当时李勉还年轻,贫穷困苦,和这个书生 住在同一个店里。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到后来已经无法医治。书生临死时 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去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 这是命啊。”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李勉,说:“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 道这个的,你为我处理完后事,余下的钱就送给你了。”李勉答应为他办理后事。 等到葬礼结束后,(李勉)把剩下的银子(秘密地)放到墓穴中,与死者一起埋葬了。几 年以后,李勉担任开封县尉。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沿路打听书生的 行踪。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主持的丧事,专门到开封去见他,询问银子的下 落。李勉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银子交给了他们。
之。”勉许为办事。及礼毕,置金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
·
·
赍⑦洪州牒⑧来,而累路⑨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
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选自《尚书谈录》)
[注] ①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②旅次:在旅行中暂时停留。③作:发作。④某:
我。⑤毕死事:处理完后事。⑥奉:送。⑦赍(jī):携带。⑧牒:证件。⑨累路:沿
教你解题 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的五种方法
(二)(2019湖南岳阳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注]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 蓟(jì)庭:地名。
(简化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梳理
(简化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梳理
第一篇: 古诗的魅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诗的魅力以及为什么要研究古诗。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研究古诗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第二篇: 古诗的分类
本文介绍了古诗的分类方法。
根据体裁和内容的不同,古诗可以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多种形式。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表现手法,展示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风采。
第三篇: 古诗的常见修辞手法
本文介绍了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诗歌表达的重
要方式,可以使古诗更加生动和有趣。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拟人、夸张、对仗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和表现方式。
第四篇: 古诗的研究方法
本文提供了研究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古诗需要注重理解诗
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提高对诗歌的感
知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解析诗句的词义和修辞手法来深入理
解古诗的意义和美感。
第五篇: 古诗的欣赏鉴赏
本文为读者提供了几首经典的古诗,让读者欣赏和鉴赏。
这些
古诗包括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诗歌,读
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心境和情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和魅力。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梳理》的简要内容概述,本文通过介绍古诗的魅力、分类、修辞手法、学习方法和欣赏
鉴赏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学素养。
71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答案】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5.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
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3分)6.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2分)5.(2分)(1)秋(2)俯视(3)对朋友的思念(对朋友的不舍、牵挂等具体化且意近词语均可,若只答“复杂”这样不具体的不得分,或只答“不舍”或“思念”等这样不准确的也不得分)(前两空全对方可得1分,第三空1分)6.(3分)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
(只描绘出半轮明月高挂山头和月影倒影在湖水中得2分,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想象的得3分)7.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分)答: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7.(2分)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1分),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1分)。
8.(2分)本诗表达了作者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写出一种情感即得2分)。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梳理|
观沧海(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
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
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风儿高悬。
“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经来到江上。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3.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简析诗中“涨”字的极妙。
答:“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快乐的憧憬。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
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潼关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
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
2。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对偶,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 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
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3。
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