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员创造角色时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浅谈演员创造角色时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
杨中一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道:“演员无论演什么角色,他都应该从自我出发,诚心的地去工作。

如果他在角色里没有找到自我或失去自我,那就会扼杀角色,使他失去活生生的情感,这种感情只有演员本人,只有他一个人才能给予他所创造的人物。

”作为演员我们要通过演员的“第一自我”去塑造角色的“第二自我”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做到真正“化身”于角色。

关键词:“第一自我”;“第二自我”;化身;规定情境;双重生活
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3-012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3.055
一、关于作为演员的“我”——
—“第一自我”
作为演员的“我”也就是演员本人,在表演专业上为了与角
色的“我”区分开来,我们称为“第一自我”。

(一)“第一自我”的属性,演员“三位一体”的表演是艺术特

要研究演员的“第一自我”,必须要清楚表演艺术的一个特
性,就是演员既是作为创作材料、工具、也是作品本身。

钢琴家用
钢琴来进行演奏,其工具是钢琴,画家运用画笔和画布进行创作
其作品就是那幅画。

而演员运用自己的身体,声音来进行创作,
这也是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一个特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
塑造“化身”角色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研究“第一自我”,
也就是要客观的对自身有所认识。

而“三位一体”是指创作者,用
于创作的材料和工具,以及最后创作的成果,都集与演员一身。

而创作素材则是指演员的声音、身体。

成果则是我们最后完成的
人物角色。

(二)对“第一自我”的寻找与认知
要想塑造好角色,首先我们必须要先知道“自己是谁”。

也就
是说你必须对自身有个客观的认识,并且要坚信它,然后把它运
用到你所要“化身”的角色上。

俄罗斯著名的导演列夫.多金在一
次学术研讨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演员要寻找丢失的自己”。


生活中我们可能不太关注和分析自己的感受和态度。

而作为演
员则要求我们要学会不断的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


为有些时候我们认为的自己可能与“真实”的我们并不相同。


现出来的形象也可能与我们内在的形象大不相同。

例如一个人
在生活中,是十分开朗的、大大咧咧的,给人一种无所谓、十分潇
洒的态度。

但实际上他也会有很小心、害怕、谨慎的一面,只不过
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体现,只会出现在某些极端的时刻。

作为演
员我们正是要发现、分析、发展这些时刻,来帮助我们进去角色。

二、关于角色的“我”——
—演员的“第二自我”
(一)何为演员的“第二自我”
演员用“第一自我”扮演角色最后“化身”为角色,使自己与
角色合二为一。

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信念、创作想
象等多方面心理技巧,把角色当成自己,达到“我”就是的状态,
即演员的“第二自我”。

作为作品本身的演员,不仅要了解“第一
自我”,更要了解“第二自我”即角色本身。

(二)对“第二自我”的寻找与认知
演员是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的,角色有着属于自己的规定情境,和客观标准,我们要充分利
用剧作家给予我们的提示去认识了解人物,寻找最适合符合角
色的标准。

这个寻找的过程是需要演员花费大量时间,运用案头
分析、情绪记忆、感官记忆、即兴排练等一系列创作手段找来完
成的,目的是要找到最为适合、准确的“第二自我”。

三、演员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关系
演员“第一自我”必须参与到做作为角色的“第二自我”的创
作中,在我们进行“化身”角色的过程中,不同的表演流派都有着
自己的看法。

前苏联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体
验派主张“合一”,他要求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
性的下意识的创作,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
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
那样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以求角色与演员达到一种”融
合统一”的境界而这种“合一”的体验对于演员是无比珍贵的的
难得瞬间,也是一种最为理想的表演状态。

基于这样的理论,意大利戏剧表演艺术家萨尔威尼认为演
员在“化身”角色的同时应该保持“双重生活”也就是说我们在作
为演员在舞台上进行哭笑的同时也要观察自己的喜怒哀乐,构
成自己的艺术,当我们生活于角色里的时候,也并不会失掉我自
己,这也正是是我们追求的戏剧和人生的平衡。

而以德国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则主张“表现”。

表现主
义的狄德罗认为“他不是人物,他是扮演人物,扮演得惟妙惟肖,
你以为真是那样子,其实只有你觉得形象真实,他那方面,他明
白他就不是。

”他认为演员只需要“对某一个理想典型进行习惯
性的模仿”,以达到一种符号化的表现以达到“化身”的目的。


莱希特也认为“演员一刻也不可能完全成为角色,他要做的只是
把角色表现出来。

”强调“间离”的效果,认为演员应该有着“双
重形象”,要求演员在试图转变成角色的同时不能失去自己作为
演员的感受与看法。

要让观众时刻保持理性的思维去观看、感受
戏剧表演艺术。

但不管是哪一种表演艺术流派我们在表演创
作时所扮演角色的目的一定不是自我的展现,而是要塑造一个
一定不同于演员自身的另一个人物,一个根据剧本规定的有着
特定形象的人物,而我们能做的只是无限的接近角色而已。

所以
演员的”第一自我”与角色的“第二自我”是必然是存在着矛盾
的。

因为演员是根据自己为创作材料和工具来进行创作的,所以
它有着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演员在创作角色时,始终要保持
两个自我,既“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

所以演员在表演创作中
影视评论
1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要始终保持“双重生活”,一方面演员控制把握这自己的表演,过着演员的生活,一方面要相信规定情景生活在角色的生活中,体会角色的喜怒哀乐。

所以我认为解决“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和解决演员“双重生活”矛盾的过程既是演员“化身”角色的过程。

四、演员“第一自我”与角色“第二自我”的双重生活及思考
(一)“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欲求的理解及认同
一个人在打定主主意之前,他在自己的心里,在自己的想象中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活动的:他以内心视觉看到可能发生的事情,看到怎样发生,他在心里执行着他所拟定的动作。

同时演员也可以在形体上感觉到他正在想做的事情,并且很难压抑住自己内在的动作的欲求,以及想把内心生活体现出来的冲动。

所以作为演员的“第一自我”在创作的时候,要分析清楚作为角色的“第二自我”的愿望、冲动、欲望是什么。

对它们要有深刻的理解及认同,然后在运用创作想象把它们当成是自己的。

不能违背或者忽视他们,因为如果我们在表演时违背了角色的欲求,那就无法做出角色的动作,也永远无法说出角色的话。

所以在欲求这方面我们必须与角色达成共识。

而欲求更多的来自于角色性格的赋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更加具有行动性,能够帮助我们组织更具趣味性的行动,性格化的细节。

正如在《原野》中仇虎给金子戴花的一场戏,这表面上看是一场男女调情的戏。

但由于金子的欲求是想要征服眼前这个男人,所以当仇虎拿出她最喜欢的花时,她故意把花扔在地上,以各种方法要挟仇虎捡起花为他带上。

带着这样的欲求来创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组织符合角色的行动。

同时也能让观众从这些充满欲求的动作上,感受到金子性格中泼辣,跋扈的一面。

所以欲求能够使演员在表演上更主动、有机、帮助演员在舞台上组织行动,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角色在舞台上生活起来。

(二)“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的控制与把握
作为演员我们在舞台上要时刻保持清醒,演员的“第一自我”去控制“第二自我”,我们不能“忘我的”失去控制的在舞台上表演,我们要永远清醒的知道角色的需求,以及他的行动线,要充分发挥“第一自我”去引领“第二自我”不能不失去角色。

在这个“化身”的过程中,演员必须是主导者,无论是分析、研究还是想象和体验,以及利用、抑制和改造自己以适应角色,直到最后去表演角色都必然是在演员的控制下进行的。

事实上演员表演时即使是在最激情的瞬间,他也不可能完全地“忘我”。

在舞台上表演时,他还一定会感觉到观众的反应;而在摄影机和摄像机前面,演员也应该意识到自己不能出画等。

演员在创作中必然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于自己的表演的控制。

因此,真正优秀的演员永远是在有意识地,或者是在意识的深层清醒地控制着自己的创作。

一方面控制着自己的角色的创造;另一方面则全身心地投入。

他是在引领着自己进入角色,是运用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以及利用自己的外在身体和内在心灵来进行角色的创造,在利用时既要发挥自己与角色相似的地方,又要抑制其与角色不同的地方,最终到达“化身”角色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希望能够说明演员与角色,“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是辩证统一同时又存在矛盾的关系。

在处理“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矛盾关系时,演员应该通过“从自我出发”,寻找、认知“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以及利用情绪记忆,感受记忆带入我们进入规定情境。

同时,在把握“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关系。

在塑造角色的同时,保持“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的把握与控制,以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塑造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角色,让角色在舞台上生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2]德尼狄德罗.论戏剧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3]贝尔托布莱希特.论实验戏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77.
[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影视评论
12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