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绩效棱柱的作业基础预算模型的构建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绩效棱柱的作业基础预算模型的构建和实施
作者:孟祥英詹洁
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5期
摘要:文章将绩效棱柱与作业基础预算管理做了较好的结合,构建了基于绩效棱柱的作业基础预算管理模型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管理的优势并从作业基础预算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关键词:绩效棱柱作业基础预算(ABB) ABB管理模型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56-02
本文构建的基于绩效棱柱的作业基础预算管理模型,是将绩效棱柱进行分解,将流程作为绩效棱柱与作业基础预算管理的结合点,用作业基础预算替代流程作为整个绩效棱柱的中心,考虑其他四个方面对作业基础预算流程的影响,得出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出发的作业基础预算管理模型。
一、基于绩效棱柱的作业基础预算管理模型的构建
基于绩效棱柱的作业基础预算管理模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通过对绩效棱柱与作业基础预算管理的分析,笔者对模型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型。
构建思路是,直接将绩效棱柱模型进行展开,用作业基础预算来替换流程,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将利益相关者需求作为战略制定的重点考虑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将对能力的确定进行直接影响,作业基础预算将在战略要求和能力支持的共同作用下进行作业流程分析和预算编制。
构建的ABB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此作业基础预算模型包括以下六个流程:①决定企业有哪些利益相关者,并对他们进行分类。
②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确定这些利益相关者希望企业满足他们的哪些要求,同时他们又将会给予企业多大的贡献即对企业的支持是什么。
③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即通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需求分析,确定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才能保证其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并设定相应的与利益相关者有关的战略指标。
④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即通过对利益相关者所能给予企业各个职能活动的支持的研究,同时也要考虑其他企业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从企业职能活动方面构建全面的企业能力指标体系。
⑤在战略的指导和能力的支持下对作业流程进
行分析,并进行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
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战略和能力进行调整,以达到企业经营平衡,并最终实现财务目标。
⑥作业基础预算编制后,还可依据能力指标体系和战略指标体系对企业、部门及员工的经营情况进行事中控制和绩效考核。
二、基于绩效棱柱的作业基础预算管理模型的实施分析
模型的构建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该模型在实践中如何得到具体实施,是重点问题。
下面将结合该模型的六个流程,对各个流程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1.确定利益相关者。
本模型的实施,两个问题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重点:一是利益相关者的界认,二是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利益相关者的确定,可采取向中层管理层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
相对而言,中层以上管理者更加了解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情况,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数据统计的负担,也能加强数据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股东、顾客、员工、供应商、政府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贡献将是企业分析的重点。
当然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也需要进行关注,一旦这一类利益相关者在某一维度上的重要性加强,就需对其需求进行考虑分析了。
2.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贡献。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的确定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仅仅依靠历史数据和归纳总结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该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采用陈宏辉博士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书中提到的方法——专家调查法来确定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利益相关者贡献的确定方法比较简单,主要由企业中与各个利益相关者联系的部门来提供,其根据是企业与一些利益相关者签订的合同、企业的市场调查结果、与利益相关者的访谈以及历史数据等资料。
3.制定企业战略。
在这一步骤中企业不仅要在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基础上制定出战略,重点在于构建出战略指标体系,帮助企业管理者对战略有明确的认识,促进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并为以后的企业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战略制定中需要明确的关键问题就是,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才能保证其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选择和设定对企业运营最为恰当、有效的战略指标体系是作业基础预算管理系统和绩效棱柱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如何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落实和具体化描述。
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纷繁复杂的预算管理业务更具有条理性,从而让企业管理不再为不能发现企业问题而毫无思绪,同时也为企业预算、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框架基础。
4.明确企业能力。
企业能力也需要通过构建能力指标体系来体现。
这样可以全面地反映出企业所具备的各项能力,从而为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能力指标值主要是根据企业获得的贡献来确定,其中定量指标值可以根据各部门提供的数据直接确定,定性指标值则可需要依据相关的贡献进行等级评分。
此时所确定的能力指标值只是指标值的初步确定,在之后的作业基础预算编制过程中还要对其值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从而确定出能力的最终要求。
5.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
企业在进行作业基础预算编制前,首先应进行作业流程分析,包括作业分析和价值链分析,达到对企业流程和作业的优化,预算只有在不断优化和重组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作业基础预算编制的基础是作业成本计算,在思想上其编制路径与作业成本计算的编制路径相逆。
编制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先确定预算年度预计产品或服务销售量(即产出需求量),根据作业动因按照作业消耗率确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各作业的预计作业需求量,再根据资源动因按照资源消耗率确定预计资源需求量。
ABB是一个寻求企业资源能量和资源需求量之间的经营平衡和满足财务目标的财务平衡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6.事中控制与绩效考核。
在预算的编制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事中控制,并在期末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考核。
通过作业基础预算编制确定的最终战略指标体系和最终能力指标体系,为企业的事中控制与绩效考核提供了控制和考核基础。
事中控制的主要任务是要严格按照各项能力指标,对各项活动进行认真的监督和审核,把可能发生的偏差和损失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于已经发生的不利偏差,要及时分析原因,积极采取行动,避免偏差的进一步扩大,更重要是争取通过提高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来弥补此偏差,最终实现企业的预定战略目标。
绩效考核可以通过战略指标体系和能力指标体系对企业、部门和员工进行业绩考核。
战略指标体系是对企业业绩进行综合考核的依据,分解后的部门能力指标体系和个人能力指标体系则可作为部门业绩和个人业绩的考核标准。
以上对各流程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分析,但分析并不深入,一些具体内容如战略指标体系和能力指标体系的制定等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对该模型如何实践中进行具体应用还需探讨研究。
三、基于绩效棱柱的作业基础预算管理优势
通过对基于绩效棱柱的ABB管理模型的实施分析,可以看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利益相关者出发的企业战略更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
传统企业中的战略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是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等所熟悉的环境,而对其视野之外的其他环境可能视而不见或漠不关心。
随着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在相关者中间便产生了互相依赖的网络,相互依赖的日益增加使得有必要将企业的战略关系聚焦于一个更大的行动者即利益相关者群的任务环境中。
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并不排斥企业的赢利性战略,理论的背后还包含对企业伦理的思考,它与战略相结合,扩展了企业经营的传统目标。
企业不再只关注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战略,也要强调战略的可接受性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再次,可以使企业的作业活动很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战略方向,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通过对战略要求和能力支持两方面的分析来编制作业基础预算,通过作业流程分析和预算编制以实现在能力的支持上达到战略要求的平衡,不仅能够得到更加准确合理的战略目标,同时还能够在战略要求的指导下挖掘出利益相关者的潜在贡献。
最后,作业基础预算成为绩效考核的基础。
绩效棱柱是一个全面的绩效管理和测量方法,将绩效棱柱与作业基础预算相结合,由利益相关者需求所确定的战略指标及作业基础预算结果确定的能力指标对企业进行综合的绩效考核,通过对各部门以及员工个人的职责分析来构建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指标,用于计划期末对部门业绩和个人业绩进行考评,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该模型的绩效考核作用。
一方面作业基础预算不再仅仅是预算工具,还发展成为绩效考核工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预算的绩效考核内容更加全面,从而达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克服传统预算中员工的抵触情绪,使预算得以顺利实施。
四、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改变和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不断变化,一些企业相继开始在经营管理上向作业和流程水平不断深入,纷纷引入了流程管理,实施业务流程重组,从优化流程着手优化整个企业的运作。
优化流程的基础就是进行作业分析,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这就要求企业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有关作业控制的信息。
而ABB正是提供这些信息的绝佳资源,ABB编制的过程中制定了作业的标准,而预算执行及反馈则为控制作业运作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由此可知,为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的企业已经产生了对ABB的现实要求。
尽管实施ABB的条件不是很成熟,只是极少数企业可以讨论和研究的话题,特别是中国目前就业压力的存在,人工成本依然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ABB的应用条件相悖,会计人员素质的客观情况也是中国企业实施ABB的制约因素之一,但这并没有否认个别有条件的企业推行ABB 的可能,将ABB的原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局部应用,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国有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存在于企业自身,而管理不善又是自身原因中的最主要原因。
从国有企业的改革轨迹不难看出,这是典型的“股东至上”逻辑在支配着改革的进程,“股东至上”逻辑使国有企业改革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
要克服以上难题,就必须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扬弃传统的“股东至上”逻辑,遵循既顺应潮流、又符合国情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逻辑。
即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利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不仅仅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
在我国,企业目标的现实选择应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
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的国情及企业的根本利益,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基于作业成本管理的预算管理体系[D].河北大学学报,2003(3)
2.潘飞,郭秀娟.作业基础预算研究[J].会计研究,2004(11)
3.程文莉.作业成本法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5(4)
4.王普查.绩效棱柱法[J].企业管理,2005(2)
5.赵德志,赵书科.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对战略管理的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部财务部北京 100000)(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