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11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答案在最后)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23题,考试用时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逼真”与“如画”这两个常见的批评用语,给人一种矛盾感。

“逼真”是近乎真,就是像真的。

“如画”是像画,像画的。

这两个语都是价值的批评,都说是“好”。

那么,到底是真的好呢?还是画的好呢?
更教人迷糊的,像清朝大画家王鉴说的: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

(《染香庵跋画》)丹青就是画。

那么,到底是“如画”好呢?还是“逼真”好呢?
照历来的用例,似乎两个都好,两个都好而不冲突,怎么会的呢?这两个语出现在我们的中古时代,沿用得很久,也很广,表现着这个民族对于自然和艺术的重要的态度。

直到白话文通行之后,我们有了完备的成套的批评用语,这两个语才少见了,但是有时还用得着,有时也翻成白话用着。

这里得先看看这两个语的历史。

照一般的秩序,总是先有“真”,后才有“画”,所以我们可以顺理成章的说“逼真与如画”——将“逼真”排在“如画”的前头。

然而事实上似乎后汉就有了“如画”这个语,“逼真”却大概到南北朝才见。

这两个先后的时代,限制着“画”和“真”两个词的意义,也就限制着这两个语的意义;不过这种用语的意义是会跟着时代改变的。

《后汉书·马援传》里说他: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唐朝李贤注引后汉的《东观记》说:援长七尺五寸,色理发肤眉目容貌如画。


见“如画”这个语后汉已经有了,南朝范晔作《后汉书·马援传》,大概就根据这类记载;他沿用“如画”这个形容语,没有加字,似乎直到南朝这个语的意义还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如画”到底是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直到唐初,中国画是以故事和人物为主的,《东观记》里的“如画”,显然指的是这种人物画。

早期的人物画由于工具的简单和幼稚,只能做到形状匀称与线条分明的地步,看武梁祠的画像就可以知道。

画得匀称分明是画得好;人的“色理发肤眉目容貌如画”,是相貌生得匀称分明,也就是生得好。

但是色理发肤似乎只能说分明,不能说匀称,范晔改为“明须发,眉目如画”,是很有道理的。

匀称分明是常识的评价标准,也可以说是自明的标准,到后来就成了古典的标准。

类书里还举出三国时代诸葛亮的《黄陵庙记》,其中叙到“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上文还有“睹江山之胜”的话。

清朝严可均编辑的《全三国文》里说“此文疑依托”,大概是从文体或作风上看。

笔者也觉得这篇记是后人所作。

“江山之胜”这个意念到东晋才逐渐发展,三国时代是不会有的;
而文体或作风又不像。

文中“如画”一语,承接着“江山之胜”,已经是变义,下文再论。

“如画”是像画,原义只是像画的局部的线条或形体,可并不说像一个画面;因为早期的画还只以
个体为主,作画的人对于整个的画面还没有清楚的意念。

这个意念似乎到南北朝才清楚的出现。

南齐谢赫
举出画的六法,第五是“经营布置”,正是意识到整个画面的存在的证据。

就在这个时代,有了“逼真”
这个语,“逼真”是指的整个形状。

如《水经注·沔水》说:上粉县……堵水之旁……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

这里“逼真”是说像真的白马一般。

但是山石像真的白马又有什么好呢?这就牵连到这个“真”
字的意义了。

这个“真”固然指实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
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
死的。

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好。

“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
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逼真”也就是近于自然,像画一般的模仿着自然,多多少少是写实的。

(摘编自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
材料二
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

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画得活像,雕塑得像真的一样,这是说“逼真”好。

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就是“如画”好。

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再说“逼真’又有什么好?“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用到文学批评上来,作品描写一个人,写得活像,是好的。

作品描写风景,诗中有画也是好的。

就作品说,究竟“逼真”好呢,还是“如画”好呢?还是两者都好呢?弄清这些问题,对掌握这两个批评标准是有帮助的。

先说逼真,《水经注·沔水》:“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

”山石像真的白马又有什么好呢?逼
真的好处是有生气,有生意,是活的,所以光求外形相似是不够的。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就是光求外形相像,只是儿童的见识;好的画,要把东西写活,要传神,这才是逼真的要求。

再说如画,风景如画,或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画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从生活中来的,但它又和生活不一样,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
遍性。

那末说风景如画,就是说这里的风景像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起普通的风景来具有典型性,
那自然是好的。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或写得如画,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

能做到这样,都成为好作品。

(摘编自周振甫《逼真和如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逼真”与“如画”这两个词语历来都是说“好”且不冲突,两词传达出我们对自然与艺术的态度。

B.先有“如画”再有“逼真”,这样的先后顺序不合常理,出现的时代也限制着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C.清人严可均认为《黄陵庙记》是后人伪作,理由是“江山之胜”这个意念在三国时代是不会有的。

D.谢赫的画的六法中,“气韵生动”放在第一应是最为重要,其与“逼真”中的“自然”关系紧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逼真”与“如画”所适用对象有别,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对象上。

B.“如画”中的“画”经历了由“画的局部”向“整个画面”的发展过程。

C.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水经注·沔水》中的文字来表达相近的观点。

D.“逼真”与“如画”两语的意义随时代发展而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3.下列选项中的“如画”与材料一中“林麓峰峦如画”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魏晋·左思《娇女诗》)
C.“客省萧条柿叶红,楼台如画倚霜空。

”(唐·皮日休《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
D.“茂苑城如画,冒门瓦欲流。

”(唐·李商隐《陈后宫》)
4.“逼真”在材料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5.《归园田居》中的环境描写历来为人称道,用“如画”与“逼真”哪个艺术批评标准来评价更好?请结合
材料加以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陈奂生上城(节选)
高晓声
陈奂生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几号房间?”那大姑娘恋着报纸说,并未看他。

“几号不知道。

我住在最东那一间。


那姑娘连忙丢了报纸,朝他看看,甜甜地笑着说:“是吴书记汽车送来的?你身体好了吗?”
“不要紧,我要回去了。


“何必急,你和吴书记是老战友吗?你现在在哪里工作?……”大姑娘一面软款款地寻话说,一面就把开好的发票交给他。

笑得甜极了。

陈奂生看看她,真是绝色!
但是,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

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

“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

“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大姑娘惊怪地说。

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今午十二点为止,都收一天钱。

”这还是客气的,没有嘲笑他,是看了吴书记的面子。

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这时大姑娘已在看报,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皱了眉头。

但她还有点儿涵养,并不曾说什么,收进去了。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也有点儿愤愤然。

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愤愤想道:“出了五块钱呢!
”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

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

头脑清爽,热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劳。

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兴头,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

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

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

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

不过人家忙着赶火车,哪能想得周全!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搞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想到油绳,又觉得肚皮饿了。

那一块僵饼,本来就填不饱,可惜昨夜生意太好,油绳全卖光了,能剩几袋倒好;现在懊悔已晚,再在这床上困下去,会越来越饿,身上没有粮票,中饭到哪里去吃!到时候饿得走不动,难道再在这儿住一夜吗?他慌了,两脚一踹,把被头踢开,拎了旅行包,开门就走。

此地虽好,不是久恋之所,虽然还剩得有二三个钟点,又带不走,忍痛放弃算了。

他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一路上看看野景,倒也容易走过;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少不得又要受气,得想个主意对付她。

陈奂生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

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了。

”他想到此趟
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

他总算有点儿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

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

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只要一提到吴书记,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帖。

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

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姑娘为人势利,看吴书记的面子才对陈奂生热情周到并给他优惠了房钱。

B.陈奂生下决心掏5元房钱,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想讨得这个漂亮大姑娘的欢心。

C.用提花枕巾擦嘴等不怕弄脏房间的行为,写出了陈奂生不讲究卫生、邋遢。

D.好心送人的吴书记考虑不周,给陈奂生带来了麻烦,但陈奂生并不怪罪于他。

7.关于文中画线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冷若冰霜的脸”与前文“甜甜地笑”“软款款地寻话说”形成鲜明对比,其变脸之快令人心惊。

B.此处细节描写精妙,简单的“抖”“摸”“数”三个动作,传神地写出了陈奂生掏钱的心疼。

C.“细细数了三遍”为下文“钞票太零碎”做了铺垫,零碎的钞票符合陈奂生卖油绳的现实情况。

D.“已经半湿”“尽是汗”的人民币,写出了陈奂生数钱时间之久,也凸显了他还处在生病之中。

8.再次进到招待所的房间,陈奂生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9.作者高晓声说:“无论是陈奂生还是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结合文章,请你说说
陈奂生性格上有哪些“因袭的重负”。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唐·韩愈《师说》)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
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节选自清·刘开《问说》)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其A以义理B相咨访C孜孜焉唯进修D是急E未之F多见也G况流俗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劝学》“筋骨之强”的“之”用法不同。

B.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C.者,⋯⋯的人,与《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中“者”的意义相同。

D.善,善于、擅长,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中“善”的意义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韩愈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区别并不在于才智的高低。

B.材料一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旨在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C.材料一中韩愈认为“句读”是小的学问,并不属于他所主张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内容。

D.材料二指出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这种风气一直流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14.真正的好学应该怎样做?请结合《劝学》和上述两则材料思考并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如梦令·有寄①
苏轼
为向东坡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③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

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本词为1086年苏轼在京城任翰林学士期间所作,当时苏轼与司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意见不合,又遭程颐等竭力排挤。

②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

③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1084年离开黄州赴任汝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由“传语”一词总领,既有对自己处境的交待,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结构层次非常清晰。

B.词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黄州东坡冷清荒凉之景,表达了别后对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C.词作最后一句是说春雨喜降,恰宜犁地春耕,这既是词人“归去”的理由,也是“归去”的打算。

D.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也有淡雅清秀的词作,本词不设奇险之语,代表了他创作清淡的一面。

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房老师在批改作文时,用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来指出学生描
述中秋夜“明月当空,繁星满天”的错误。

(2)韩愈为自己的弟子写了一副对联,下联是“德之所立,范之所立焉”,请你用《师说》里的句子对
一个上联,即“,”。

(3)古人认为“鸡鸣”是光明到来的信号,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古诗中就有不少写到“鸡鸣”的
句子,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万物生长靠太阳。

有了阳光,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冷血动物才能维持体温,哺乳动物才有了生物节律……其实,人体也有“光合作用”。

当阳光照射到皮肤上时,A。

人体内80%的维生素D,需要通过日晒经皮肤合成,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的最好办法。

①当早上的光线进入眼睛投射到视网膜上时,随后转变为电信号传送给大脑。

②大脑开始忙活起来,启动人体的“白天模式”。

③随后,体温开始慢慢升高,血压爬升,关节和肌肉灵活性也在加剧……④身体为迎接新的一天,做好了调试。

⑤工作记忆相关脑区开启注意模式,准备集中精力,接受更多记忆信息。

早上第一缕阳光照下来时,身体里面的激素也在重新排兵布阵。

褪黑素会停止分泌,同时开始生产令人快乐的血清素。

光照是人体的“快乐开关”,可以改善心情、减轻压力和焦虑。

在美国一项研究中,高纬度的阿拉斯加州季节性抑郁发病率为9.9%,而纬度较低的佛罗里达州为1.4%。

有人说晒太阳会导致晒黑晒伤,其实总躲着太阳的人才是亏大了,以下情况的发生风险会更高:失眠、骨质疏松、焦虑抑郁、免疫功能降低、老痴及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晒太阳讲究适量、适时、适当。

怎么找到一天中,晒太阳的最佳时间点?B。

即当影子的长度短于身高时不宜出来晒太阳,
这时的日头比较“毒”;当影子是身高的2倍甚至更多时,紫外线指数最安全,可以不需要防护,好好晒一晒。

绝大多数人,每天在阳光底下晒10~20分钟即可满足机体所需,儿童短些,老人长些,但一般都建议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以避免晒伤。

晒太阳的最佳地点当然是户外。

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或儿童,C ,应该打开窗子,让皮肤直接与阳光接触。

阳光是天然的补药,找个合适的时间,出门进行“光合作用”吧。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快乐开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

B.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C.拟南芥这种草本植物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

D.今天的“匠”已成为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以“雨”为主体写一个句子。


求:语意完整,手法使用贴切,表达流畅。

(4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意。

(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2.文中提到的“晒太阳”一词,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有人说“青春是美好的”,也有人说“青春是盲目冲动的,显得很愚蠢”。

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2024年11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C项“理由是‘江山之胜’这个意念在三国时代是不会有的”错误,“‘江山之胜’这个意念到东晋才逐渐发
展”是作者的的观点。

2.A【解析】A项“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对象上”错误,原文讲“两个都好而不冲突”。

3.B【解析】B项“如画”是形容人的外貌,A、C、D三项的“如画”是形容建筑、景物。

4.①“逼真”指近乎真,像真的,外形与实物很像;②“逼真”指非常的自然;③“逼真”还指“气韵生动”,有生气,
有生意。

【解析】答案①来源于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逼真”的字面意思;答案②来自材料一第8段,涉及道家的思想;答案③来自材料一第8段与材料二的结合,强调传神。

【评分标准】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4分。

5.示例一:①用“如画”评价更好;②我们评价风景“如画”是指呈现的风景很具有典型性,《归园田居》中的环境描写,
选取了农村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写出了典型的农家风景。

③“如画”可指呈现的风景“匀称分明”,如《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做到了形状匀称,线条分明,采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地勾勒。

示例二:①用“逼真”评价更好;②我们评价风景“逼真”是指将事物写活了,写得有生气,《归园田居》中的环境描写,写村落上方飘升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端有雄鸡啼鸣。

写出了农村的生气、烟火气。

③“逼真”可指近于自然,具有写实性。

如《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出了真实自然的生活。

【解析】先要明确选择哪个批评标准,然后再说明所选的艺术批评标准在此处的含义,最后要扣住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艺术标准的体现。

【评分标准】答案①1分;答案②③中,文内含义2分,扣文本分析3分,②③任答其中一个可得满分。

只写答案①不给分。

6.D【解析】A大姑娘并未给陈奂生优惠房钱;B陈奂生并不是想讨得大姑娘的欢心才付钱的;C此处反映的是陈奂生狭隘的
报复心理。

7.D【解析】D“已经半湿”“尽是汗”凸显的是陈奂生被5元钱房费惊吓得出了汗。

8.①先是对于出了5元钱的愤愤不平;②再是报复式地坐皮凳后兴致渐起;③接着是对于出了5元钱的心痛不已;④又有将
责任归罪于己的自责。

【解析】此为隐性情节概括题,先明确范围“再次进到招待所的房间”,再找出明显心理变化的语句进行概括。

【评分标准】一点1分,四点4分。

9.①对新事物的胆怯与自卑,在大姑娘面前胆怯,面对旅馆的谨小慎微;②小生产者的狭隘与自私,出了5元房费后通过
弄脏房间等行为恶意报复;③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出了5元钱的痛苦被转换成了精神上的满足;④根深蒂固的等级贵贱观念,潜意识也认为5元钱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自觉低人一等。

【解析】此为评语与文本的印证题,理解“因袭的重负”的意思,指“延续下来的沉重的负担”,在此文中可以理解为延续下来的国人性格上的弊端。

最后再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EG
【解析】“其以义理相咨访”,前面的介词短语与后面的动词紧密联系,C处要断开;“唯……是”,是固定句式,E处要断开;“未之多见也”,是宾语前置句,语气词“也”后G处要断开。

句意: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11.D【解析】“诚取善之弘也”中“善”是名词,有益的意见。

《劝学》“善假于物也”中“善”是动词,善于、擅长。

两者
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12.D【解析】材料二认为三代以后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

13.(1)现在的普通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