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坡等国家,除了汉语之外粤语、海南话、福建话
也成为了当地正式语言外的方言。
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
• 人口角度:为迁入地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考点探究1
(2012·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问题。
变式1
D 2.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D 根据图中河流名称和分布特点可 知,该地区位于四川盆地,提高甲乙有特 大城市,可判断该地区一定不是在青藏高 原,长江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故纬度因 素排除,长江流经地区除了青藏高原都是 湿润地区,故降水排除,再看图中的人口 密集区,基本都与河流靠近,则可知河流 和地形是影响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 响因素。故选D。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又称人口机械变动,常常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的变迁。这种人口移 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都足够显著,足够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深刻的地 理影响。
溯源流,寻原因 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
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
会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
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这种漂洋过海到
农业社会,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
生产力
பைடு நூலகம்农业社会人口分散分布
人口向城市聚集
人
文 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欧洲西部
因 历史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素
四大文明的发祥地
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策以及军事 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因素等也会影响人口分布
(2021·海南卷)下图为某大洲 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乙地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的
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
时间
新中国 成立前
原因 躲避战祸、自然灾害
特点 主要迁入地 主要迁出地
频繁、规 模大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1949年 至改革 开放前
改革开 放后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工业化和城镇化,改革开放政策 户籍制度的放松,沿海经济发展快
有组织、 有计划地
(呈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特点,这反映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布特点以 及北半球陆地面积广阔的特点)
世界人口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交通条件良好,工商业经济发达;沿海地区多河流冲积平原和河 口三角洲,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势低平的地区
(沿海地区交通条件良好,工商业经济发达;沿海地区多河流冲积平原和 河口三角洲,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思考1】 归纳明清时期“下南洋”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机制
人口迁移的推拉力理论
推力因素
迁出地
年龄、性别、认 知、文化、个性
个人因素
其他因素
如距离、迁移成 本、文化差异等
迁入地 拉力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是基础因素,但影响力在不断减弱
【思考1】 归纳明清时期“下南洋”的主要原因。 1.政府官事活动(对外交流); 2.躲避国内战争战乱; 3.西方殖民东南亚的劳工需求;
进行
人口迁移 的流量增 大,多自 发性移民
西北 东北
沿海经济发 达的平原地
区
东部人口稠 密区
内陆贫困山 区及农村
南洋华人对当地的影响:下南洋的民众大部
分都是下层民众, 许多普通手工业者依靠技术在 南洋谋生,把当时中华民族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例
【思考2】 归纳“下南洋”对南洋的影响。
如制陶、造纸、造 船等技术带到南洋各个国家;
A 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降水稀少 B.海拔较高 C.纬度较高 D.冰川广布
1.A 由图可知,乙处位于西 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气 候干旱,荒漠广布,是造成人 口稀少的主要原因,A正确。读 图可知,图中乙处位于东海岸, 海拔较低,B错误。由图可知, 乙处位于中纬度,属于温带气 候,不是造成人口稀少的原因, C错误。乙处位于中纬度,海拔 较低,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 故选A。
3.人口迁移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三千 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一个概念。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 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 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被称为“下南洋”。
华人进入南洋导致人口出现短暂的膨胀,早期进入 的华人为了生存,都进入到苦力行业做活,供过于 求的局面使得劳工变得非常廉价,以马来半岛为例, 大量的劳工进入马来半岛后单在锡矿一行业,马来 半岛国家的供给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所用锡矿的一半; 另外,在当今东南亚 国家中,例如马来西亚、新
1.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转型;为当地 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2.导致当地人口膨胀;劳动力成本降 低; 3.促使文化交流与交融。
一是图文转化、推理判断等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是关注世界主要区域和中国部分省( 区、市) 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特征, 运用典型试题来加强对各种类型人口统计图表的研读训练。
必备知识
1.人口分布 描述人口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
2.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
地区消费水平 (负相关)
【探究2】 为缓解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向人口稀疏的西北地区大量移
民。请思考: 1.你认为该举措是否可行?为什么? 2.针对“祁吉线”西北半壁人口日益 增长带来的问题,今后发展的合理措 施是什么?
1.不可行。西北地区气温低、降水稀 少、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环境 承载力低,不适宜大规模移民。 2.西北半壁由于人口持续增长,生态 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应实施生态 移民,缓解人地矛盾
人口分布不均; 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探究2】左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分布密度图,右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密度与海拔关
系,据此回答问题。
C 2.造成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是( ) ①海拔②纬度③土壤④地势起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植被茂密,土壤肥沃,因此人口 密度更大,①③正确
世界和中国人口迁移
世界
时间
原因
特点
地理大发现与
19世纪以前
新航线的开辟, 欧洲殖民主义
集团性、大批 的移民为主
的扩张
二战之后
经济的差异
人口从发展中 国家流向发达 国家,外籍工 人逐渐成为国 际人口迁移的 主要形式
主要迁入地
大洋洲 北美 拉丁美洲
大洋洲 北美 欧洲 中东
主要迁出地
亚洲 非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人口分布的描述 【探究1】左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分布密度图,右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密度与海拔关
系,据此回答问题。 1.描述青藏高原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南稠密,西北稀疏;集中分布在海拔2000-3000米范围内;
复习回顾:人口分布规律及人口分布的描述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的 不均衡性
世界人口集中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汉书·地理志:积累大量人口资料
胡焕庸:提出“胡焕庸线”,确定中国人口分布格局
竺可桢:人口密度研究
考察方向与核心素养
以区域图、坐标图、热点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人口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判读人口迁 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推断其影响;根据材料提供的特定区域,分析影响区域资 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提出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
2.人口容量
“祁吉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长期比较稳定。据1982—2010年的青藏 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年均增长率1%左右,西北半 壁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西北半壁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随着 人口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人口合理容量
【探究2】 为缓解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向人口稀疏的西北地区大量移
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有资料记载,
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
150 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
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
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
华工”。资料显示,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直到 1949 年,移民人数飙升,仅 1922 年至 1939 年 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 500 万人。
(2021·北京卷)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 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变式2
A 3.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3.A 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有水源,且绿洲面积大,数量 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故A正确
考情
人口问题作为新时期“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政策,彰显人口 与环境这一单元的重要性。近年来,高考对人口问题也多有考查,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人 口问题等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以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统计数据为素材,创设多样化情境; 人口特征也是区域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归纳总结】描述人口分布特征
1.总体分布特征(均匀/不均匀);2.具体分布特征(哪里多,那里少) 3.描述角度 (1)分布方位(如东南多、西北少);(2)地 形 区(如集中分布在平原地 区);(3)海陆位置(如分布在沿海地区)
【小试牛刀】
巴西位于南美洲,总人口约2.13亿 (2020年),下图示意巴西人口分布和甲 地气候降水图。 (1)据图描述巴西人口分布特点。(4分)
复习回顾: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因素
分析
举例
过于寒冷、干旱及湿热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气候
自
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然 因
地形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素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密集
水源
干旱地区,人口多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分布
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人口 稀少 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盆 地边缘的绿洲地区
人口合理容量
• 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某个区域最适宜养活多少人,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要 求既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也不影响下一代和其他生物生存需求。人口合理容 量(理想)必然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极限)
• 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资源数量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程度 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考点探究2
(2021·浙江选考)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 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C 4.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4.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 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 确
复习回顾:人口分布规律及人口分布的描述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腾冲
黑河
总体特征:人口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东西差异:东多西少 自然差异:沿海、沿江、沿湖平原多,
内陆、高山、高原地区少; 社会经济差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多;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少; 民族差异: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民。请思考:1.你认为该举措是否可行?为什么?
资源环境承载力:某个区域的资源最多能养活 多少人,这里的资源主要指的是人类生存所依 赖的自然资源,如耕地、淡水、矿产等。
环境人口容量:可用于衡量某区域的资源环境 承载力,即最大人口容量(极限)。
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 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 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
4.人口数量变化(拓展延伸)
1.人口分布
祁连——吉隆线
1935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研究中国人口分布时,提出“胡 焕庸线”人口区划线方案,揭示了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人地关系。青藏高 原处于“胡焕庸线”的西北侧,是公认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人口低密度 区。不过青藏高原内部也存在明显的人口地域分异特征,据此,研究人员 尝试绘制一条适用于青藏高原内部的“胡焕庸线”,提出“青海祁连县— —西藏吉隆县”(简称“祁吉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