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 双练五 高风亮节+文言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练五高风亮节+文言翻译
主题导语历史上具有高风亮节之士,做人有底气,做事显硬气,受到后世的赞赏和推崇。
世人推崇李及的操守,因为李及生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屈突通的谥号为“忠”,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恪守为人准则,不因任何外在因素而改变自己。
考点图要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20分)
材料一:
李及字幼几,郑州人也。
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
(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
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
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大臣如反掌耳。
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荣枯
..
足矣。
”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
”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
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
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
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
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
州。
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
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
会有屯驻禁兵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
将吏皆惊。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
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
..
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
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
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
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
置,败坏玮之成绩
..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杨亿以众A言B告C旦D不答E及至F秦州G将吏H心亦轻之。
答案DEG
解析“告”是动词,“旦”作它的宾语;“不答”的主语也是王旦,但可承前省略,故应在“旦”与“不答”后DE处断开。
“秦州”作“至”的宾语,不是“将吏”的定语,故应在“秦州”后G处断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荣枯,指使人穷达,与贾谊《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愚”用法相同。
B.前,指上前,与蒲松龄《狼》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前”用法不同。
C.相公,文中是对宰相的尊称。
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有此称呼。
D.成绩,指成功的业绩,与常用短语“成绩斐然”中的“成绩”意思不同。
答案 B
解析B项错误。
二者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动词。
A项正确。
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的“愚”是“使……愚昧无知”。
D项正确。
“成绩斐然”中的“成绩”是“成就”的意思。
二者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他也不以为意。
B.奉命出使的江德明认为李及年事已高,不应该在事务繁重的杭州担任知州。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一名禁兵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将他正法。
D.王旦推荐李及为曹玮的接班人,是因为他认为李及不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
答案 C
解析“一名禁兵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错。
从原文“将吏心亦轻之”中只能看出秦州文武属官轻视李及,看不出那名禁兵“轻视他是文人”,因而“在集市上公然抢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
(2)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定能谨慎守护曹玮的制度不变罢了。
解析(1)“诚”,假如,假使;“自逸”,使自己闲适;“何伤”,何妨。
(2)“所以”,……的原因;“但”,只,仅;“规模”,制度。
5.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的这一特点。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材料二中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忠厚有操守,在材料一中主要表现在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明他忠厚;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解析材料二中,“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谨慎忠厚有操守。
在材料一中,“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喜好慰问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明他忠厚;“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
在杭未尝市物”,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及字幼几,是郑州人。
他参加进士科考试,因有才能被寇准举荐,并提拔为兴化军知
军。
李及升任枢密院直学士,外任杭州知州。
当时宦官江德元在内廷掌权,他的弟弟江德明奉命出使,经过杭州,李及待他很冷淡。
属吏惊讶地说:“江使者兄弟,想要使大臣尊贵或低贱,简直易如反掌。
如今大人不用超常的礼仪对待他,大人即使不企求福分,难道就不怕他报复吗?”李及说:“这样对他已经足够了。
”不久江德明对(李及的)属吏说:“李公年纪老了,何不找个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却要待在这事务繁重至极的杭州呢?”属吏跑去告诉李及说:“果真如此,江使者的话可怕啊。
”李及笑着说:“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后来江德明也无法中伤他,世人(因此)推崇李及的操守。
李及生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喜好慰问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的优点。
(他)对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不满,未曾从事宴饮游乐。
没有在杭州购物,只买过一部白居易的诗集而已。
材料二:
曹玮在秦州任职很久,多次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
皇上问王旦谁可接替曹玮,王旦推荐枢密院直学士李及,皇上于是任命李及为秦州知州。
众人都认为李及虽然严格忠厚有操守,但不是守卫边境的臣子,不能够接替曹玮。
杨亿把众人的议论告诉王旦,(王旦)不回答。
等到李及到了秦州,文武属官心里也瞧不起他。
恰逢一名驻守禁兵白天在市中抢夺妇女的银钗,小吏抓住他,向李及报告。
李及正坐着看书,召见禁兵,令他上前,稍加责问,那名禁兵承认罪责。
李及不再交付属吏审讯,马上命令将他斩首,(然后)照样看书。
文武属官都大吃一惊。
没几天,(李及的)声誉就传到了京城。
杨亿听说后,又去拜见王旦,详细陈述此事,对王旦说:“从前相公初用李及,外朝认为李及不能胜任职务,如今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啊!”王旦笑着说:“外朝的议论,太容易满足了。
禁军戍守边疆,青天白日在集市公然抢劫,主将(指李及)将他斩首,这是平常之事,哪里称得上优异的政绩呢?我任用李及,本意不在此。
曹玮担任秦州知州七年,羌人畏惧屈服,边境之事,曹玮已处理得够好了。
派遣他人接替曹玮,一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这就)破坏了曹玮成功的业绩。
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定能谨慎守护曹玮的制度不变罢了。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20分)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
”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
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
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
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
’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
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
’言尽,追兵
大业中直谏被擒之。
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
此之忠节,足可嘉尚。
”因敕所司,采访
..
诛者子孙,闻奏。
(节选自《贞观政要·忠义》)
材料二: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
仕隋为虎贲郎将。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众皆舍兵。
通知不免,遂被禽,送长安。
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
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
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
”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
”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
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
数岁,召为刑部尚书。
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
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屈突通为隋A将B共国家C战D于潼关E闻京城F陷G乃引兵H东走。
答案BEG
解析“屈突通为隋将”主谓宾完整,“隋将”作“为”的宾语,后面断开,即B处;“共国家战于潼关”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共国家于潼关战”,“于潼关”作“战”的状
语,后面断开,即E处;“闻京城陷”语意完整,“京城陷”这一主谓结构作“闻”的宾语,“陷”后断开,即G处。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唐太宗的自称。
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如《离骚》中有“朕皇考曰伯庸”。
B.采访,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
C.济,指过河、渡,与李白《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相同。
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
答案 D
解析D项意思不同,托付、委托/劝酒。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忠臣烈士,并询问谁是隋朝忠贞之人。
王珪说,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时遇到宇文化及谋反,孤身一人抵抗至死。
B.唐太宗派屈家家奴去招降屈突通,结果被他杀掉;后来又派其子去劝降,屈突通却对儿子说如今他们不是父子而是仇敌,并用箭射儿子。
C.平定薛仁杲时,众将争相夺取贼人的珍宝,只有屈突通一无所取;皇帝听说后,称赞屈突通清廉奉国,名不虚传,并且赏赐他很多财物。
D.在征讨王世充一事上,屈突通功劳最大,因此封官晋爵,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但他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推辞,后改任工部尚书。
答案 D
解析“因此……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概述有误。
根据材料二可知,屈突通被召为刑部尚书已是数年之后的事。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蒙受国家恩惠,担当统帅,智慧力气都用完了,导致这次失败,不是我对国家不忠诚。
(2)等到窦建德来援救贼人,秦王分出一半部下隶属于屈突通,让他与齐王包围洛阳。
解析(1)“荷”,蒙受;“智力”,智慧力气;“非臣不竭诚于国”,判断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臣于国不竭诚”,不是我对国家不忠诚。
(2)“麾下”,部下;“属”,隶属;“俾”,使、让。
10.屈突通的谥号为“忠”。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忠”的具体表现。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面对劝降,他断然拒绝,决意以死报国。
②被擒后,面对高祖的慰劳,他痛哭自己未能尽节,令隋朝蒙羞。
③征讨王世充时,尽管二子在洛阳,但他决心以死许国,绝不以私害义。
解析根据“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可归纳出:面对劝降,他断然拒绝,决意以死报国。
根据“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可归纳出:被擒后,面对高祖的慰劳,他痛哭自己未能尽节,令隋朝蒙羞。
根据“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可归纳出:征讨王世充时,尽管二子在洛阳,但他决心以死许国,绝不以私害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们说:“忠臣烈士,哪一个朝代没有呢?你们知道在隋朝谁是忠孝贤良的人吗?”王珪说:“我听说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当宇文化及起兵叛逆时,仅剩独孤盛一人,抵抗敌人被杀死。
”太宗说:“屈突通为隋将,与我军在潼关作战,听说京城陷落,便带领军队向东逃窜。
当我们的军队追到桃林的时候,我派遣他的家奴前去招安,他就杀掉他的家奴。
后来我们又派遣他的儿子去,他却说:‘我蒙受隋朝任用,已经侍奉两代帝王。
现在是我以死保全气节的时候,你我过去是父子,现在我们是仇敌。
’于是拿箭射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只好逃走了,他所带领的士兵全都溃散了。
只剩屈突通一人,向东南方大声痛哭着,说:‘我蒙受国家恩惠,担当统帅,智慧力气都用完了,导致这次失败,不是我对国家不忠诚。
’话说完,我们追赶的士兵就擒住了他。
太上皇授给他官职,他常常假托生病坚决推辞。
这样忠贞的节操,值得受到称赞崇尚。
”因而命令主管官署,查访隋炀帝大业年间敢于直言劝谏而被诛死者的子孙,向朝廷报告。
材料二: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
出仕隋朝虎贲郎将。
高祖起兵,隋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部分兵力包围河东,于是渡过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了他的将领桑显和。
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罢了!”众人全都丢掉兵器。
屈突通知道无
法解脱,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
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
”皇帝说:“这是隋朝的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跟随平定薛仁杲,当时贼人的珍宝物品堆积如山,各将领争相夺取,唯独屈突通没有拿。
皇帝听说后,说:“以清廉侍奉国家,名声肯定不虚假。
”特地赠予他金银六百两、彩千段。
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跟随讨伐王世充。
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在洛阳,皇帝说:“现在将东讨的重任交给你,两个儿子怎么办?”屈突通说:“从前陛下释放我这个俘虏,加以恩待礼遇,蒙受再生之恩,这时心口一致发誓,以身许国。
今天的出讨,正应当做先驱,两个儿子的死自是他们的天分,终究不能因私情损害节义。
”皇帝长叹说:“烈士以身殉节,我今天见到了。
”等到窦建德来援救贼人,秦王分出一半部下隶属于屈突通,让他与齐王包围洛阳。
平定王世充后,论功劳他是第一,授任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东都。
几年后,召入朝廷任刑部尚书。
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辞让,改任工部尚书。
去世时,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