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课题8 冀中的地
道战
部编

五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第2
课时
学校授课
班级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1.深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学习
重难点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学习任务六:深入研读,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一环节紧扣课后第二题“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尝试画出地道平面图,借助关键词句,了解地道的特点,体会冀中人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顽强的斗志。

学生以自读自悟、分享交流为主,自主学习,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露痕迹地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问题引导
引导语: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呢?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分组讨论
地道资料组地道生活组地道战战斗组地道战防御组地道战通讯联络组
三、汇报交流
1.地道战资料组——介绍地道战背景。

预设1:地道战指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

(教师展示地道战相关影视作品和模型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什么是地道战。


预设2:“大扫荡”是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疯狂的围剿。

预设3:“烬灭作战”——“三光”政策指的是“烧光、杀光、抢光”。

2.地道站生活组——讲解地道构造之奇。

预设:地道的上面是庄稼地或者街道。

地道距离地面有三四尺,地道内部有四尺高,大概1.3米,如果我们在地道里,几乎可以直着身子走路了。

地道由一个“大洞”和“小洞”组成,能住人,也能住牲口……最重要的是里面有“气孔”,
人在里面,不会感到憋闷……
课件出示: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构造巧妙)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作用非凡)
①思考:这一段话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1:地道的数量很多,样式也很多。

②指名画出地道的平面式样图,然后对着平面式样图,说说对“坚强的堡垒”“敌后游击战争”的理解。

预设:面对武器优势强大的敌人,隐蔽的地道,像堡垒一样保护了人民,保存了抗日力量。

人们利用地道隐蔽、相通的特点,趁敌不备,打击敌人,然后迅速转移,这就是“敌后游击战争”,这种斗争方式有力地帮助了人们坚持抗日。

③小结:第3自然段是对地道作用的总体介绍,概括地写出地道的构造和作用。

说明地道式样多,范围广,四通八达,便于保护自己与打击敌人,体现了人民的智慧。

课件出示: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

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
..搁东西,有的
..作厕所。

..拴牲口,有的
..住人,有的
(考虑周到,功能齐全)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洞里有通
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

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

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

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举例说明)
①思考:这一段话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1:“地道的顶离地面有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读到这里我觉得地道设计很巧妙,既能躲避敌人又能正常种粮食。

预设2:写了地道的不同式样和结构,让我感到地道形式多样。

从“村里的
地道挖在街道下面,与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看出人们在设计地道时很注重选择地形,而且还想到了地道之间相通,让地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我们
中国人民真是太有智慧了。

预设3:“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句话让我感到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

预设4:“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说明里面非常宽敞,有充足的空间供老百姓躲避敌人。

②指名板画,完善地道平面图,然后对着图说说地道结构的主要部分与作用。

(相机板书:地道、大洞、小洞、气孔)
③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写出了地道的什么特点?(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


④小结:第4自然段写地道的保障功能,具有隐蔽性强、较为舒适、功能齐全的特点,能给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

说明地道结构精巧,功能齐全,既可以打击敌人,又不影响生产生活。

(教师展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地道的构造。


3.地道战战斗组——讲解地道战如何打击敌人。

课件出示: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
..,
....。

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

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
武器在洞里警戒
..,叫“迷惑洞
...”,敌人万一进来了,分..;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
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

进了死道,就有地雷
..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
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

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
..”,只能
容一个人爬过去。

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
..
当关
....”。

(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
..,万夫莫开
①指名学生继续完善地道平面图(出口、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

对着图,试着抓关键词说说地道在打击敌人方面的作用。

指名交流。

预设1:“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

”这几个洞设计很巧妙,就算敌人走进地道也不怕,我们守在这里,一看见敌人就把他们消灭掉。

预设2:从第5自然段我知道了地道里有死道和活道,不管敌人进了哪个道,都逃脱不了我们民兵的法掌,设计巧妙。

预设3:我最感兴趣的是地道的孑口,地道里每隔一段有一个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就算敌人躲过前面的重重关卡,到这里说什么也躲不过去了。

孑口的设计太巧妙了。

②指名说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预设:原形容地势险要,文中指“孑口”易守难攻。

③播放《地道战》电影片段,形象、直观地感受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应战功能。

④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冀中平原上的抗日军民有着顽强的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相机板书:顽强的斗志,无穷无尽的智慧)
⑤小结:这一段主要写地道在抗击敌人方面的作用:地道构造巧妙,能有力地打击敌人。

4.地道战防御组——讲解地道如何防范敌人的破坏。

引导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想要破坏我们的地道,那可不容易。

对付火攻我们有土和沙;对付毒气,我们有严严实实的吊板;对付水攻有枯井和暗沟……
①教师提出要求:读第6自然段,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地道防御敌人的破坏。

课件出示: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

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

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

“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

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

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
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②学生交流。

预设1:从“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

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可以看出,火攻可以用土和沙来灭火。

预设2:从“‘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可以看出,毒气可以用吊板挡住。

预设3:从“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可以看出,水攻可以连通枯井暗沟,使水流走。

预设4:从“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可以看出,不管敌人用什么方法我们都可以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教师引导: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我觉得冀中人民充满智慧,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办法,他们都能用恰当的方法应对。

③小结:第6自然段中防御敌人的破坏。

5.地道通讯联络组——讲解地道里信息传递的奇妙方式。

预设:“无线电”大家都听说过,地面发现敌情常用;地道里有更巧妙的“有线电”,在地道里,人们就用约定好的暗号,通过“有线电”的方式联络。

①教师提出要求:速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人们在地道中是怎样联络的(提醒学生第7自然段开头设问,可以带着问题读这一段)。

课件出示: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

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

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②学生交流
预设1: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

预设2: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

预设3: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

预设4: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

③教师小结:第7自然段写在地道里如何传递消息。

没错,吆喝、“无线电”、
“有线电”小铜铃就是人们的联络工具。

四、总结升华
1.问题引导:大家初读课文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地道战中人民群众能表现出无穷无尽的智慧?为什么说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现在大家应该知道答案了吧!
预设1:冀中人民特别勇敢、特别有智慧,面对敌人的“扫荡”积极想办法。

预设2:地道设计得精巧、合理,让敌人根本想不到。

敌人对地道中的情况一无所知,摸不着头脑,我们对地面的情况却了如指掌。

设计的巧妙也是胜利的原因。

预设3:日军在冀中地区的大扫荡令人发指。

我看到了人民群众面对日军所
表现出的勇敢和无惧。

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总结: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的战斗,所以激起了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勇敢,特别有智慧。

他们依靠着地道战这种方式,用落后的武器装备,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所以说地道战创造了一个奇迹。

2.问题引导:相信你们也一定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介绍冀中的地道战,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了吧。

预设:歌颂冀中抗日军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顽强的斗志。

3. 全班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带着问题阅读,依据课文表达特点阅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同时,读了《冀中的地道战》,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

课下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地道战》这部影片,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观看电影《地道战》。

2.完成《分层作业》本课练习。

【教学反思】
《冀中的地道战》作为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是落实“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个语文要素的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主要做到:训练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带着问题速读课文,理解内容。

为突出这一训练要素,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次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提问,主动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有梯度,也有条理,从最开始的速读,再到细读体会写法与情感,都有明确的目标。

特别是在落实教学目标中,注重方法的引导,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